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蒙哥马利

2022-05-25 15:18:16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257
蒙哥马利
英国军事家
(1887—19761)
1942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最关键的阶段,盟军在北非的军事形势十分严峻。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国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发动了一连串凌厉的攻势,把盟军打得节节败退,伤亡惨重,退守到埃及附近。
蒙哥马利临危受命,接替奥金莱克英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职务,负责指挥盟军在北非的作战。即将卸任的奥金莱克把德军司令隆美尔描绘得深不可测,劝蒙哥马利采纳他制定的撤退计划。
蒙哥马利来到第八集团军司令部,迎接他的是一片混乱。军官们情绪低落,脑子里装满了失败的念头。士兵们在垂头丧气地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当身材瘦小的新任司令蒙哥马利穿着肥大的沙漠军服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都抱着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不相信蒙哥马利会有力挽狂澜的本事。
蒙哥马利观察着军官们的表情,用平静的声音命令他们坐下来,然后分析起敌我双方的军事形势:
“……埃及的防线就在这阿拉曼和鲁韦萨特山脉。如果失去这个阵地,那我们就将失去整个埃及……我们将在这里战斗,决不后退。我已经命令立即烧毁一切关于撤退的计划和指示。如果我们不能在此生存,那么我们就在此献身。”
蒙哥马利那坚定、沉着、充满信心的声音激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军官们的脸上露出了笑意,眼睛里闪烁出充满希望的光芒,一支丧失了士气的军队又恢复了战斗力。
蒙哥马利认真分析了德军司令隆美尔的战术,发现他总是派出一些变化莫测的军队出来诱敌,然后集中炮火轰击英军的装甲部队,再派出事先伪装好的、装备精良的装甲部队进行突然性很强的猛烈冲击。针对隆美尔的这种战术,蒙哥马利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坚守阿拉姆哈勒法地区,等待隆美尔先发动攻势。
果然,隆美尔终于耐不住性子了,向英军防线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蒙哥马利抓住战机,命令英国空军全力打击德军的坦克。英军飞机猛烈轰炸,德军投入战场的几百辆坦克和战车损失惨重。
经过一个星期的激战,蒙哥马利指挥的第八集团军终于击退了隆美尔发动的攻势,重创了德军。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第八集团军将士的斗志。
10月23日晚,蒙哥马利站在前线指挥所里,一声令下,千余门大炮一齐轰鸣,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炮弹呼啸着划破夜空,暴风雨一般倾泻在德军阵地上。随后,英军的坦克部队和步兵同时向德军发动猛攻。隆美尔慌忙组织部队拼命抵抗。
11月4日,德军全线溃败,英军第八集团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蒙哥马利也从此威名远扬。
蒙哥马利188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肯宁顿区一个牧师家庭。母亲读过书,受过教育。她嫁给蒙哥马利的父亲后,一年一个地生孩子,25岁时已经是五个孩子的妈妈了。
蒙哥马利3岁时,父亲被任命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教区的主教。父亲携全家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任职。在塔斯马尼亚,蒙哥马利的母亲又生了四个孩子,后来因病死了两个,家里共有七个孩子需要她抚养。这个家庭已经够大的了,可蒙哥马利的三个表兄弟也从英国来到他家,与他们住在一起。
蒙哥马利的母亲叫苦连天,因为她一个人要管教十个孩子。她成了主教夫人后,必须参加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哪有那么多时间管教孩子?为了既能很好地履行主教夫人的职责,同时又使孩子们受到应有的教育,蒙哥马利的母亲在家里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为孩子们定下了一条条明确的规矩。孩子们必须服从这些纪律,如果谁违犯了这些纪律就会立即受到惩罚。
蒙哥马利在兄妹中排行老四,从小性格倔强,难以管束,是孩子们中的“坏孩子”。蒙哥马利常常因违犯妈妈的纪律而受到她的棍棒教育。但他总是不服,越打犯规的次数越多。蒙哥马利挨打时,他的两个哥哥从不同情他,而是幸灾乐祸地在一旁看热闹。他们还经常告密。因为他们柔顺听话,很少挨打,妈妈很容易相信他们的话,一听他们说蒙哥马利又违犯纪律了,就大声嚷叫道:“什么?蒙哥马利又在干什么,看我不揍他。”
蒙哥马利的同情者只有姐姐,因为她也是个好动而倔强的孩子。蒙哥马利很感激姐姐的同情,为此曾替姐姐担当了不少过失,替她承受了不少处罚。经常挨打使蒙哥马利有些怨恨妈妈,他不否认自己淘气,可总觉得妈妈太严厉了。妈妈使蒙哥马利从小就饱受了挨打的恐惧,他的童年是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度过的。蒙哥马利与兄弟姐妹们不太和睦,总是争争吵吵。争吵的结果是,不管谁有理,总是蒙哥马利受到惩罚。这样一来,蒙哥马利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有众多的姐妹兄弟,却觉得很孤独。这样的环境使蒙哥马利养成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习惯,遇到事情喜欢自己动脑子想主意,同妈妈的规矩和意志发生冲突时,为了逃避挨打,他就想尽各种办法对付过去。
