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陈潭秋

2022-05-25 17:38:11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246
“两党尽职,苏区游击,远涉共产国际,云先冲霄浩气;四省掌政,边疆被捕,播种民族大义,潭秋罹难坚贞。”这首诗里提到的“云先”就是著名革命人士陈潭秋,短短四十字是他一生的写照。

  救贫济弱 血气方刚的正义少年

  1896年1月4日,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诞生在湖北省黄冈县烽火山南麓的陈策楼村。

  家里兄弟八人,姐妹二人,陈潭秋排行老七。在兄弟姐妹中,他最钦佩五哥树三,五哥也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弟。潭秋六岁的时候,进了哥哥树三办的“聚星小学”读书,他不仅聪明、学习好,而且有胆有识、充满正义。有天中午,他正在教室里写字,一群同学跑进来说:“潭秋,你五哥和人家吵架了!”潭秋连忙向外跑去。原来,有个穷老汉在山坡上开了块荒地,种了一些菜,财主要把菜拔走。穷老汉苦苦哀求,村里许多人说情,财主不听,树三哥闻讯赶去打抱不平。种菜老汉说:“我起旱摸黑,开荒育苗,浇粪泼水,好不容易才长起这些菜啊!”树三对财主说:“你没有流汗,这菜不能归你。”可财主说:“这山是我家的呀!”

  这时,潭秋跑来了,他从人群中站出来说:“这荒山怎么是你家的?难道你会做山?”财主说:“我爸爸在的时候,这山就是我家的。”潭秋说:“那么,这山是你爸爸做的?好,我们把你爸爸的坟墓挖开,叫他再做一座看看!”一群孩子乐了,七嘴八舌地说:“走,去挖!”有的孩子真得举起锄头要走。潭秋说:“他不拔菜就不挖!”财主怕孩子们真去挖他的祖坟,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小伙伴们高兴地抬起潭秋打转,村里的伯伯叔叔们都夸他脑瓜子灵,有胆量。

  潭秋的正义来自无私,聪明全靠知识。平日,他特别爱听故事,常常缠着树三哥讲故事。他还很喜欢动脑筋,每听一个故事,总要提出许多问题。一九一一年,十五岁的潭秋把离村四十多里的团风镇轰动了。那是农历腊月的一天中午,天色阴沉,北风呼啸,眼看就要下雪了。潭秋来到团风镇,准备买点文具纸张回去,忽然看见许多人象湖水一般向江边涌去,他连忙问:“出了什么事?”那些人只顾跑,没有回答,他也跟着人们跑起来。江边,两个人正在争夺一件东西。
 

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双手捂住个装报纸的布袋,声音里带着哭腔说:“老爷,饶了我吧……”一个满脸横肉、身穿皮袍的恶汉双手揪住布袋,把那白发老爷爷拖得跟踉跄跄,几乎摔倒在地。潭秋挤进人群,问了几个小孩才把事情弄清楚。那穿皮袍的是粮行老板,镇上有名的豪绅,因为白发爷爷叫卖报纸,吸引了一些码头工人的注意,老板说耽误了工人给他干活的时间,就要抢走老人的报袋。那些码头工,有的咬牙,有的捏拳,恨不得揍老板一顿,但看着身上的搭肩布,又怕扣工钱,只能摇头叹气。几个乡下人胆怯地上前求情:“大老板,饶了他吧!”粮行老板抢不走报袋,又见人们为卖报老人说情,气得暴跳如雷,大骂:“该死的报花子!”伸手就是一拳。鲜血从老人的嘴角流下来。趁老人捂嘴角,恶老板猛得将报袋抢走。潭秋见老板打人,又抢走报袋,气得圆眼一瞪,几步冲过去,大喝一声:“住手!你讲不讲理?”粮行老板吃了一惊,其他的人也朝潭秋望去。潭秋个子不高,身穿蓝布短袄,头戴青昵新帽,圆脸盘,浓眉毛,一双眼睛明亮有神。他昂着头,挺起胸脯愤怒地问:“你要这么多报纸做什么?”“做什么?”粮行老板满不在乎地说,“我要把它丢进江里,看哪个还敢在这里捣蛋”“咳,你这就不讲道理呀!人家等着卖了报纸买米活命,你丢报纸好比丢他的命,为什么这样狠心呢?”“我狠心?他一袋报纸远远抵不上我损失的工钱!”“可是,你家的粮包堆得像山一样啊!”“像山一样?我再有钱也不能白丢。”老板眨眨眼睛,“小少爷,回去问问你娘老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比方说,在这大风天,你愿不愿取下新毡帽扔进江里?”老板见潭秋没有吭声,得意地说,“你不是要讲道理吗?这就是道理。”潭秋气得鼓起嘴巴。“我才不像你呢!”说罢,取下帽子向江里扔去。那顶新毡帽立刻被翻腾的长江巨浪冲走了。人们惊呆了,粮行老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潭秋一把夺过报袋,交给卖报老人,瞪着眼对粮行老板厉声说:“你知道武昌起义么?你晓得成立了革命军政府么?我劝先生不要打骂民众。”老板一听这话,吓得身子一颤。

