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光明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毕玉才来说,11月8日晚的北京显得格外的寒冷。当晚,正沉浸在《一切皆因有强大的祖国》手稿写作中的他,被同事的电话拉回到了现实,“网上说,默然老师走了?”这个消息让前两天才看望过李默然的毕玉才如堕冰窖,望着手中默然老人的绝笔,毕玉久久不能释怀: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李默然老师,就这样去了?!
一世英雄“邓大人”
对毕玉才来说,李默然是良师是益友,但对更多的普通观众来说,李默然是“邓世昌”、“邓世昌”就是李默然。
“撞沉吉野!”李默然在电影《甲午风云》中那掷地铿锵的四个字,至今仍能穿越时空震撼着华夏儿女的心灵。
“邓世昌这个角色是我捡来的。”李默然回忆起这个经典角色时曾不止一次感慨地说。正是当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已经积累了深厚舞台表演功底的李默然初试大银幕。那一年他33岁。
1960年的春天,李默然北上长春,开启了不一样的艺术之路。而当时已身为辽宁人艺副院长的他,对此行去拍什么电影,担任什么角色竟然一概不知。
火车一到站,时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导演的刘文华便接他直奔长影厂。刚一进门,便遇到了《甲午风云》电影的导演林农和摄影王启民,“还找什么主角,就是他了!”王启民望着浓眉大眼的李默然对林农说。于是,荧屏上的一代民族英雄“邓大人”,就这样产生了。
李默然当时也没预料到即将参加拍摄的电影就是日后轰动全国的影片《甲午风云》。此片开拍前就已被列入重点影片,并配备了最强的主创人员,主角“邓世昌”原定由当时的著名演员金山出演,可电影即将开拍,金山却因故缺席,导演林农自然十分着急。
按照原来的安排,李默然要演的是“李鸿章”一角。而正是摄像王启民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李默然的演艺命运,导演林农决定让他出演“邓世昌”。
当时的李默然还是个一脸“青春痘”的小伙子,让一个从未“触过电”的话剧演员担任如此重要的角色真的可以么?长影厂因为李默然的闯入一片哗然。
在肯定与质疑声中,“闯宴”这场戏的试拍开始了。让所有人大感意外的是,李默然很快就进入了角色:面对日本特务罗皮尔,他两眼喷出愤怒的火焰,给予痛斥。
试片一出,叫好声一片。人们这才发现,这个外表粗犷却英华内敛的年轻人,把民族英雄邓世昌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时至今日,那场“撞舰”大戏、那个威风凛凛的“邓大人”,又让多少观众印象深刻、不能忘怀:致远舰舵手牺牲后,邓世昌怒火中烧,把辫子猛地一甩,缠在脖子上,手握舵把,驾驶着致远号向敌指挥舰撞去。
-
1963年,《甲午风云》正式上映,立时引发了轰动,人们纷纷赞誉李默然就是“邓世昌”,“邓世昌”就是李默然。
初涉电影,李默然一炮走红,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无数信件满载着人们的喜爱之情从全国各地飞来,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据说,有一次李默然在大连渔场参观,渔工们一下子认出了他,竟不约而同地向“邓大人”拱手问安,那个威风凛凛的“邓大人”已经成了人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小学没毕业的人民艺术家
“我是一个很没有文化底蕴的文艺工作者。”在一次电视访谈中,李默然这样评价自己,这是实话却更是谦逊,从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学徒成长为人人敬仰的艺术家,李默然凭借的是勤奋与刻苦。
李默然,1927年出生于黑龙江的一个回族大家族,原名叫李绍诚。7岁那年,家族中38人被白喉病夺去了生命,李默然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了半年,才侥幸活了下来。
10岁那年,李默然上小学了,可刚读到四年级,哥哥被单位开除,家里因此没有了经济来源,年幼的李默然不得不辍学谋生。此后,他做过小贩,当过杂役,做过邮差,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李默然做小贩的新安市场,当时是牡丹江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有各式的演出。李默然没事便去看,市场成了他免费的戏曲学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边听边看边模仿。慢慢地,许多剧目的台词他都能背下来,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诸般技艺,他样样全会。而酷爱表演的李默然很快就迷上了话剧和电影,但是让他发愁的是什么时候自己能登台演戏呢?
1945年,李默然进入了邮政局。邮局有个业余剧团每天都在排戏。在这里,他出演了人生的第一个角色--一个仆人。
80多岁的李默然老人生前回忆起当年自己的第一场戏时,曾含笑说,“演的不像活人”,但那时的他给导演带来的却是个大惊喜:“你简直是个天才!”
不久,剧团又排了《风雪之夜》,“天才”这次演的是一个大资本家,演出很成功,李默然也渐渐有了些名气。
业余演出的成功更激发了李默然当演员的热望。1947年,由刚从延安回来的舒群、罗烽、白朗等人主持的东北文艺家协会文工团招收团员,李默然毫不迟疑地投身到这一革命文艺团体之中。从此,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
《尤里乌斯?伏契克》中的“伏契克”,《第一次打击》中的“季米特洛夫”,《日出》中的“李石清”……一部部经典话剧、一个个人物形象,逐渐填充着李默然的艺术生涯。同时,他又在大银幕上大放异彩,成功塑造了“邓大人”、“姜部长”等经典角色。他曾多次受到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看过李默然出演的话剧《日出》后,周总理更是对他大加称赞。
就在事业一片辉煌时,“文革”开始了。十年的沉寂,是时代的创伤,直到1957年,李默然才又回到他挚爱的舞台。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话剧迎来了黄金时代,李默然也进入到了艺术的喷发期,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是话剧《报春花》。
压抑了十年的艺术热情,李默然都将它倾注在了党委书记“李健”一角身上。众所周知,领导干部形象是话剧公认的难点,而李默然却成功扮演了众多领导干部形象,有血有肉的“李健”可以说是最完美的一个。《报春花》的演出引起轰动,评论界好评如潮,该剧还应邀进入中南海演出,这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话剧第一次进入中南海。
李默然的代表作《李尔王》更是他的心血之作。演莎士比亚名剧是国际话剧界共同翘盼的制高点,为了登上这个制高点,李默然整整期待了30多年。
1986年,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上海举行。此时,李默然已经59岁了,如果再不演,他将永远失去演出莎翁名剧的机会。时任辽艺院长的他决定排演《李尔王》,并亲自出演李尔王一角。
李默然一向用心演戏。而此时他已患高血压、心脏病,激情是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天敌,演这台戏不但情绪上剧烈波动,而且需要很好的体力,年近花甲的李默然吃得消吗?