蒙哥马利的妈妈是个很能干的人,意志坚强,为人做事总是十分严肃。她的治家方法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她教导孩子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讲真话,她的孩子长大后都成为诚实的人。蒙哥马利晚年回忆起母亲时说:“妈妈严厉教育的结果是孩子们从童年到成年后都能循规蹈矩地生活,从没有人上过法庭或进过监狱,也没有人诉诸法院要求离婚。如果这是我母亲的治家目标的话,那毫无疑问她达到了目的。”
蒙哥马利认为这种教育方法的不好的一面是使孩子们变得平庸。蒙哥马利之所以不同于他的兄弟姐妹们,是因为他的倔强,他从没有屈从于妈妈定下的那些规矩。
蒙哥马利童年时的爱几乎都来自父亲。父亲对他很关心,在父亲面前他很随便,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
母亲过于严厉的管束使蒙哥马利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更加倔强,常常故意触犯妈妈的规矩。
蒙哥马利一家1901年从澳大利亚回到了英国。回国后,蒙哥马利和哥哥一起进入伦敦圣保罗学校读书。蒙哥马利这时已14岁,他第一次进学校读书。在澳大利亚时,他们兄弟姐妹由一名家庭教师教授文化知识。那个家庭教师文化修养不高,实际上并没有教给他们多少知识。澳大利亚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蒙哥马利是从殖民地回来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因此学习在班里很落后,尤其是作文成绩最差。同学们很瞧不起他,学校老师也认为他不行,在成绩单的评语上说蒙哥马利是个与年龄不相称的落后学生,并特意加上这样一句话:“该生打算将来进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校,把握不大,必须努力学习。”
这一评语,极大地震动了蒙哥马利。他有一个进军事学校学习,毕业后当一名军人的理想,这个理想是他在澳大利亚和几个英国军官接触后,听他们讲了一些军事家的故事后产生的。他刚进入圣保罗学校时对自己的低分数和别人的白眼并不十分在意,认为学习成绩高低与当军人没多大关系。他认为体育锻炼能为自己未来的军旅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他又非常喜欢运动,就下大力气猛攻体育。蒙哥马利少年时代身材并不高大,身体却很强健,这是在澳大利亚时坚持游泳锻炼的结果。他刚回到伦敦时,对于英国学校里盛行的板球和橄榄球这两项运动一窍不通,连规则都不懂。蒙哥马利下决心要熟练掌握这两项球艺,于是拼命地练了起来。为了练球,他挤掉了不少学习时间。入学第三年,蒙哥马利便以“猴子”的绰号名扬球场。在橄榄球场上,他灵活机智,有一股动物般的蛮劲,无论对方怎样下大力气阻截他,他都能钻出人群,把球带入对方的端区。很快,蒙哥马利以自己出众的技艺赢得球迷的爱戴,当上了学校橄榄球队和板球队的队长。当上球队队长后,他更沉迷于体育运动,整天想着球队的战术及如何在球场上使自己的球队获胜等问题。
受到老师评语的震动后,蒙哥马利觉醒了,他知道,要想在军队中获得职务,必须考军事学校,想考进军事学校必须努力学习。蒙哥马利是个有毅力的人,他倔强的性格在明确了目标后立即体现在学习上。
老师见自己的评语触动了蒙哥马利,使他学习变得努力起来,心里十分高兴,主动帮助他提高文化水平。蒙哥马利在老师的个别辅导下进步很快,顺利地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校。
蒙哥马利的父亲不太赞成他考军事学校,父亲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职业,当一名牧师。他认为牧师是拯救人类灵魂的高尚职业,而军人是杀人的行当。蒙哥马利让父亲感到失望,但他没有试图劝阻自己的儿子,他了解自己儿子倔强的性格,知道劝阻也没用。
蒙哥马利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校后,发现自己的入学考试成绩在同期的170名学生中名列第72名,居中游。于是,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要把自己的学习成绩由中游提高到上游。
由于蒙哥马利学习刻苦,他被选拔为一等兵。在英国的军事院校中,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荣誉。经过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被公认为优秀分子,表示他具备了陆军中第一流军官的基本素质。
蒙哥马利当上一等兵后,有些得意忘形,不久就被撤职了,又成为一名普通学生。蒙哥马利被撤职不是由于学习退步,而是由于参与领导了打群架。有一次,蒙哥马利所在的B连与A连发生了冲突,蒙哥马利率领同学使用扫帚、木棍一类“兵器”一直冲杀到A连的营房前面,双方展开了激战。大家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又都是未来的军官,没有人愿意被人讥笑为胆小鬼,因此双方越打越猛,当学校管理者赶来制止时,已有不少学生被送进了医院。蒙哥马利在“战斗”中用火点燃了A连一名学生的衣服,烧伤了那名学生的臀部,因此受到处分,失去了当掌旗军士的前程。连长对蒙哥马利由宠爱变成厌恶。蒙哥马利有些心灰意冷,一度想离开军校,幸亏得到一个叫福布斯的军官的劝阻,才留下来完成了学业。但蒙哥马利受到了一次沉重打击,毕业时比别的同学多留校6个月。
由于家里在经济上断绝了供给,蒙哥马利毕业后决定到印度去——英国驻印度军队的薪金高,生活容易些,升职的机会也多些。不久,蒙哥马利就远渡重洋,加入到英国在印度的驻军行列,任少尉排长。
蒙哥马利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曾两次负伤。后来又进英国的两所参谋学院深造,之后步步高升,先后担任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他除指挥过扭转了北非战局的阿拉曼战役外,还率英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与美军一起进行了意大利战役,并参与指挥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