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李兆麟

2022-05-25 16:30:23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243

“我将来也要给老百姓办好事。”

  1910年11月2日,李兆麟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现灯塔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的李兆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6岁那年,他父亲受官司牵连入狱,不久便去世了,失去顶梁柱的家庭也陷入了困境当中。李兆麟只得辍学,在家自学。他时常用古人刻苦自学的故事激励自己,“负薪挂角”、“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典故,都是他赖以进取的动力。

  贫寒不移志。有一天,吃过晚饭,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李兆麟在旁边看书。忽然他抬起头来说:“妈妈,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说着他就讲起了他最感兴趣的大禹治水的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一边讲还一边把自己精心描绘的一幅“禹王治水事迹图”指点给母亲看,图上标画有禹王治水走过的地区和路线。末了,他自信地对母亲说:“我将来也要给老百姓办好事。”母亲微笑着点了点头,她为立志走正道的儿子感到宽慰。

  不当亡国奴,走向抗日的最前线

  李兆麟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突袭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随后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被践踏,三千多万骨肉同胞被置于豺狼的统治之下,民族处于危难之中。年轻的李兆麟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愤怒的火焰在他的心中开始燃烧。

  李兆麟说服了家人,卖了几袋大豆作为盘缠,奔赴北平。来到北平后,他化名李烈生,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中担任常委的共产党地下党员冯基平(冯乃革)和担任执委的夏尚志等同志。李兆麟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急切地倾诉着沿途走来所目睹的日本侵略军践踏祖国河山、杀戮和奴役同胞的悲惨情景,慷慨激昂地介绍着家乡群众高涨的反日活动并恳切地请求党去领导这些松散的抗日武装队伍。

  李兆麟强烈的爱国心和真挚的态度,博得了冯基平和夏尚志的赞许,他们俩推荐他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不久,李兆麟又成为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的盟员。从此,这位立志抗日救国的青年在血与火的抗日最前线,开始谱写人生中波澜壮阔的篇章。
 

宣讲抗日救国思想,唤起民众抗日热情

  根据组织安排,李兆麟回到家乡辽阳,利用与当地自发群众武装的联系,争取和领导群众武装抗日,并加强群众组织工作。一回到家乡,李兆麟便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宣传抗日道理、团结抗日力量的工作中。他冒着随时都可能牺牲的风险穿梭在分散的民兵团和山林队之间,他为了促进他们团结起来合力抗日而奔走呼号。有一次,他与一支“抗日山林队”接触,不料该部队虽打着“抗日”旗号,实则匪性未改,不但拒绝团结抗日,还要把李兆麟推出枪毙。在死亡威胁面前,李兆麟毫无惧色,大义凛然,他义正言辞道:“我们都是中国人,今天我们国土被日本人占领了,我们拿着枪,应该打谁?”他的正气打动了大伙,这支武装同意与其他武装队伍合力抗日。

  在李兆麟的不懈努力下,辽阳各抗日武装力量迅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1932年3月,由这些武装力量组成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成立了。自1932年3至7月,在李兆麟率领下,第二十四路义勇军勇敢地扑向日本侵略者,接连出击,频繁作战,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取得了一连串英勇战绩:歼灭汉奸土匪“洪盛队”、活捉日本关东军工兵司令久留岛、歼灭汉奸地主武装“南大会”以及发起著名的“八·二八”进攻沈阳城的战斗。辽阳人民乃至整个辽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呈现出一片风起云涌的大好局面。

  1932年12月,李兆麟根据中共奉天特委的指示,到沈阳本溪煤铁公司组织工人从事抗日活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李兆麟报名加入了矿工行列。在煤矿的短短几个月里,李兆麟与矿工一起下煤洞,挥铁锹,吃窝窝头。通过他的宣传和组织,矿工们不但成立了“抗日救国会”,还一度发展到三百多人,并于1933年2月根据中共奉天特委的指示改名为中共本溪特支。
 

正当本溪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李兆麟的身体却因长期沉重的劳动,紧张的工作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而垮了下来。他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肺病,最后竟至吐血,因此,奉天特委于1933年2月将李兆麟调回沈阳治病。

  回到家中的李兆麟并没有安心养病,而是一边治病一边工作,他的家成为抗日人士的联络点,他的母亲、妻子和妹妹也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他们积极散发传单,宣讲抗日思想。兵工厂的工人,沙厂的女工……越来越多的人在李兆麟的影响下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开辟北满新战场

  1937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迎来高潮阶段,也是抗日联军发展的全盛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共建立起十个军,共约三万余人。人民群众对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欢欣鼓舞。就在这时,“七·七”事变发生了,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也制定了三年内消灭我抗日联军的“整肃计划”,对我抗日联军和根据地人民实行疯狂地围剿及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抗日联军因此损失惨重,根据地党组织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保存实力,中共原北满省委决定三江地区的抗联主力部队到小兴安岭西麓开辟新的根据地。1938年11月,李兆麟率领六军教导队和十一军队伍,翻越小兴安岭,向黑嫩平原进发。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在西征的艰苦岁月里,在百里不见人烟的林海雪原里,李兆麟与抗联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由于长时间的缺少粮食,他们只能用野草、甚至枯草充饥;没有住所,不得不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中过冬、在雪深没腰的冰天中露营。饥饿、严寒及长途跋涉,战士们都疲惫不堪,不少战士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长眠在皑皑白雪的林海里。每当极端困难的时候、李兆麟总是鼓励大家“我们的西征就快要到达目的地了,大家要坚持,度过这黎明前的黑暗。看啊!祖国在酣战、他们会来救助我们的、斗争到最后一个人、也要等着他们。”
 在艰苦卓绝的西征岁月里,李兆麟于戎马倥偬中编写了那首著名的《露营之歌》。歌词中写道:“……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抗日联军的战士们高唱着这首歌,胸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豪迈的气概,这首歌一直支持抗联的战士们拼搏在抗日救亡的疆场上。

 

  用生命实践誓言

  1945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中国人民的革命还没有结束。哈尔滨因为其重要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民党和我党争夺的所在。接收、解放和巩固哈尔滨对于解放东北甚至全国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945年10月1日,中共滨江省人民政府在哈尔滨成立,李兆麟任副省长。李兆麟利用与苏军协同作战和拥有合法身份的有利条件,一面配合苏联红军维持地方治安,着手接管日伪政权,肃清敌伪残余势力,一面建立民众团体,恢复社会秩序,振兴贸易和安定民生。他还积极发展党的组织,组建了中共松江地区委员会,抓紧时机建军、建政。当年12月底,国民党“接收大员”来到哈尔滨,这期间,正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后的停战阶段。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工作,李兆麟经常与国民党上层人物打交道。由于他经常无情地揭露反动派破坏和平的阴谋和活动,反动派分子对他又恨又怕。

  1946年3月8日,哈尔滨各界妇女召开解放后的第一个“三八”节庆祝大会,李兆麟在会上发表了与“接收大员”针锋相对的讲话,赢得了会场的热烈掌声。第二天下午,国民党反动派特务将他们忌恨的李兆麟暗杀在哈尔滨道里区水道街9号。李兆麟时年36岁。
 

 反动派的这一罪恶行径让人们看清了国民党破坏和平民主的真面目。噩耗传出,中外震惊,人们纷纷谴责国民党特务的滔天罪行。

  曾经有人劝李兆麟躲一躲,但他却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醒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李兆麟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说过的话,也擦亮了人民的眼睛,唤起了人民的觉醒,换来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敏慧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