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李文祥

2022-05-25 17:47:19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39
“出生入死,战功无数,一心向党不自傲;植麦播菽,平淡半世,暮年心红风格高。”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他征战南北十五载,冲锋陷阵,屡建功勋。和平建设时期,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五十载田间耕耘,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他就是革命战斗英雄,全国道德模范--李文祥。
  枪林弹雨中英勇的战士
  1925年农历端午节,李文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一户贫苦农家。5岁时,李文祥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他独自离开父亲和弟弟妹妹,投靠了位于殷庄的外婆家。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年幼的李文祥为了生存下去,16岁的时候便卖身当了兵,到了国民党石友三部当勤杂兵。一次,与日本人交战,遭遇失败溃逃之时,李文祥正巧遇到了八路军,便留了下来。
  1947年12月,22岁的李文祥正式加入华野10纵队29师85团。这时,在强寇欺凌,烽烟四起中辗转奔突的李文祥才真正懂得了革命的意义。
  1948年9月16日晚,解放济南的战役打响了。李文祥所在的华东野战军10纵29师85团,主攻济南外城西面的永镇门。李文祥报名参加了2营爆破队,在敌人重火力疯狂地攻击下,副团长刘竹溪负了重伤。
  22日晚8点半总攻开始。李文祥在战友们的掩护下艰难地跑到了永镇门前,准备用炸药炸开城门。可厚厚的城墙坚硬如铁,仅凭手中的一包炸药根本不可能炸开,这时的李文祥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跑了回去,用推车装好20来斤重的炸药包再次跑到了城墙根。“我们拉响导火索,‘轰’的一声,3丈多高的永镇门就炸塌了,7个纵队都从那里过。”回忆起这段往事,李文祥依旧记忆如新。
  冲锋陷阵的李文祥手被炮弹皮崩到了,受了伤。领导发了1元2角钱的负伤补助,他却坚决不要,在领导的反复劝说下,他才肯收下这钱。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敌军黄维兵团在豫东永城一带陷入重围,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逃向西南企图会合。我军火速追截,4天的急行军,李文祥和战友们脚底都磨出了血泡。
  12月3日晚,在皖西鲁楼,我军堵住了敌兵。鏖战了整整6个昼夜,李文祥的连队因炊事员牺牲了,战士们没有时间吃饭,就着凉水嚼着生麦果腹,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捅,用枪托砸,用牙咬。
  “一个连队在那,敌人就像跑步一样上战场,又一个个的倒下了,我军伤亡也很惨重,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李文祥回忆起那时的场面,依旧很难平静。
  看着战友们都倒下了,满身血迹的李文祥又和增援部队一起回到了阵地,一支枪打热再换一支,一直打坏了三支枪,死死堵住敌人的去路。
  炮火轰鸣中不灭的誓言
  1949年初春,全军统一整编,李文祥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8军,李文祥成为新编83师247团2营6连1排的班长。
  渡江战役前夕,行军到长江边,指导员悄悄的拉住李文祥的衣袖,把他叫到了一边。“他当时问我,你入党吗?我说,入啊,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我入党 ,跟着毛主席走!”就这样,李文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的誓言从此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上,再也没有磨灭。
  在入党后,他先后参加了上海战役、福州战役、平潭岛战役,建立了无数功勋。9年间,他参加6次大的战役,还有大大小小的战斗无数,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并获特等人民功臣、战斗模范称号,戴上了解放奖章,出席了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
  1956年8月,32岁的李文祥复员转业为18级干部,到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担任保卫干事。并于第二年娶了同样出身农村的姑娘陈宝珍。
  在福建工作期间,他不愿坐办公室,哪儿艰苦就去哪儿,先后在厦门营房等工地保卫安全。领导让他当电厂厂长,他觉得自己文化低便谢绝了。 
  1962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号召干部下乡务农。大家都知道脱离干部身份变成农民,这是苦差。李文祥所在的省建公司几乎没人报名,可他听说后,第一个找到领导报了名。
  “我爹当时都没有犹豫,请人写了报告,咬破手指按了血手印,带着我娘就回到了河南老家。”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说。
  国家危难时无悔的付出  
  河南范县白衣阁乡位于黄河故道,是河南省有名的黄泛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1962年夏天,李文祥带着妻子陈宝珍回到了这里。 
  他离开故里已有21年之久。出去当打仗后便音信全无,李文祥的父亲以为大儿子已死在外面。刚解放不久,区武装部把他的立功喜报送上家门。父亲给他去信,他才知道了家里的情况。转业后他探过一次家,这一次却是回到家乡彻底扎根了。
  生产队给了他3分自留地、30斤麦子。那个战功赫赫的革命战士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李文祥明白,所有的国家干部待遇,在这一刻全部失去,今后只能指望种田吃饭了。可是艰苦的生活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家的老宅十分的小,容不下突然归来的李文祥夫妇。进家头两夜,只得露宿在院子里。南方长大的陈宝珍跟着李文祥吃尽了苦头。
  在得知李文祥放着高薪的干部不做,跑回来当了农民后,李文祥的父亲在大街上当众揪住他的头发,对他一顿痛打。面对父亲的不理解,李文祥只有忍受屈辱,任凭一个个拳头打在身上,任凭一个个耳光扇在脸上。乡亲们急忙拦住了李文祥的父亲,李文祥回到屋里,37岁的他第一次在妻子面前流了泪。