这是个难以逾越的高度。李默然却义无反顾地向这个高度冲击!
1986年4月18日晚,《李尔王》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首演。李默然把莎翁笔下这个专横暴虐、自私昏聩的独裁者的狂、愚、哀、癫演绎得淋漓尽致。评论家对李默然的评论是“回肠荡气”,他做到了“西方朗诵与中国戏曲念白的完美结合”,他的演出达到了“壮美”的境界。
最后一场戏下来,李默然每分钟的心跳达到了130次,他用生命把“李尔”雕琢得光芒四射。
演出刚一结束,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席菲力浦?布罗克班克便冲上舞台与他拥抱,激动地说:“你是演出《李尔王》的5国演员中最出色的一个!你是中国的活李尔!”
1993年,67岁的李默然打算退出一线,但他的封台演出《夕照》却在观众的热情下不得不又巡演全国,直演到1998年,共演了100多场!
2007年,李默然在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之际,被授予白玉兰终身成就奖,他更是唯一一位在中国话剧诞辰百年和中国电影诞辰百年都受到表彰的艺术家。
历经半个多世纪,那个在牡丹江新安市场学戏的小孩儿,已经成长为享誉世界剧坛的人民艺术家,但他仍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李默然
“在沈阳皇姑区的一栋老楼,上了八楼电梯,右拐、再左拐,需要借助手机的光亮才找到了门牌号‘801’。”这就是毕玉才记忆中李默然在沈阳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普通得与他名满全国以及在中国话剧界的地位不相符。”正如叶辉在《李默然采访手记》里所写的那样,“李默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规范着自己。”
在1985年5月的国际戏剧大会上,作为大会发言人和执行主席之一的李默然,在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700余名代表的会场上倾诉着自己对党对祖国的感情,从一个文化底子很浅的苦孩子,成为饮誉国际剧坛的艺术家,他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党的培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李默然!”在1996年辽宁省政府举办的纪念李默然从艺50周年大会上,他更是热泪盈眶地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时光荏苒,转瞬间,那个身先士卒的“邓大人”已年过耄耋,这些年来,尽管年岁在增长,李默然一直在为繁荣我国戏剧事业呕心沥血。毕玉才至今还记得,2006年与同事一起采访李默然时,老人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轻描淡写,却不厌其烦地与记者讲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关心国家的命运;必须追求真善美;必须摆正普通人的位置。而李默然自己无疑就是“三个必须”的典范。
从2008年的奥运会,2009年的建国60周年庆典,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再到全国“两会”……每逢重要历史节点和纪念日,人们总能看到李默然的文字。老人在沈阳发起成立老艺术家协会,排练多媒体诗歌音画作品《正气歌》,在大连召开“新时期艺术发展趋势与价值取向理论”研讨会,在沈阳举办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论坛……岁月划过,作为一个表演者的李默然已经很少出现在观众面前,但作为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为了祖国的艺术发展和繁荣昌盛,李默然从未懈怠。
“默然老师没有私人飞机、没有大别墅,没有豪华车,但是,他有比飞机飞得更高的思想境界,有比大别墅更充盈的思想财富,有多么豪华的车也载不动的精神遗产。85岁的老人,足矣!”在老人离世之际,毕玉才为有这样的师长而自豪。
11月8日晚,接到不幸消息的毕玉才面对两天前才收到的默然老人的绝笔,心如刀绞。
“10年间,天上、地上、海上,我们攻克当今世界各项高精尖科学技术难题,遨游星空、畅探海底、航母入伍。这一切成功,佐证着一个事实--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快速提升。我们可以高声喊出:我们是最聪慧、最具高文化素质的民族。”在作品里,默然老人尽情抒发着自己的喜悦和自豪。2012年11月11日,《一切皆因有强大的祖国》正式发表,毕玉才却险些再次落泪,“默然老师,我坐哪一班地铁才能再见到您?”
11月12日上午,北京八宝山公墓,人们终于又见到了默然老人--他,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身上,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面容平静、安详,像是一路奔波过后的一次小憇。这位在艺术道路上奔波了一生、奋斗了一生、清贫了一生的老人,终于可以停下脚歇歇了。
灵堂内,花团锦簇,哀乐低徊;灵堂外,上千人排起长队,顶着初冬凛冽的寒风,来吊唁这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65岁的四川老汉杨立荣,听到默然老人去世,特意到电脑彩印社制作了一张李默然的大幅肖像,双手捧着来到八宝山。他告诉记者:“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李默然的电影长大的,我代表千千万万的观众,来送他老人家一程。”
青山披素哀星陨,松柏含悲忆默然;两袖清风驾鹤去,一世英名万古传。 (特约通讯员毕玉才 中国青年网记者刘洪侠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