  他知道,一个半月以前,也就是十月十日,在武昌爆发了革命党人的起义,全国民众纷纷响应,人们称为辛亥革命。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推翻清朝官府,己经建立了军政府。粮行老板望望潭秋剪过辫子的头,又看看周围的人愤怒的脸色,一声不吭地拔脚就走。“好,没有道理滚蛋了!”人们高兴得欢呼起来。
 

卖报老人捂紧报袋,热泪夺眶而出。潭秋快乐地说:“老爷爷,我来帮您卖!”说完,取过报袋挂在颈子上,抽出一份报纸,略看几眼,便高喊起来:“卖报!卖报!新到的《大江报》!”“卖报卖报!看江苏和浙江的革命联军攻克南京!”潭秋一手牵着老人,一手挥舞报纸;老人一边收钱,一边揩眼泪。喊着喊着,后面又多了许多孩子,大伙儿齐声高喊:“卖报卖报!”他们穿街走巷,不一会就卖得只剩一张了。潭秋掏出自己的钱说:“老爷爷,最后一张卖给我。”说完他把报袋还给老人。卖报老人望着他的背影,呆呆地站在堤边,喃喃地说:“好孩子,真是个大胆聪明的好孩子……”

  父兄暴亡,他义无返顾追随革命理想

  潭秋顶着风雪从团风镇回来,一路上想着帮老人讲赢道理、卖完报纸的事。走到村里那座高高的阁楼前,突然听到凄惨的哭声,心里不禁一惊,谁家出了什么不幸的事呢?他听到哭声好像来自家的方向,心不由得怦怦乱跳。他顾不得拍打身上的雪花,快步赶回家,只见母亲、哥哥、姐姐、妹妹,个个放声大哭。父亲侧身躺在床上,泪流满面。一个陌生人坐在父亲床边,眼角也挂着泪珠。潭秋走到母亲面前问:“妈,出了什么事呀?”“你五哥……”母亲刚说三个字,又痛哭起来。“五哥怎么啦?”潭秋回头望那个陌生人。

  原来,潭秋的五哥陈树三在“聚星小学”教几年书后,去武昌湖北工业学校读书。期间,秘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运动。后来又参加了武昌起义。十天前,在南京参加筹备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不幸被反动分子暗杀。这陌生人就是树三生前的好朋友,今天特地前来送信。真是晴天霹雳!潭秋觉得自己的心碎了。

  他咬紧嘴唇,捏紧双拳,眼睛直直地盯着堂屋中一根粗柱子,脑海里反复出现五哥的形象。猛然,他飞奔出去,一口气到了村中高楼下,扭断铜锁,飞步上楼,一直登上最高层。他望见远处的“陈氏宗祠”,回忆起和五哥在一起的一幕一幕。
 

他想起五哥最后一次离家前的情景。五哥邀他登上村里的高楼,这里是全村人祭祀祖先的地方。树三说:“潭秋,我要考考你,你为什么叫陈澄?”潭秋一时愣住了:“爹取的嘛!”树三大笑:“你要懂得这个字的意思。澄,就是把水澄清。如今世道太浑浊了,你长大以后,要努力澄清这个世界!”潭秋明白了。“那么,我的学名,就是深潭逢着秋天,清澈明亮。我要正直为人,一生替民众办好事。”“对呀!”树三高兴得把弟弟抱起来。接着,他俩又提出作诗。树三先作一句:“陈策楼上谁陈策?”潭秋也写了一句:“救民山前我救民。”他刚刚用黄泥块在墙上写完,父亲来了,笑着说:“好啊,你们要是能救国救民,才算有出息哩!”

  想到这里,潭秋擦擦眼泪,掏出一把裁纸小刀,在五哥和他用黄泥块写的诗后面又刻了两句,立下终生誓言:“除贼未尽还除贼,革命虽难更革命!”

