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作品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和爱,这美和爱作为人世间亘古不变的追求和情感需要,在这个时代显得更为重要。一晃冰心奶奶逝世13年了,今天让我们重温经典,拨亮每个人心中的“小桔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自小是个聪颖异常的女孩子。四岁的时候,就跟着母亲认字片。但是,单个的字片,满足不了冰心的求知欲,她就时常缠住母亲或奶娘,请她们讲《老虎姨》,讲《蛇郎》,讲《牛郎织女》,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书中的故事让她非常着迷。
6岁那年,冰心开始跟着舅舅杨子敬先生学习。舅舅思想开明,每天晚饭之后,给她讲故事。她从舅舅那里,第一次听到了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说《黑奴吁天录》,美国南部黑奴们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勇敢抗争的故事,使小冰心激动不已,她“总是紧握着眼泪湿透的手绢,在枕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寐。”也是从舅舅那里,她第一次听到了《三国志》的故事。
为了讨得舅舅的欢心,多听故事,白天的功课冰心很认真。但有时舅舅会很忙,晚上没时间给小冰心讲故事,因为急于要知道故事的发展,她只得自己拿起《三国志》来,边猜边看。有的字她实在不认识,但是因为反复出现,字义居然被她猜着了。她就这样又猜又看,又看又猜,一知半解地读下去,越读越有兴趣,居然把偌大的一本《三国志》,一口气看完了。这一年,小冰心只有七岁。
小冰心看完了《三国志》,又拿起《水浒传》,看完了《水浒传》,又拿起《聊斋志异》,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了。她看书很容易着迷,经常手不释卷,头也不梳,脸也不洗。到了十一岁,她已经看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等等。
小冰心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除去旧小说之外,她还开始贪婪地阅读外国小说、报纸,甚至是关于革命的禁书。广泛的阅读启迪了这个小女孩子的智慧,使这个小女孩子学会了编织自己的幻想。
光明使者 看守爱的“灯塔”
“看守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这个自然!”
“只要是一样的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
“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他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道的了!”
“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飚浓雾,海上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冰心在作品《往事》中记录下了她和父亲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当她还是个富于幻想的女孩子时,便开始构想未来的生活。
这一年,冰心成了贝满女中的学生。
贝满女中是一所新型的学校,教学内容与过去读四书五经的中国传统私塾教育迥然不同,完全是从欧美的学校里借鉴过来的,冰心正是在这里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了系统的科学教育。这个爱幻想的聪慧少女,她的作文实在好,一次竟被老师批了一百二十分。作文不仅写得快,而且写得好,同学们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常来麻烦她,请她帮忙。
五四运动席卷了中国知识界,这时,冰心已经长成为一位19岁的年轻姑娘。在此之前,她绝对不曾想到:这场运动会改变她的生活道路,把她推上文坛,使她成为中外知名的女作家。
她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联合会的干事,致力于爱国宣传。通过一个在《晨报》当编辑的表兄,冰心发表了一篇表现学生爱国热情的通讯。冰心表兄也发现了她有坚实的文字功底,遂时常给她寄《新青年》、《新潮》等倡举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并鼓励她写作白话小说,冰心于是又在《晨报》上发表了《两个家庭》。亲友的支持促使冰心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优裕的家境、温馨的父母之爱,以及从母亲那里继承而来的淑婉的个性,使冰心的文字清新细腻、冰莹剔透。
一天,她在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同时看到了这个老泰戈尔写出来的一小段一小段的,充满了哲理又十分美妙的诗歌,这是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的连载。她阅读着这位异国诗人写作的神奇诗句,19岁姑娘的那颗敏感、善良的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
后来,她在1958年3月18日写的《我是怎样写〈繁星〉和〈春水〉的》一文里这样写道:“在我们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我们在课外贪婪地阅读这些书报,就是在课内也往往将这些书报压在课本底下,公开地‘偷看’,遇有什么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就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抄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把自己一些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也都拉拉杂杂地写上去。日子多了,写下来的东西也有相当的数量,虽然大致不过三五行,而这三五行的背后,总有些和你有关的事情,看到这些字,使你想起很亲切很真实的情景,而舍不得丢掉。”
