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在杭州的湘湖边上,一对年轻夫妻带着他们的儿子和老人正在游玩。
这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中的一个寻常故事,祖孙三代一起享受难得的清闲,其乐融融。
这又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中不平凡的一个,年轻的妻子曾经在千钧一发之际,毫不犹豫地伸手接住从10楼坠落的2岁女孩,伤害了自己,换得了幼小生命的平安。
在又一个母亲节来临的时候,中国青年网聚焦这位平凡而伟大母亲,闪回那惊心动魄又温馨无边的美丽一刻。
伟大母爱 托起坠落的生命
“当时是2011年7月2日中午,我和老公吃好饭出门,要去看看我们新房子的装修。我们俩刚下楼,就听见我婆婆的喊声:孩子,孩子!我老公以为我家小孩子出了什么事,转身就往楼上跑去。我跑得慢点儿,又仔细看了看,发现就在10层楼邻居家的窗台上面有一个小孩,双手抓着窗框,没有任何防护,特别危险。”
这惊险的一幕已经深深印入吴菊萍的脑海。
当时2岁的小女孩妞妞挂在10层楼的窗台上,周围不少人都发现了这可怕的情况。有人大喊:“孩子,别动啊,别动!”两个保安也跑了过来,站在楼下,甚至还有人在从9楼搭梯子……所有人都在揪心可能发生的悲剧,可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安全地救下小女孩。
就在人们担心和着急之际,妞妞抓不住窗框了,迅速开始坠落。
吴菊萍眼见此景,条件反射性地甩掉高跟鞋,勇敢地往前冲了几步,就在孩子落地前一刹那,她伸出双臂,接抱住了孩子。
高空坠落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让吴菊萍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当场昏倒。小女孩压在她的左手臂上,仰面躺在草地上,两人都没了声响。这时,大家都不说话了,气氛静得可怕。
过了一会儿,小女孩“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在场所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随后,保安将她们就近送进了医院。
从10层楼坠落的小女孩妞妞在被救治10天后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保住了小生命。
而吴菊萍的左手臂经过诊断,尺桡骨断成了三截,有骨头断端戳出皮肤露了出来,伤势非常严重。手术后,医生表示,吴菊萍的伤势治愈可能性是95%,完全康复需要半年。
平实心态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这件事发生后,媒体和网友为之惊呼,人们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给了吴菊萍一个亲切的称号——“最美妈妈”。
而当这位“最美妈妈”回忆起接抱妞妞的情景时,她开玩笑地说:“其实后来才知道我是‘无知者无畏’,哈哈,网上有人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我相当于用手臂接住了300多公斤的重物,不骨折才怪。医生也告诉我,如果不是砸到手臂上而是头上,我就没命了。”
话虽如此,可真正琢磨当时的心情,吴菊萍觉得:“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她说,生过孩子就知道养一个孩子有多不容易,知道孩子对一个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看着孩子掉下来,总要接接看”。
如今,距离事情发生已经10个月了,吴菊萍也基本痊愈,除了平时用力多些会手臂发酸,已经没有其他大碍,而这么好的恢复情况,也让她和家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和开心。
小女孩妞妞的伤也恢复了很多。吴菊萍介绍说:“以前妞妞最主要是左手还有点问题,今年比去年有很大进步,已经可以抓东西了,手比以前更灵活了,所以也是恢复得很好。”
因为有了去年的这次意外,吴菊萍和妞妞两个家庭也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两家人时常走动,妞妞见到吴菊萍总是很亲地叫着“干妈”,而吴菊萍更是把妞妞当作自己的孩子。吴菊萍的儿子也喜欢和妞妞玩。前段时间的杭州动漫节,两家人还一起抱着孩子参加。
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吴菊萍感觉自己也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她觉得:“身体的痛肯定小于心理的痛,如果自己感觉很舒服、很温暖,肯定也能化解很多身体的疼痛。住院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看我,很感动、很感激,当然这也会分解我对疼痛的注意力。而且正是因为社会上有这么多的人关心我们,才能使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恢复。”