  潭秋的父亲昏迷不醒,十几天后含恨离开了人世。

  反动分子杀害了五哥,父亲被活活气死。家里人大都哭得死去活来,潭秋却没有哭。他咬紧下嘴唇,默默望着父亲的遗体。任凭母亲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

  突然,他拉住母亲的手说:“我要外出读书!”母亲和兄弟姐妹都感到惊奇。母亲问:“你爹刚去世,到哪里去读书?”“到省城武昌去。”“你还小哇!”母亲看看他那带着稚气的脸、矮矮的个子,摇了摇头。哥哥姐姐们都不同意。潭秋跑进房间,扯过一条床单就包被子,说:“我现在就走!”母亲拉住他的手,急得大哭起来。大哥想起学校有位老先生,叫孙啸千,潭秋最敬佩这位先生,就提议母亲请他来劝潭秋。老先生反复问潭秋为什么现在要出外读书,潭秋不吭声。老先生急了,捋了捋白胡须,小声而亲切地说:“陈潭秋,我一向认为你是个好学生,遇事爱讲个道理。你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如果真有道理,我就帮你,向你妈说情,让你出外读书。倘若没有道理,就要听我的话安心在家。”“当真吗?”潭秋问道。“当真!我恁大年纪还跟你开玩笑不成。”“好。”潭秋伸出小拇指要与老先生拉钩,并向地下吐唾沫。老先生看他那认真的神情,心里暗笑了一下,就和潭秋勾了指头。
 

潭秋压低声音说:“反动分子杀了我五哥,气死爹爹。我要报仇,想到省城去读书、学本领!”“哦!”老先生吃了一惊,略一寻思,说:“有骨气。可是,你爹刚去世,你应该在家守孝呀!”“爹对我和五哥讲过要是我们能救国救民就好了,我这正是听爹的话哩!”老先生没有做声。潭秋接着说:“五哥常对我讲,做人要做革命者,要做劳苦大众的儿子。我父亲死了,天底下还有千千万万的父亲,他们还在受苦受难。说不定哪一天,反动分子又会杀死几个儿子,气死几个父亲……”潭秋越说越激动,想起了五哥平日讲的许多革命道理,想起了前村有个孩子的父亲还不起债跳了崖。

  他抓住老先生的手,恳切地说:“您给我妈说说,让我走吧!”“好,好。”潭秋的话使老先生深受感动,他把眼镜取下来,用手帕擦擦流泪的老眼,又揩揩眼镜片,说:“不久就到除夕了,过了年再走吧!”“您答应了?”潭秋又高兴又激动。“明天就走,到了那里还要复习功课,过了年好上学。”当天晚上,老先生和潭秋的母亲一直谈到半夜。 

  妈妈一夜没有合眼。她想起了潭秋平时爱学习的情景,每天鸡不叫,他就轻手轻脚地起床。当穿着土布的潭秋被有钱人家的孩子笑话“乡巴佬”时,他说:“穷不可笑,没品德、没文化,肚子空空才可笑。”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十五岁的他在除夕前的风雪中离开家乡踏上求学路。

  步履坚定投身革命,凤凰涅槃的理想主义者

  到达武昌的陈潭秋通过努力考上了省立一中,毕业后又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现武汉大学)英语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毅然投入了革命的洪流。

  1921年,陈潭秋和董必武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6年秋,北伐军进逼武昌时,吴佩孚下令紧闭城门,负隅顽抗。回到武昌工作的陈潭秋为了迎接北伐军,瓦解敌人,一天晚上秘密召集党团骨干会。他饿得面黄肌瘦,但两眼炯炯有神。当有的同志向他汇报敌兵已在杀马吃时,他高兴地说:“被围困的野兽,活不长了!”面对饥饿,他呼吁大家:“不要灰心,革命者应该做一颗启明星。夜晚愈黑,星星愈亮,我们要坚持战斗到天明!”突然,外面放哨的同志跑进来通告:“敌军搜查!”。文件、宣传品来不及藏,敌人已经进门了。

 

  敌军一个团长带了一批人,虽然饿得踉踉跄跄,但都荷枪实弹,凶残发狂。敌团长一进门,就吼叫起来:“乱党集会,搜!”大家的目光都望着潭秋,不知如何对付。情况万分危急。潭秋一眼看见墙边的十几个小纸包,灵机一动,马上挺身而出,装得有气无力地说:“长官,我们都是这个学校的教员,实在饿得不行了,忽然在伙房角发现半袋米,大伙儿正在分。”说着,把那些小纸包拿到敌团长面前。敌团长拆开一包,果然是米,每包大约二两左右。敌兵见是米,伸手就抢,有的抓起生米往嘴里塞。潭秋拉着敌团长的手哀求道:“长官,米可不能拿走,我们都快饿死了。”敌团长踢了潭秋一脚,大骂:“老子为你们守城,也快饿死了。”骂罢,扬长而去。