就这样,《繁星》和《春水》问世,一个个性化的、追求真善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冰心通过隽永的文字来赞美母爱、赞美童心、赞美自然,探索人生。在那个阴霾和黑暗的旧中国里,冰心爱的是普通的人和普通的家庭。她希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像她自己和她的家庭一样地幸福。
冰心没有谋到现实中看守灯塔的工作,但是,她用一生的创作为人们点燃、看守了一座“爱”的灯塔。这位多福长寿的女作家,有一个温暖幸福的童年。她这种温柔动人的爱,从小就渗透在她的心田里,成为她思想和行动的一种善良的出发点。
“我们的祖国,真是可爱得不能以言语形容”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
1946年的冬天,吴文藻博士作为战后赴日的中国代表团的职员,到日本进行社会考察。冰心也带着自己最小的女儿,与丈夫吴文藻一起,于这一年的11月到了日本的东京。
抵达东京之后,11月29日,她就写了一篇散文《给日本的女性》,向异国的妇女讲授她的关于母爱的看法,冰心把对未来和平的希望,都寄托在各国妇女充满了正义感的母性之中。
她希望各国的母亲,都来“阻止一切侵略者的麻醉蒙蔽的教育”,都来“阻止一切以神圣科学发明作为战争工具的制造”,都来“阻止一切使人类互相残杀毁灭的错误歪曲的宣传”。她希望全世界的母亲都要学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战争是不道德的,仇恨是无终止的,暴力和侵略终究是要失败的。
冰心虽然是作为吴文藻博士的家属同去日本的,但是,由于她本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及影响,抵达日本之后,就立即引起了日本学界的注意。她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住在战败国日本的冰心,一直时时刻刻地关心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在那里,我通过在香港的朋友给我秘密地寄来几本毛主席著作,自己研读,我也偷偷地收听解放区的广播。”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东京。冰心和吴文藻,还有他们的三个孩子,聚集在收音机旁,倾听着这一来自祖国的喜讯。
1951年的秋天,美国的耶鲁大学以优渥的待遇邀请冰心夫妇去该校担任教授职务。冰心和吴文藻看准了这是一个离日返国的最好机会,于是他们立即表示应聘,“并以先到香港做些准备工作”为理由,从东京经横滨,来到了香港,然后冰心全家便由港秘密乘船转到广州,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辗转回到祖国。
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冰心用“问题小说”为自己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她又用散文、小说和诗歌,探索着人生的意义,她一如既往地,孜孜不倦地继续探索着人生与社会的诸问题,以及解决种种问题的方法。
1923年初,23岁的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从五四台阶上步入文坛的冰心,一路走来,高举着的就是这面爱的大旗。
以后的日子,她更以切近生活的热情与力度显示自我,回首历史,以她至诚至真的理念与希望,完成了整个一个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史。
在1980年6月,80岁的冰心患了脑血栓,就连最简单的写字、走路,也必须重新学习,她在医院里看到《儿童文学》赠送给她的祝寿画,感到十分喜悦和欣慰。这是一幅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美编杨永青同志画的,画中那个扛着大红桃的、活泼可爱的孩子,深深打动了冰心的心,她不相信自己“竟然已经八十岁了”,“不知老之已至”,但是她仍有一颗童心,还是那样热爱孩子,愿意和孩子在一起。
冰心决心“病好后再好好练习写字,练习走路,努力和小朋友们一同前进”,回忆起那段时光,冰心的女儿吴青不禁哽咽。“我天天陪着母亲手把着手地练字,每天坚持练习走路走得汗流浃背,母亲那瘦小而坚毅的背影,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上。”
她拥有“永远觉得年轻”的力量和“千千万万的小读者”,她更拥有对祖国、对时代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生命从八十岁开始”格调高昂,不同凡响,被传为佳话,正是冰心对小读者六十年来“热情的回响”!
1988年7月12日,新落成的北京图书馆展览大厅,热闹非凡。“冰心文学创作生涯七十周年展览”在这里隆重举行。从已过古稀之年的第一代小读者,到十一二岁的第五代的小读者都来了,一代又一代的受到过冰心作品熏陶和影响的读者,聚集一堂,感受给过他们的爱、给过他们的美、给过他们善良与真诚的冰心。
冰心来了,她坐在小推车上,慈祥地微笑着。
北京图书馆前的台阶,小推车上不去,人们争着轻轻地将小推车抬起,围过来的人迅速让开,从旁边,从后面,簇拥着被抬起的小推车,簇拥着冰心,缓缓地进入展览大厅。幸福的冰心风趣地说:“出嫁时,我未坐过轿,这一回算是坐上轿了,补过来了。”抬着她的人、簇拥着她的人都乐了。
尽管她年近九旬,腿脚也不利落了,然而她不甘于躺在自己已有的荣誉上,她的笔片刻也没有停过。冰心的文章和她的人生经历,都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爱和美带给孩子,带给整个的人类,那是童年最需要的养料,也是成年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夏池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