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原名张妙玲,豫剧表演艺术家。出身艺人家庭的她,9岁随父亲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她被称为“豫剧皇后”;作为一名中国人,她是大家口中的“爱国艺人”。如今,常老已仙逝,但艺术之魂不灭,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她传奇的艺术人生。
泪洒演艺路 终成一代大师
1923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穷苦的家庭,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叫张妙玲的小女孩儿日后会成为享誉中国的“豫剧皇后”。
常香玉的父亲张茂堂曾是一名老艺人,但因为嗓子坏了,再不能登台演唱。一家人以何为生,是最令他锥心刺骨的事情。当时一家人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常香玉甚至跟母亲一起要过饭。
9岁的时候,家里曾想过把常香玉卖作童养媳,但是她的两个姑姑都是作童养媳被人家打死的,因此常香玉的父亲狠了狠心,说:“还是让娃跟俺学戏吧,学出来了,她就有碗饭吃,学不出来,被我打死了,也好过作童养媳被人家打死。”就这样,一代豫剧大师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
“戏是苦虫,非打不成。”在常香玉记忆中,学戏的路上洒满了泪水。因为学戏,她没少挨父亲的打。“练不好就打,唱不好就打,不用功就打,给你交代任务完不成你偷懒就打。”学戏的艰辛一直留存在常香玉的记忆中。在下着大雪的冬天,靠住墙倒立,苦练基本功是常事。常香玉甚至曾经觉得“不如去要饭,要饭吧你拿个碗,他给你一碗饭吃吃,不至于这么受罪挨打。”父亲有一次把香玉踹到了地上,打得满脸血肉模糊,被农会的人看见了,非说香玉是他拐来的。他们怎么也不相信,亲生父亲能把自己的孩子打成那样。可正是这种近乎残忍的磨炼,让常香玉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事。
1935年、开封,这两个词对常香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常香玉的演艺生涯正式步入正轨。《曹庄杀妻》--这是常香玉在开封的第一场戏,那时的她还是一个垫戏的小字辈,剧情中的一个“屁股蹲儿”被常香玉做得干净利落,加之追打时的“小翻”“劈叉”等等,赢来观众阵阵喝彩。虽是垫戏,却让常香玉实实在在地演出了名气。凭着之前父亲和诸位师傅近乎残忍的打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还是“小妮子”的常香玉便凭借文武不挡、生旦俱佳的出色技艺,崭露头角,由垫戏改为中轴,成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
艺术的成就在于不断的追求,常香玉的父亲非常清楚,女儿常香玉要成为大唱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戏。1937年,在剧作家王振南史书明等与父亲的扶持下,中州戏曲研究社成立了。不久,常香玉的“代表作”《六部西厢》应运而生,前两部常香玉饰演闺门旦应工的崔莺莺,后四部饰演花旦应工的红娘。一经出演,观者如潮。
1938年,为宣传抗日,豫剧史上第一出现代戏--王振南编剧的新戏《打土地》在中州戏曲研究社上演。同年,常香玉因病不能再演武戏,遭遇挫折的她并没有因此离开舞台、舍弃艺术,反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为日后新派别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陪伴常香玉走在艺术道路上的,除了父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那就是她的丈夫陈宪章。1943年,应河南名士、宝鸡河南同乡会会长黄自芳之邀,常香玉在宝鸡河声剧院演出黄自芳编剧的新戏《灯节缘》。在剧评会上,年仅27岁才华横溢的陈宪章引起了常香玉的注意。同年5月,因不堪宝鸡青红帮头子李樾村的欺负,常香玉愤而吞金自杀,幸被救下。陈宪章在抢救常香玉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慢慢地,两人的感情日益加深。1944年6月3日,常香玉与陈宪章结为连理,结婚仪式在西安东大街正大豫饭庄秘密举行。从此常香玉不仅有了生活中相濡以沫的伴侣,而且事业上有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好帮手。
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的高要求上,更体现在对戏曲长远发展的谋划上。1948年,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常香玉夫妇节衣缩食,招集豫籍流陕的难童,创建“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在为保家卫国“捐机义演”的同时,带领剧社将豫剧传播到了全国。至此,标志一个艺术流派形成的四大要素:天赋与师宗、代表剧目、传承人及观众群等均已具备,一个风格独具的豫剧艺术流派已宣告形成,那时她还不满30岁。
“她一辈子就是这样:戏比她的生命还重要,你让她丢掉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丢掉戏。”常香玉的女儿常小玉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的母亲。常香玉的演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如女儿所说,但她对戏曲的热爱与追求从来不曾减退。甚至在文革挨批斗的时候,她还是不忘她的戏,趁没人的时候就蒙被子里躲柜子里唱。不止如此,“吊嗓子她都没有一天不练的,后来她老的时候,都不参加什么演出了,但她还是天天练,在病床上也不忘吊嗓子。她从没有觉得她的戏观众都认可了就可以不练了,她的戏版本都不一样,因为她演着觉得有要改动的地方,一直都创新。”常小玉回忆说。
