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赵登禹

2022-05-25 17:41:10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22

在今天的北京丰台区卢沟桥大瓦窑立交桥南,紧临京广铁路西道口铁路桥处,一位民族英烈长眠于此处。烈士墓每天迎送着往来的列车,就像它的主人当年一样守护着北京的大门,守护着这座城里的人们。

  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这位烈士诞生在山东省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他家境清贫,在家务农;13岁,他拜师学武,苦练三年,习得一身精湛武艺;16岁,深知百姓凄苦的他千里投军,立志报国。
 

 在那个烽烟四起、强寇欺凌的年代,他不畏强权,奋勇杀敌。他带领着二十九军用大刀砍下了无数敌人的头颅,挥出了中国人的军魂。一时间,二十九军威名震惊中日,一首《大刀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激沸了中华亿万儿女的报国热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用39岁的生命绝唱奏响了一曲英雄之歌。他就是抗日英烈--赵登禹。
 

少年立志

  1898年农历5月16日,赵登禹出生在山东荷泽赵楼村一户农民家。他出身贫苦,家里几代都是勤勉诚实的农民,靠耕种几亩薄地为生。兄弟姐妹五个,赵登禹排行老三。家里仅有薄田3亩,靠父兄扛活养家。由于家境贫寒,两个哥哥均没能上学。赵登禹7岁时,因其聪明伶俐,父母也觉得家里总得有个文化人,便省吃俭用,将他送入私塾读书。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赵锡君的去世使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境愈加困难。年少的赵登禹只好辍学,离开他喜爱的私塾,回到家帮忙做力所能及的农活。他不怕苦不怕累,就是一些大人们干的重活,他也尝试着去做。

  “赵登禹辍学后在家养蚕,每天都忙着采桑叶。”赵登禹的侄子赵学德回忆时曾说。

  艰苦的生活,沉重的劳作,不仅没有将小小年纪的赵登禹压垮,反倒使其练就了一个好身体,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

  那时候,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置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亲眼目睹了人民疾苦的赵登禹逐渐萌生了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菏泽自古便是武术之乡,很多人都习武。赵登禹13岁那年,和二哥赵登尧一起拜当地著名武术教师朱凤军为师习武。

  赵登禹聪明好学,吃苦顽强。报国心切的他每日除了沉重的家务劳动外,还要起早贪黑,苦练武功,但年少的他从未有过抱怨。短短三年间,他就将刀、枪、剑、棍各种兵器和太极拳、八卦掌、少林多种功夫都练得纯熟,并能融会贯通。 

  千里赴戎机

  1914年初秋,反复激荡在心中的爱国之志使赵登禹与同乡赵学礼、赵全胜等人瞒着家人偷偷离家出走,准备投奔驻潼关的冯玉祥部队当兵。
 

由荷泽去潼关,有1800 多里地,几个年轻人一路跋涉,风餐露宿。出门时带的钱,很快花完了,他们就靠帮人打工扛活挣点吃饭钱。经过20 多天艰苦跋涉,终于到了潼关。然而这时他们才得知,部队招收新兵工作已经结束,招收名额已满。

  同行的人都很泄气,有的主张返回荷泽。但赵登禹坚决不同意,主张努力再争取。他们几个人找到主持招兵工作的官长,软磨硬泡,好说歹说,终于得到了负责官长的同意。

  当时的官长对赵登禹说他们只能做副兵,也就是只管饭,不发军饷。赵登禹马上答道他当兵不是为了发财,要是为了捞钱,就不跑这么远当兵了。
  从此,赵登禹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嫉恶如仇 打虎称豪

  冯玉祥部队当时属袁世凯北洋陆军第7 师第16混成旅,冯玉祥是旅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冯玉祥发现了人高马大,一身武艺的赵登禹,把他调到身边当警卫兵。 

  1918年,赵登禹随冯玉祥镇守湖南常德。常德附近的山上有一只老虎,常在夜间下山,伤人害畜,闹得附近百姓整日惶恐不安。有一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正好遇到这只老虎,他机智地躲过老虎扑咬,将老虎击毙,然后扛着下了山。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闻讯赶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冯玉祥得知后更是兴奋异常,专门请来摄影师,让赵登禹骑在奄奄一息的虎身上照了一张像,从此,“打虎将军赵登禹”的事迹就不胫而走,在远乡近里的百姓中传颂。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牺牲后,冯玉祥亲笔在照片上题写了“打虎将军 冯玉祥题”8个大字。

