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多才多艺,著作等身的他集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词作家、文艺批评家、活动家、诗人于一身,是当时中国文艺工作的领导者。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死于狱中。
破落之家的读书种子
1909年,民主革命的浪潮已经波及到中国的内陆农村,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自觉地兴办新学,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化。在湖南长沙东乡以东大约六七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偏僻的村落,名叫田家塅,这便是田汉的故里。田汉自幼丧父,家里的生活一度难以维持,在母亲的坚持下,田汉进入枫林港清源庵办起的一所“洋学”(即初等小学)学习。在这里,田汉开始片断地接受一些现代知识,他对学校里学到的新鲜事物感到极大的好奇,仿佛闯入了一个不同于贫苦生活的新天地。每到假日,他都会带些铅笔回家练习写字,还教两个弟弟读书识字。田汉常对两个弟弟说:“娘千辛万苦把我们拉扯大,我今天能够读书,是你们牺牲了读书的权利,才能供我上学。现在我教你们读书,你们要用心!爸爸不在了,我们一定不要让娘操心。”
一年下来,田汉的学习成绩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爱才心切的黄湘澄老师主动推荐他到长沙的选升学堂去深造。城里的学校比起清源庵的小学来是另一番景象:教室那样多、那样高大,讲台上有椅子,黑板可以上下移动,先生用彩色粉笔在上面写的字、画的地图,美丽夺目。下课的时候,别的同学说笑玩耍,只有田汉仍流连不走,专心学习。很快,他的才华得到了认可。田汉散文集《母亲的话》记录了这样一段:
“那时国文先生发卷子的次序是按着分数多少而定的。当先生抱着一大摞子作文本子上堂的时候,同学们都紧张地望着他的脸。及至他第一个叫到寿昌的名字,许多同学都不免惊异起来,从此再也不敢看不起这‘小乡巴佬’了”。
第一个剧本的曲折诞生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和革命情绪的高涨,田汉和许多同学已不满足于选升学堂的相对保守,而更向往思想和风气都比较活跃的修业学校。
当时的修业学校的老师们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意识,比如教历史的先生特别注重讲近代史。某次讲到甲午战争,先生指出清政府丧权辱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教训,用沉痛感人的话鼓励大家雪耻报国。另一位叫蒋葆山教员的教学也很有吸引力,他能使每个学生跟着他的思路走。他对于田汉的同学们的民族意识的培养灌输是有很大贡献的。是他教会了大家唱“请看那印、波兰……亡国惨痛”一类的激昂慷慨的军歌。他还带领同学们在城外的旷野荒山中听他慷慨陈词,回顾中国国耻的由来,讲改革时政的必要,使田汉这些年轻学子感动得热血沸腾。
田汉和他的同学们被培养起来的报国救国的信念很快有了实践的机会。
1911年10月22日,紧跟着武昌起义的枪声,湖南的新军也乘势攻占了长沙,成立了湖南军政府。但是革命形势很快趋向严峻,北洋军反扑逼近湖北汉口,湖南军政府派出部队支援,在荆州取得了胜利。这个消息也极大地鼓舞了支持革命的进步人士,当时的名伶陈绍益就在《血战荆州》中饱含激情地呐喊出“五千年来,专制恶毒,一旦扫而空……”的时代强音。田汉听后第一次感到了戏剧的美妙之处,也感受到了戏剧的力量。参加学生军后迟迟不能上前线的田汉很失望,但是没影响他以行动支持革命,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京剧剧本《新教子》,成功地发表在《长沙日报》上。这个剧本讲的是一个汉阳战阵亡军人之妻教育儿子继承父志的故事。
田汉的学生军之路没走多远,随着南北议和,宣统退位,时局妥协,那支包括田汉在内的、有着爱国情怀的青年学生军解散了。
爱国主义情怀的“疯长”
离开学生军,田汉有机会考进了长沙师范,这个学校的校长是湖南教育界的一位名人徐特立。在徐老的影响下,田汉在这所学校里真正算是走上了求学、做人的大道。所以1916年秋天,有机会去国外接受更新式教育时,他做出了果断的选择。担任留日学生经理员的舅舅期冀他”好向蓬莱深处住,采将灵药驻童颜“,到日本留学。就这样田汉踏上了日本留学之旅。到了东京,田汉先在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处当抄写员,并在舅舅的指导下学习日文,他勤奋好学,很快便考入了东京高等师范人文科,学习英文。
在日本,田汉苦读了不少新的理论著作,接触了社会主义新思潮,他的民主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情结也不断增强。他特别注意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观察和思考。1917年9月,看到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年仅十九岁的田汉在《神州学丛》上发表了六千多字的论文《俄国今次之革命与贫富问题》,大胆预言:“若然,则继种族,政治革命之后,不十数年,且将有社会之大革命也。”
1919年,田汉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他所涉猎的知识早已超过了一个英文专业学生的范围,他不只读那几本规定的教科书,还经常在课堂上看自己要看的书,作诗、写评论。田汉所写的第一首极不规则的白话诗《梅雨》,堪称是青春少年最为典型人格的公开自白。在诗中他这样进行自我解剖:
“我有时觉得我‘壮心如火’
我有时觉得我‘眼光如炬’
……
我就做‘荣誉之子’归故乡”
1920年他的四幕话剧《梵峨磷与蔷薇》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发表示,并在东京演出,由此开始了他在剧坛东奔西突、曲折前进的战斗生涯。
积极追求戏剧艺术的理想“南国”
因为经济上的困顿,加上思乡心切,田汉不久后回国了。1922年9月,田汉与妻子回到上海。1927年,时任上海艺术大学校长的田汉经常举办文艺座谈会,并在小礼堂组织即兴式话剧演出,将文艺戏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那年12月19日至24日,田汉在小礼堂举行了名为“鱼龙会”的话剧演出活动,“鱼”是指艺大未成名的学生,“龙”是指著名的名角,但“鱼”经过跳跃也可以变成龙。
1927年末,通过“鱼龙会”结识的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三人在上海霞飞路徐悲鸿宅,经数次深谈,决定成立“南国社”,他们希望“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的青年做艺术上之革命运动”。1928年1月,田汉向上海艺大辞职,决定筹建南国艺术学院。当年2月24日艺术学院正式开学,田汉强调“本学院是无产阶级青年所建设的研究艺术的机关,师生应团结一气”,决心培养出一支有训练、有朝气的艺术队伍,并且是为青年服务的,决不“依草附木”,不允许出现“乌合之众”。
当时条件艰苦,南国艺术学院位于西爱咸斯路上一处简陋的小楼。为了建一个小剧场,田汉带领他的学生们自力更生搞建设,将楼上的包厢打通,改建为小剧场。又在商店购置廉价布匹,亲自与学生一起缝制幕布,边做边说:“自己创造,自己享乐,所以愉快。”他又亲自买来湘妃竹桌椅、兰草多盆,将办公室、会客室布置的潇洒脱俗,幽香四溢。从此,兰草生香自成风味,成为“南国”之名的象征。
田汉日后以影剧之王的身份活跃于文艺界,成为组织者、领导者,和他这一段时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此后,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35年,他和聂耳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全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从此,中国人民记住了田汉,也记住了凝聚在其中的田汉浓浓的爱国情。(中国青年网记者吕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