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杨善洲

2022-05-25 20:03:53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31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云南省保山市大亮山地区,这样的歌谣经常在青山绿水间回响。

 正是歌谣中所唱的这位老人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照亮了大亮山区人民群众的心。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上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云南保山视察工作后,送给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一副对联。杨善洲用他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这幅对联的含义,始终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群众利益无小事

  在保山当地群众的印象中,他们的地委书记经常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出现在田间地头,百姓就亲切地叫他“草鞋书记”。

  一次,“草鞋书记”杨善洲一身穿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头戴蓝布遮阳帽、脚穿解放鞋,“盛装”出席在昆明召开的地州市委书记会议。听完省委书记的报告后,到餐厅吃午饭。杨善洲在指定餐桌坐下,等着其他书记的到来。这时,一个年轻服务员走过来说:“这桌是地州市委书记坐的,请你到外面用餐。”他离开座位,对服务员说:“给我打一份饭。”服务员端来饭后,杨善洲坐在一个角落的桌边开始吃饭。地州市领导就座后,一直不见杨善洲,有位书记高声喊:“保山杨善洲”,连喊两遍,杨善洲大声说:“我吃着饭啦!”刚才那位服务员急忙来向杨善洲道歉:“对不起,请原谅!”杨善洲笑笑说:“没关系,坐哪里吃都一样。”

  在他的眼里,穿着、吃食、别人的看法都是小事,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是大事。
 

给杨善洲当了11年秘书的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64年秋,施甸乡姚关公社遭受水灾,尚未收割的成熟稻谷几乎全被洪水冲走,不仅粮食没有了,就连来年春天的种子都成了问题,很多群众欲哭无泪。时任云南保山施甸县首任县委书记的杨善洲到现场认真查看灾情后,号召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为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他组织农业组把收集来的牲畜粪便、灶灰、粪水与小麦种搅拌到一起,亲自带头用手揉麦种,为小麦种“穿衣”,两只手都搓得黑乎乎的。

  1985年,保山地委正在盖办公大楼。这时,保山市昌宁县金华乡突发水灾,杨善洲赶赴灾区,发现老百姓受灾情况特别严重。回到保山后,他立刻指示在建的办公大楼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当时,许多人都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没有必要把正在建设的办公大楼停工。有一位领导当着杨善洲的面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杨善洲听后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他心里,永远有着对百姓的一份愧疚,没能把百姓的生活搞得更好是愧疚,没能让百姓的手头更富裕是愧疚。正是愧对百姓的心,让他在退休后仍然选择坚守。
 

  誓把荒山变绿洲

  2012年春天伊始,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省又传来了遭遇干旱的消息,不少地区面临饮水困难。然而,与2010年一样,大亮山的群众却感到无比幸运。同时,他们也更加怀念给他们制造福音的老书记--杨善洲,因为是他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用水困难,让群众在干旱的时候仍然有甘甜的饮用水。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杨善洲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的大亮山。他想在大亮山种树。杨善洲曾多次深入大亮山,走遍了这座山的每一个山头。1987年,杨善洲在退休前最后一次到大亮山考察,下山时遇到一个正在挑水的老农,为了避免水溅出去,水桶上漂着叶子,但让杨善洲不理解的是水桶上都系着红绸子。

  杨善洲上前与老人搭讪,主动提出帮他挑水,二人一起向村里走去。杨善洲问老汉水桶上为何系着红绸子,老人说:“我有一个亲戚结婚,这水要送给亲戚做礼品,系个红绸子表示喜庆啊。”杨善洲惊讶地问:“结婚送礼就送一担水?”老汉说:“也不全是,送点别的,也要送水。现在这水太金贵了,结婚送一担水是很重的礼呀。我们这里叫它‘水礼’。”

  杨善洲的心受到了震动,他知道大亮山缺水,却没有想到老百姓缺少已经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想到心理反复琢磨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白薯’,我这个地委书记是怎么当的!”

  他转过身看着连绵起伏的秃山,心想“都是这山没毛闹的,非让这山长出树来不可。”
 

杨善洲决定到当地的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了解情况。镇党委副书记吴连章解释道:“大亮山周边村寨缺水很严重,村民要到十几里二十几里外找水,有的更远,然后人挑马驮地运到村里。一盆水,早上洗脸,白天洗菜,晚上洗脚,最后还要用洗脚水喂猪。这样,水变得非常珍贵,村民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哪家遇上红白喜事,用水多,挑水难,所以亲戚朋友送礼时,就帮忙解决最大的缺水问题,时间长了,人们把送‘水礼’当作了一种习俗。而且,人们还建了‘水簿’,记录收的水礼数,以备以后偿还。”

  第二天,回到单位办公室的杨善洲紧急召开了地委领导干部会议,研究解决“水礼”问题。他先让大家传看来自百姓家的“水簿”,然后庄重地说:“老百姓缺水到这种程度,我们当干部的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连百姓要喝的水都解决不了,送礼居然要送水了,真是天下奇闻!我们这些干部的脸往哪放啊?我们这不是白吃公粮吗?”

