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冼星海

2022-05-26 10:03:23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45

冼星海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40年零4个月又17天,但又是漫长的,漫长到他的生命光芒一直伴随我们走到今天;冼星海的生活是单调的,单调到除了乐器就是乐谱,但他的生活又是无比瑰丽多彩;冼星海的性格是浪漫的,生于大海,死于雪山,中间以歌声相连,可当这浪漫性格直面残酷现实的时候,从来不缺乏战士般的勇气。这是怎样的一个迷一般的人生啊!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那段不曾被遗忘的历史,去感受冼星海坎坷而壮丽的人生。

  南海中的蓝色摇篮曲

  在所有关于冼星海的资料中都说“他是广州番禺人”,甚至在番禺还有他的故居。这个说法并没有错,但他一生从未到过番禺,严格地说他是疍家人。疍家人没有家,渔船就他们的家,几百年来他们的小船就像鸡蛋壳一样漂在浩瀚的大海上,逐鱼群而生。所以也有人称他们是“海上吉普塞人”。除了生活方式和神秘来历,疍家人还有一样为人津津乐道的独特文化-疍家渔歌。可以想象在无边的大海上,除了歌声还有什么能慰藉日复一日劳累、枯燥的生活呢?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一条小渔船上。老天似乎特别眷顾这个未来的音乐家,刚出生的小星海就拥有了一个艺术家所具备的一切浪漫元素,有南国温暖的海风轻摇着他的摇篮,有妈妈动听的歌声伴他入眠,还有满天的星光和海上的倒影给了他一个日后世人皆知的名字。一切似乎都那么美好,美好到让人想不起他生下来就没有爸爸。36岁的冼喜泰半年前出海去捕鱼,再也没有回来。命运在冼星海还没有出生时就对他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伴着爷爷的箫声和妈妈的歌声,冼星海在殖民地澳门长到了6岁。孤儿寡母的生活远不是艰难两个字能够表达。此时中国的情况更不是艰难两个字能够形容。刚刚懂事的小星海看着满街趾高气扬的洋人在中国人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而这土地本来的主人则猪狗一般任人欺凌,这一切,妈妈不能告诉他是为什么,但这种痛苦,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最懂得! 

  塞纳河畔的黑色咏叹调

  1931年,巴黎的冬天分外寒冷。天已经完全黑透了,一个衣衫单薄的东方人,抱着一个破琴盒在街上疾走,他完全顾不得看一眼巴黎美丽的夜景,风一般地冲上一座破旧楼房的七楼房间,一头扎在床上,放声痛哭起来,他就是26岁的冼星海。两年前,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在拮据的经济状况下,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个世界艺术之都。可等待他的并不是艺术、并不是浪漫,更没有鲜花和掌声,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屈辱与饥饿。在巴黎的这段日子里,他洗盘子的时间比拉琴的时间还多。除了在餐馆打过工、在理发馆扫过地,替别人看过电话外,他还在街头卖过艺,这也算是他在巴黎和艺术发生的唯一联系了。

  刚才在街上拉完一曲,他托着盘子准备要钱时,一个中国青年冲上来夺过他的盘子扔咬牙切齿摔到地上,随手又给了冼星海一记耳光,最后让他不要再给中国人丢脸了!想到这些他止住哭声,从衣兜里翻出刚刚要到的钱,狠狠地扔到了地板上。这时门铃响了,他知道这是女房东来要房租了。我们的音乐家只好咬咬牙站起来,把地上的法郎一张张、一枚枚地重新拣了起来。
 

“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瘫软下来了。我那时想大概快要死了。”冼星海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他在巴黎的前三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尽管对他来说生存还是死亡都是个问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成为伟大音乐家的梦想,从来没有忘记过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妈妈和苦难深重的祖国。

  他的坚持终于换来了艺术女神的垂青,音乐大师保罗·杜卡斯收他做了入室弟子,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也免费录取了他,他成为了这所音乐圣殿的第一个中国学生。令人心酸的是,当招生老师问他在物质上有什么要求时,他的回答是:饭票。