  赵登禹从小就刚毅耿直、嫉恶如仇。他最看不惯的就是恃强凌弱,欺辱百姓。每次路遇不平,他都会挺身而出。1921年,冯部第二次入陕,打败原督军陈树藩,十六混成旅扩编为第一师,冯玉祥任师长。当地有个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的土匪头子叫郭坚,驻在凤翔,赵登禹便帮助冯玉祥设下“鸿门宴”请郭坚,要杀掉这个罪魁。
 郭坚带着卫兵来冯府赴宴,埋伏在左右的士兵争相偷看郭坚和冯玉祥对饮,不慎将屏风挤倒。郭坚大惊,拔枪便走。士兵慌了,忙去阻拦,但郭坚身高力大,又有手枪,哪里拦得住。紧急关头。赵登禹挺身而上,施展武功,三拳两脚将郭坚击倒,生擒活拿。随后,郭坚被公开枪决,暴尸街头,凤翔一带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颂扬赵登禹武艺高强,人中豪杰。

 

  赵登禹不仅是在武学上有所成就,在冯玉祥的影响下,他还抓紧时间读书识字,不断学习新知识。他进入了西北军高教团学习,并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只上过两年私塾的他通过努力学习,勤加练习,后来写得一手好字。

  “大刀”威名震惊中日

  大刀若拙用大刀,

  大新若旧国术高。

  伏如猛虎进如猱,

  十步以内敌休逃。

  这首至今还流传的诗作形容的便是赵登禹所带的二十九军大刀队,而诗中描述的情景就发生在喜峰口。

  喜峰口位于河北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群峰耸立,险要天成。古称卢龙塞,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东汉末曹操正是从喜峰口出关,如神兵天降直扑辽东,一举歼灭乌桓。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也是经由此塞。1933年1月3日,山海关被日寇占领,平津地区危在旦夕,3月9日子夜,喜峰口再一次成为兵马集结之地。
 

二十九军奉命赴长城御敌,赵登禹任喜峰口作战前敌总指挥。冒着风雪,急行军700余里。王长海团及赵登禹所率大部队陆续抵达喜峰口,在立足未稳之际,日寇便发动了歇斯底里的炮击,辅以骑兵冲击守军阵地,重炮如雨,势如疾风。飞机轰炸了3个小时,阵地一片火海。

  在弹药用尽之际,赵登禹率部与敌展开肉博战。赵登禹用大刀一口气砍倒日军几十名,他左腿负了伤,血流如注,卫兵急忙脱衣服给他包扎,劝他退出战场,他却不肯,仍挥刀杀敌。“腿部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是大纪念。”赵登禹当时说。

  赵登禹受伤不退,大大激励了战场上的士兵,激战两昼夜后,长城垛口得失二十多次,尸者枕籍。

  11日夜11时,赵登禹带伤亲率一部敢死队,绕群山叠嶂夜袭,插入敌后。当时日军因连日作战身心俱疲,做梦也没有想到赵登禹部的神兵天将半夜探营。

  白刃之下,敌人头颅滚地,死伤累累。

  此役,敌之铁甲车、汽车均为废铁,武器均被我军卸回,11日夜袭至12日上午,我军毙敌3000余名。

  赵登禹以白刃毙敌逾千,大刀队威名由此诞生。日本的《朝日新闻》次日做了这样的评论:“明治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生命的绝唱

  赵登禹极孝。受赵登禹的影响,其部下也多为孝悌男儿。每逢领了军饷,众官兵便尽速寄返家里。

  可爱母至深的赵登禹还是让老人家落泪了。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7日,赵登禹将军率部宣誓抗日,赴南苑作战,以手榴弹、大刀对抗日寇的飞机大炮,一口气将数倍于我军的日寇驱回一里路,毙敌不计其数。

  在这次战役中,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在激战中阵亡,赵登禹率军向大红门方向增援,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9岁。

  那时,赵登禹的长子赵学武只有4岁,长女赵学芬才2岁,次女赵学芳尚在母腹未出生。听闻丈夫的死讯,赵学芬的母亲倪玉书因为伤心过度,精神变得恍惚,每次被问到赵登禹的事情,都啜泣不已。赵学芬年近70的奶奶也是悲痛欲绝,两三年后,郁郁而终。

  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5年后,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卢沟桥西道口的赵登禹烈士墓进行了多次修缮。1952年,中国共产党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签署的烈士证书。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他们“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39岁的生命绝唱唱响天穹,回荡在无数中华儿女的耳边,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华夏广袤的大地! (中国青年网记者 商春竹)

  记者手记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卢沟桥畔,我看到了赵登禹庄严的陵墓。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了疯狂的倭寇,看不到了满地鲜血,看不到那烽烟四起,战火轰鸣。可站在桥下那一刻,我仿佛又听到了厮杀声,听到了无数的哀鸣。忽然,想高声呐喊,想告诉你:我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你那威武不屈的形象和一身正气!
你用钢刀的锋刃凝集了不朽的精神!你用血肉之躯塑造了中华的威仪!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会永远铭记你的名字,让赵登禹精神永驻,让神州的巨龙腾飞!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