  这时,有个干部渴了,打开杯盖看了看,没水,示意工作人员倒水,有几个干部也表示需要倒水。工作人员拎着保温壶过来,杨善洲注意到了,说:“没水!”工作人员赶紧退下。会场里一阵骚动,大家窃窃私语起来。

  杨善洲站起来说:“大亮山的百姓没水,我们也尝尝这个滋味,体会一下‘水礼’的分量。尝透了,屁股才能做到老百姓这边。”说着,他举起杯子,杯底朝上,也没水。这次会议一直进行到半夜,最后做出两条决定:首先,先救急,到山上找水,引水下山;然后,上山种树,绿化大亮山,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
 

“水簿”之事更加坚定了杨善洲退休后回家乡植树造林的决心和信念,“誓把荒山变绿洲,欲叫瘠地流甘泉”。

  “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为了践行“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当雪松”的宗旨和实现荒山变绿洲的誓言,退休后,杨善洲谢绝了省委领导让他携全家到省城安度晚年的邀请,回到了家乡,一头扎进了大亮山。

  退休当天,杨善洲自己用一匹马驮着简单的行李和自己多年培植的三棵小树,从机关办公室步行回家了。第三天,他就带领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一起人挑马驮地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大亮山打水杆坪子。

  “我清楚地记得,1988年3月8日,老书记带着我们,雇了18匹马,驮着帐篷、工具、粮食、锅碗瓢盆,登上了‘半年雨水半年霜’的大亮山。”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回忆说。

  “他把群众代表找来,召开现场大会,宣布成立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在大会上,老书记说:‘办大亮山林场,是我多年的愿望,过去我当地委书记,没时间来种树,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了,我就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绿化我们的家园。’”

  那夜,杨善洲几个人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等我们安顿下来,天就亮了,炊事员准备做早饭,这才发现锅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终于在山谷里找到了被风吹跑的锅,锅里全是沙子。”自学洪说。

  面对恶劣的环境,杨善洲坚定地说:“等到山绿了,风沙就会越来越小。栽下一棵树,山就会绿一小块,栽下几棵树,就会绿一片。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

  后来,他们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这就是杨善洲的家。在这里,他的全部家当:一张床、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锅,4个小碗摆放在桌上……他在用几个粗树杈搭建的床上睡了近10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为了节约资金,已经60多岁的杨善洲就每天去街上捡果核,当时这成为轰动保山的大新闻。“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杨善洲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倒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悄悄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愣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曾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自顾自地捡果核。如今那些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为了节约资金,他还亲自动手培育树苗,也经常在山间小道上拾牲畜粪便当肥料。
 

 “有些人说我老了还这么苦、这么累,肯定是在里面有股份。将来有几千万收入我可能有几百万。这样讲是他们误解了,我从来不是为了钱。如果为了钱,我就不用这么苦。我说我是为人民办事、自找苦吃!”“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雪松见证大亮山从荒芜到繁茂 

  1999年11月,已经是72岁高龄的杨善洲在给树木修枝时,踩着青苔,不幸滑倒,左腿摔成粉碎性骨折。半年后,杨善洲出院了,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大亮山,只是手里比以前多了一根拐杖。

  二十余年如一日,杨善洲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他还把自己多年栽培的盆景--最爱的雪松也移到大亮山,让它的成长见证大亮山从荒芜到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十里飘香的巨变。

  2009年,82岁的杨善洲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把自己用20余年时间辛苦创办的、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奉献给国家。

  为了表彰他的突出贡献,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20万元特别贡献奖奖金。再三劝说后,杨善洲收下了,但一转眼,他就把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3万元捐给了大亮山林场建瞭望哨,3万元捐给了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
 

他最终留下4万元。因为,他想到了老伴,跟随他一辈子,没享过他一天福的老伴。他曾说:“如果我先走了,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了。”

  2010年,杨善洲病倒了,10月10日,杨善洲告别人世。

  “不开追悼会,不办丧事,遗体火化,如果我的亲朋好友和家属子女想念,就到雪松树下坐一坐吧……”这是他最后的话语。

  老骥伏枥,心向未来;绿化荒山,造福百姓。刚正、清廉、奉献,60年的辛勤耕耘,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他用一生践行了“共产党员当为雪松”的誓言,大亮山上,雪松做伴,青山为证,永远怀念着这位人民的公仆。(中国青年网 李盈盈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