  今天,当我们欣赏冼星海优美音乐作品的时候,细心的人还能隐隐感觉到凝结在音符后面的苦难与不屈。 

  黄河岸边的红色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年青的诗人光未然正在用激昂声音朗诵着他的新作《黄河吟》。这又是一个冬天,不过是个火红温暖的冬天。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大礼堂里,年青的艺术工作者们正在迎接1939年的到来。半年前,光未然在壶口见到了咆哮的黄河,诗句也如这河水在胸中喷涌而出。此时此刻,咆哮的不仅是黄河水,多年积累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对苦难人生的思考也在冼星海的心中咆哮着。诗句把他带回了“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日寇淫威下的上海,带回了挤满难民的逃难路上,也带回来了殖民者统治下的澳门……。诗朗诵完了,冼星海眼含热泪紧紧握着诗人的手,久久没有放开。他要用歌声唤醒被压迫的同胞,安慰受伤的战士,团结一切苦难中的人们!3月31日,已经被激情煎熬了六天的音乐家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4月13日,第一次正式公演就引起了轰动。《黄河大合唱》像划过夜空的一道闪电照亮了黑暗天空,提醒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中国不会灭亡。它就像一桶汽油被泼进了全民族抗战的烈火,这火在中华大地上奔涌冲突,直到有一天把凶恶的敌人化为灰烬!
 

 阿拉木图的白色安魂曲

  70岁的拜卡达莫娃还记得父亲把冼星海领回家的日子,那是1942年12月的一天晚上,那年她四岁。这个中国人衣衫褴褛,饥肠漉漉,并且显然已经得了重病,很虚弱的样子,但是两只手还死死抱抱着琴盒子。父亲对面有难色的祖母说:“妈妈,我可以住到姐姐家去,但是一定要让他住在家里,他是个音乐家。”1940年冼星海奉命去莫斯科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配乐,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焦头烂额的苏联人已经无法照顾他,回国的路也已经被日寇和军阀断绝了。一年半以来,他一直在苏联和几个加盟共和国中过着流浪生活。拜卡达莫夫是哈萨克的著名音乐家,他只能说哈萨克语和俄语,冼星海只能讲汉语和法语,他们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音乐,也许这对于两个天才音乐家来说就足够了。没人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想了什么。望着窗外共青团峰的皑皑白雪,不知他有没有想起温暖的故乡。把小拜卡达莫娃抱在膝盖上给她吹口琴时,不知他有没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妮娜,看到拜卡达莫娃的奶奶操持家务时,有没有想起妈妈唱的疍家渔歌。

  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而消沉,而是又焕发了自己艺术生命的另一个春天。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歌颂卫国战争题材的《第二神圣之战交响乐》、交响组曲《满江红》,撰写了《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音乐》等论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哈萨克民族英雄谱写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在公演时获得了极大轰动。
 

1945年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冼星海勉强到了莫斯科治病,然而一切都太晚了,多年的贫困生活加上积劳成疾,10月,这颗中国南海升起的星星殒落于异国他乡。

  “江山不幸诗人幸”,在讲到艺术家所经历的苦难时,评论家们经常引用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家的不幸给个人带来的苦难会给艺术家以灵感。诚然,覆巢之下无有完卵。如果冼星海生在一个富强的国家,一个安定的时代,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创作而不是为糊口而疲于奔命,也一定能给我们创作更多伟大的作品。但也正是因为动荡的年代,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让他把满腔热血倾注在一首首高亢激昂、催人奋进的乐曲中。冼星海是个音乐巨人,他有着不懈的奋斗意志,伟大的创造精神和不屈的民族灵魂。无论怎样的挫折都不能战胜他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无论多少的艰难都不能改变他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的精神与他的音乐一样鼓舞着我们不懈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玉)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