贫苦童年 是妈妈教会我怎样面对人生
做了妈妈的吴菊萍如今格外能体会自己母亲的辛苦。
1980年,吴菊萍出生在浙江嘉兴王江泾镇洪典村。小时候,她家里生活很苦,只有一亩地,一家人靠一个小小的织布作坊生活。父母每天都很辛苦地织布,而洗衣服、做饭、喂猪、喂鸡鸭这些活儿归了吴菊萍。那时,她每天干完活后再做作业,做完作业还要帮父母织布,日子过得辛苦,不过一家人相亲相爱,也很快乐。
吴菊萍的母亲寡言少语,可却成功地把淳朴、善良的品质传递给了吴菊萍。有一段时间,吴菊萍患了哮喘,她的父亲不久也突发心脏病,吴菊萍的母亲一个人支撑着家里的织布作坊,每天劳作不停,直到深夜。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吴菊萍记在了脑中,印在了心上,也在后来的生活里给了她面对困难的勇气、担当和乐观。
越是年龄增加,吴菊萍越觉得:“父母为我们做得很多,我们回报得太少了,所以也希望以后为他们做得更多。”尤其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她更多地感到,生儿育女的过程是完整人生的一段经历,可以从中体会到很多东西,能为孩子、为老人做更多的事、尽更多的心,这样心里会很满足,因为“不是说你活着只为了自己去活,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用心对待”。
认真生活 不负父母的渴望、孩子的未来
现在,吴菊萍的生活可谓标准的“上有老,下有小”。
作为一个年轻的妈妈,她觉得孩子让自己变得“更柔软也更坚强”——有了孩子,心中常会有很多感动,这些感动让她希望自己能为家庭承担的更多。而为了承担更多,她又希望自己能够更坚强,克服各种困难和面对各种不如意。她希望孩子首先能够健康,之后,这一生中,都希望他们能快乐。吴菊萍觉得,未来孩子们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她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思想健康、人格完善的人,在快乐的基础上去快乐地做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积极的东西。
而身为女儿,吴菊萍有着和很多年轻人相同的心情,希望爸爸妈妈晚年幸福健康,自己能多陪陪。
吴菊萍深深地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讲述的就是父母和子女永远割舍不了的血肉联系。
故事发生在一个孩子与一棵大树之间。孩子从小在大树下玩耍,大树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树。慢慢地,孩子长成了少年,需要上学,但没有钱,大树就说:“你把我的果子摘掉卖了,肯定够你的学费。”少年卖掉果子上了学,可是学业紧张,他只能每年一次回来看望大树,摘下果子换学费。后来少年长成了青年,需要成家却没有房子,大树又说:“你把我的树枝砍掉,可以去造个房子了。”青年砍掉树枝,造了房子,成了家,此后又是多年没有回来看望大树。某一天,青年终于来找大树了,却说:“我现在很想成就一番事业,到国外去看一下,但是我连个船都没有。”大树说:“孩子,你把我的树干砍掉,去造一艘船吧。”于是孩子造了船,又一次离开,多年未归。最终,等到青年已经变成了老人,他回到了大树身边。只剩下树根的大树对老人说:“我现在什么都不能给你了。”老人的回答是:“我现在也不需要什么了,我也老了,我只想在这里多陪陪你。”
吴菊萍说:“父母对孩子付出的是他们的全部,所以对我们来说,不能是想到的时候才去看一下他们,应该有一种回报的心,尽可能让他们在能够吃、能够喝、能够享受幸福的时候,多为父母付出一些。现在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年轻的时候为了事业、为了家庭很少去看父母,但等到父母老了,又遗憾很多事都来不及做,所以我希望我们年轻人应该多去想一想,多去回报父母,多体谅、关心父母。”
记者手记:采访吴菊萍时,电话中偶尔会传出她的儿子在一旁嬉闹的声音。儿子不满两岁,正是活泼可爱之时。想象这位母亲的心情,孩子的快乐应该正是她快乐的源泉。然而她明白,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想让孩子在快乐的基础上去快乐地做事其实很难,不过,她认为至少有一点是清晰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可能只与学习成绩有关。她说,最近重读了《论语》,感觉孔子教育弟子首先注重道德修养,然后才是学习,古人的很多东西想一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身为一个女儿的吴菊萍在采访中也多次用了“回报的心”这个说法,那份女儿对父母的依恋、心疼甚至是愧疚,其实是每一个普通人共有的心情。在这个母亲节,能够重温吴菊萍的故事,再次思考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是对吴菊萍的一种很好的感恩和褒奖。 (中国青年网记者 贾元熙 邵志凯 采访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