正是这样的坚持与努力,让常香玉的戏常看常新、常看常精,“豫剧皇后”是对常老最好的注释。
烽火连天中的“爱国艺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对祖国饱含深情的常香玉和她的剧社竭尽所能,为抗美援朝、保卫祖国做贡献。
1951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条来自朝鲜前线的消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敌机狂轰滥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举国震惊。当时年仅28岁的常香玉听到广播后辗转反侧,悲愤难眠。次日一早,她对丈夫陈宪章说:“咱俩是经历了旧社会苦难的艺人,是新中国让我们挺直了腰杆。现在美国发动侵略战争,企图扼杀咱新中国,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打得很艰难,咱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事?”陈宪章说:“我们武器装备落后,美国就是凭着先进武器才这么猖狂的,咱就想办法为志愿军捐一架飞机吧!”就这样,夫妻俩决定用义演募捐的方式为志愿军将士捐献一架战斗机。
在今天提起捐飞机,很多人仍惊讶于常香玉的勇气,常香玉的女儿常小玉带大家还原了母亲当时的想法:“她首先想到的是现在这么好的生活不能丢了。过去受的苦难太多了。她回想了很多,过去国民党的军队怎么欺负她,不把艺人当人看的种种,就像过电影一样,她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觉得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对于女儿常小玉来说常香玉的奉献已经成了最寻常的事情,“她的想法都很简单,就是纯朴的爱心,觉得自己可以帮忙,就去帮忙了。”
当年下定决心后,常香玉便拿出多年积蓄,又卖掉了香玉剧社唯一的一部卡车和自己的房子,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为了不影响演出,她把三个不满10岁的孩子送到托儿所,带领59名演员踏上了义演募捐的征程,并公开宣布:剧社的演职员不拿一分钱报酬,所有义演收入全部用于为志愿军购买飞机。
观众被常香玉的爱国热情所感动,踊跃地把自己的积蓄投入到募捐箱中。常香玉率领剧社在各地演出,场场爆满。
为了早日凑足买飞机的钱,她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睡地铺,日夜兼程到各地义演。截至1952年2月7日,香玉剧社通过在开封、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城市的180多场演出,总共募捐到15.27亿元,常香玉和她的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
常香玉和香玉剧社为志愿军捐献飞机义演的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也因此被称为“爱国艺人”和“爱国主义的典范”,她的名字更是传遍大江南北。
唱戏先做人 无德艺不立
“德艺双馨”是常香玉一生的追求。亲身感受到旧社会“戏子”地位的低下,新中国刚成立就被选为妇女代表的常香玉感慨万分。她始终对同行热情相助,对观众满怀激情,与人民共同脉动,用自己的艺术人生践行着德艺双馨。
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厚爱,香玉剧社的演出一直坚持“三三三制”: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巡回演出。
在基层,她曾经忍饥挨饿为大家表演。豫剧团曾下放到河南商丘的王坟大队,每天只发7个玉米面夹菜的馍馍,吃不饱,肚子整天饿得咕咕叫,但每天傍晚村头戏台准时出演的“花木兰”却让当地群众一直念念不忘……
常老一生视奉献社会为人生乐事,她的儿女回忆说,我们只记得妈妈每次捐钱的时候都特别开心。事后,她总是像孩子一样幸福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吗,一个人在做完好事之后,心里会特别踏实,不发慌,晚上睡觉特别香!”这就是大师的境界,大师的胸怀。
对女儿来说,常香玉算不上一个好妈妈,“过去她只顾着演戏,家里一切都是父亲操劳,她基本上什么都不会做。”但对观众和人民她却什么都要做到。
只要是为人民而演,哪怕是病入膏肓,她都要拖着病躯赶来。2003年12月23日,80岁的常香玉身患癌症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运场馆建设工地上有场专门慰问家乡农民工的演出时,她拔掉输液管,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不顾身体虚弱清唱了一段《柳河湾》,成为一生的绝唱……
2004年6月1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永远地离开了梨园艺坛,告别了被其视为生命的豫剧艺术。“她在临终前清醒时只是一直嘱咐我们要好好做人,国家的事情是大事,人民的事情是大事,不要做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事情。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事情,不要张扬和悲伤。”常小玉对母亲最后时光的回忆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一代艺术家人格的伟大。
从颠沛流离中走上舞台到“开宗立派”、享誉全国,常香玉用不懈奋斗成就了自己;从寄人篱下、四处乞讨到全国巡演、“捐机卫国”,常香玉用无私奉献回馈着祖国。“木兰”已逝丹心在,舞台上的常香玉永远了离开了我们,但她身上的奋斗精神与崇高品质将永存于后人的心间。(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洪侠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