  同志们既高兴,又难过。有几个青年哭了,这些米是一个学生前些时候送给潭秋的,潭秋的爱人徐全直正在哺乳期他把米包成一个个小包,每天煮给妻子吃一包,自己只喝点米汤,再找些野菜草根充饥。今天开会,他带了一些米包,要给每个同志一包。想不到,这些米包救了大家的命。潭秋说:“同志们,别难过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米被抢了,我们人还在,可以再想别的办法。”

  1929年10月,陈潭秋被调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负责处理组织部日常事务,是组织部长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1933年初,中共中央决定调陈潭秋去中央苏区工作。由于妻子徐全直即将分娩,陈潭秋决定自己先行一步,待妻子分娩后,将新生婴儿及现有的两个孩子寄养到哥哥家中,妻子再赶赴中央苏区。
 

陈潭秋和谢觉哉扮成商人,乘船离开上海,一路颠簸,取道广东汕头,前往中央苏区。三天三夜后,他们到了汕头。岸上把守很严,却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原来是学生在宣传。“我们要抗日,不要内战”,“停止内战,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警察气急败坏要去抓这些学生,被群众手拉手地筑成人墙,把警察隔在人群之外。警察抓不到学生,就用棍棒殴打群众。

  陈潭秋立即走到军官模样的警察面前责问道:“老总,为什么要打他们?”那军官口中叼着一根香烟,把帽向上一推,眼睛向上翻,漫不经心地说:“上面有命令,只许讲反共,不许谈抗日,谈抗日就斩首,谁敢违抗就抓谁。”

  陈潭秋分辩道:“日寇侵我东北,占我上海,不抗日不会亡国吗?亡了国,我的生意做不成。你的军官不就也当不成了吗?”那军官无言以对。见他衣着不凡,认定是个飘洋过海的阔老板,也就不敢顶撞。指着墙上的布告说:“掌柜的,你看。那不是告示?跑了共产党,归你担当,还是由我担当了?”

  陈潭秋说:“把守这么严,共产党敢来吗?”

  国民党政府的通告上书:“查共匪经常混入汕头市,如有捉拿共产党分子者,赏百元,捉拿匪首者,赏一千元。”

  陈潭秋笑了笑,满不在意地说:“好贵的人头呀!”那军官说:“赏钱倒是不少,就是没人把共产党的人头送来。现在,弟兄们穷得连抽烟的钱都没有了!”

  陈潭秋顺手掏出五块大洋往那军官手上一丢,说声:“拿去抽 烟吧!少管那些闲事!”

  那军官眯笑着脸连声说:“谢谢掌柜的,掌柜的发财。”

谢觉哉凑上前去,耳语说道:“好险呀!你敢自己送货上门!”陈潭秋轻声说;“你别看他们戒备森严,死心塌地跟蒋介石的是极少数,广大士兵反对内战、支持抗日。”

  陈潭秋离开上海赴苏区不久,他的妻子徐全直被捕入狱后英勇就义。

  1939年5月,奉命从莫斯科返回延安的陈潭秋,按照中共中央电示出任中共中央驻新疆的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化名徐杰。那时,毛泽民也在新疆工作。

  共产党在新疆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各民族间的团结工作,齐心协力支援抗日。然而,登上“新疆王”宝座的军阀盛世才为了摆脱困境,表面伪装“亲苏、拥共”,骗取苏联的援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然而,在他的政权稳固之后,他撕下伪装,开始反苏反共。

  盛世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养了一大批特务打手,用来监视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活动,从1939年起,新疆连续发生排斥打击和陷害共产党人的事件。

  由于新疆继续恶化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42年6月和7月分别电告陈潭秋,要求留疆同志有步骤地撤离,除4名工作人员外,其余(包括陈潭秋)全部撤退。

  在制定好一系列的撤退计划和安排后,陈潭秋说:“党交给我的任务,是把大家全部安全地撤出去,只要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我作为主要负责人,留在最后走。可以稳定军心。”有同志问:“我们最后撤不走怎么办?”陈潭秋毅然回答说:“盛世才要逮捕人,我去嘛!” 

  很快,陈潭秋和毛泽民等一批同志被盛世才软禁起来,敌人对他们百般折磨,要求陈潭秋发表脱党声明,在一次次劝降无望后,敌人残忍地将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秘密杀害。
他用一生印证了共产党人的忠贞与不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的真谛。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盈盈编写)

 

  编后记:

  在那充满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苦难民众与压迫者做斗争的过程中,有人因经受不住敌人的诱惑而变节。然而,有更多的革命者为了理想与信念,为了帮助穷人翻身做主人,推翻那人吃人的社会,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坚信:在困难面前,坚守阵地,不屈不挠,迎难而上,一定可以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