  村中北街有座不大的关帝庙,人称老公庙。李文祥找到大队部要求住在老公庙。就这样,没处安家的李文祥夫妇住进了破旧的老公庙,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即便如此,李文祥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回来的目的。他很快就融入到了乡村建设之中,一回乡就当上了民兵连长,不久又当生产队长,满腔热血地投入了生产建设。  
  村里的人都知道他当过兵,大家看他做事都是带头,就联名推荐他当村干部。他和村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全村群众引黄河水、开挖水渠、掏粪积肥、复耕农田。
  1966年范县发展水稻,在南方种过水稻的李文祥,主动担任起了稻改队长,日夜蹲在稻田钻研种植技术。冬天水冰凉冰凉的,李文祥却不在意,带头在田地里种植水稻,为了更好的掌握旱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技术,他每隔两三天就步行二三十里到县里找技术人员学习。 
  “他在外面经常帮助村里困难的人,为了引水,他给村里挖水渠,一挖就是40多天都没回过家。”李文祥的妻子回忆说。 
  带好干粮和凉水,李文祥天天在稻田里忙活,每次回家都累得直不起腰。在李文祥带动下,以往亩产小麦三百来斤,种稻第一年就收了千把斤,村民们捧着大米都笑开了花。
  即使当上了村干部,李文祥的生活却依旧十分清贫,1983年,他才盖了属于自己的3间瓦房。这时全村人都住上了新房,他是最后一个盖的。
  “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在村里是中等偏下的,我小时候都没有吃过馒头,我爹有次外出干活人家分了一个馒头,我爹就留给了我吃,村里分红薯,他也是把大个的都留给别人,小的拿回家。”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说。
  对待别人大方的李文祥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我爹的衣服都太旧了,我就花20块钱买了那种丧服的黑纱布给我爹做了一件衣服,平常他都不穿,只有正式场合才舍得穿。”李金英说,“我家邻居一个小孩得了脑膜炎,他自己掏腰包给孩子治病,挽救了一条生命。”
  1985年,原来的公司倒闭了,停止了发放李文祥的补助,已经60岁出头的李文祥坚持自己劳动养家,再没领取过一分优待金,也始终没向组织反映,没要求享受任何待遇。
  “我爹总对我说,要靠自己的劳动,不能给国家添麻烦,他80多岁了还想着下地干活。”李金英说。
 揭开尘封半个世纪的秘密
  李文祥有个破旧的小布包,没有人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即使是他的女儿。
  “我爹没事的时候总捧着那个小布包发呆,他也不说是什么,就和我们说等他死了放进他的棺材里。”李金英说。
  2011年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卢展工下基层调研,来到濮阳市范县走访慰问。 
  看到了一群人过来,李文祥以为是来打扫卫生的,他并没想到那是省委书记。李文祥堂屋正中央的一张军装画像,引起了卢展工的注意,那一幅胸前佩戴奖章、戴大盖帽的军人戎装像,是依照李文祥35岁生日照片画的,出自福建的民间画匠之手。卢展工指着那幅戴军功章的画像,问李文祥:“您立过什么功?这几个军功章还在吗?我看看行吗?”李文祥拄杖起身走进西间卧室,从桌子抽屉深处拿出了那个破旧的小布包,放在卢展工面前。卢展工解开了小布包。这一解,就解开了尘封半个世纪的秘密:
  1949年1月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
  1949年4月颁发的渡江胜利纪念章;
  1951年9月出席第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纪念章;
  1954年2月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发纪念章;
  1956年5月颁发的1945-1950年解放奖章……
  无数的奖章中有那一份残破的奖状。上面印着毛泽东、朱德的肖像,由第10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成钧、副政委刘培善等1950年7月联名签发。 
  卢展工震惊了:“你是10兵团的战斗模范!”
  布包里还有一对少尉肩章,红布领章只剩下了一片。一沓陈旧的小本,有《兵役证》、《中国人民解放军速成小学毕业证书》、《复员军人证明书》、《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证》、《党费证》、《工会证》、《退职职工救济证》…… 卢展工最后小心地翻开了一本《中国共产党党章》,这是1945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1954年5月上海第23次印刷的版本。  
  在一个普通的农村,一个破旧的小布包中,卢展工无意之中揭开了掩盖了50多年的光荣故事,这段传奇自此才被人们所知。
  “我爹从来没和别人说他立过功,村里的人只知道他当过兵,不知道他这些过去,我也一直以为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李金英说,“我爹有一个心愿,就是可以建一个烈士墓,让他曾经的战友都可以安息,我爹常说,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他做的这些算不了什么。”
  如今,李文祥老人已有88岁高龄,他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各地纷纷举行,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然而,这位革命英雄,依旧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关心着国家的建设,淡泊名利,不问索取。他的一生正如他在战火中立下的永恒的誓言--“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 (中国青年网记者 商春竹)
  记者手记:“我站在岁月的岸上,感受你不老的力量。穿越传奇的时光,把谁的世界照亮。我走在热血铺成的路上,阅读你不老的刚强……仰望你那英雄的光芒,过去和未来坦坦荡荡,战争与和平写成的岁月,走到哪里都是红旗的模样。”正如这首诗歌所诉说的一样,李文祥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50年的默默坚守,无私付出,50年的辛苦劳作,不问索取。他是一名党员,他是一个英雄,他是一种精神,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