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刚刚参加完“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的武警某师政委丁晓兵表示,这次会议让人觉得很温暖,但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参加这次会议,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党中央对全团工作的关心与重视,对广大青年团员的厚爱,及对青年人寄予的希望。”
丁晓兵,这个名字或许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有些陌生,18岁那年,丁晓兵怀着报国的热情,离开家乡走进部队。第二年,他就在一次军事行动中,永远地失去了右臂。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巨大转变,曲折回环,留给人们无尽的感慨与赞叹。这个独臂军人用他如铁的意志向世人证明:残疾人生也精彩,军人风骨永存留!
为国出征 壮士断臂
1984年,一场维护祖国尊严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军事行动在南部边陲拉开了序幕。一名入伍仅一年的新兵强烈要求参加战斗,被上级拒绝之后,他倔强地拔出匕首,扎破手指,用汩汩涌出的鲜血,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也是他的请战书。领导被他的精神所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他是这次军事行动中唯一的新兵,他就是丁晓兵,这一年,他19岁。
战火纷飞,战况惨烈。一个手雷砸在丁晓兵身上,他想都没想,抓起手雷就往外扔。一阵火光过后,他陷入了昏迷。短短几秒钟后,丁晓兵勉强睁开了双眼,但觉得右手毫无力气。回过头来,他发现右臂已经被炸断了,鲜血开始往外喷溅。命运之神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这一天,正是他入伍一周年的日子。
战友们简单地帮他包扎好伤口后开始后撤。那是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头的热带丛林。右臂仅连着一点点皮,摇来晃去地不时挂在树枝灌木上。为了不耽误行军,丁晓兵果断地拔出匕首,毅然把连着的一点皮割断,而割下来的手臂,竟被他插在了自己的腰带上!
4个小时之后,他们迎来了接应人员,丁晓兵一头栽倒在地。绿色山林中,绵延了一条3公里多的血路……就在医生开始抢救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竟没了血压,全身的血管全都瘪了,就连血都输不进去了。就在大家已经开始为他准备后事时,这名19岁的小战士竟又有了呼吸!一位老医生切开他小腿上的动脉,强行压进去2600毫升血浆,两天后,丁晓兵终于睁开了眼睛。丁晓兵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醒来的时候,没想着还能活过来,在倒下那一瞬间,脑子中的记忆很清晰,就感觉生命要结束了。”丁晓兵用手抠自己的大腿,才确认自己又活过来了,“活过来的感觉真好”,丁晓兵感慨道。
在庆幸之余,失去右臂这一残酷的现状还是要他来面对。这个还不到20岁的小伙儿睁开眼看这个世界时,也看到了自己右大臂上包着的还渗着血的纱布。他一把抓开被子,一下子懵了。愣了好大一阵子,突然发疯似的把输血管都拽掉了,哭喊着到处找自己的手臂,引得一旁的医生护士也忍不住心酸落泪。“当时就觉得天都塌了,失去手臂比失去生命对我的打击还大。”丁晓兵很长一段时间极度消沉,一天甚至只睡两个小时。
“我年轻时有很多抱负,要实现这些抱负就需要在身体健全的条件下为目标而奋斗。但少了一只手,按照常人的逻辑,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保障,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个现实确实让我没办法接受。”丁晓兵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道,受伤后自己思考了很多,包括日后如何去工作去生活,他甚至担心自己的温饱都无法得到保障,“我老母亲到医院看我也经常抹眼泪,毕竟很多现实的问题就一下子涌过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由得会去思考,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
为褒奖丁晓兵的壮举,共青团中央特地为他增设了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丁晓兵这个名字也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据了解,“祖国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是由《中国青年》杂志、《解放军生活》杂志会同边疆12家青年报刊联合发起的一项群众性评选活动,当时,全国共选出5000名“边陲优秀儿女”,其中金质奖章获得者100名。在荣誉面前,丁晓兵面临着又一次选择,是作为功臣享受国家的保障政策还是继续待在部队?丁晓兵实在不愿离开那簇红的军旗和翠绿的军装,他向组织要求加强自身学习,继续留在部队。周围人都错愕了,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过舒服的日子,却主动放弃优厚待遇,在部队干下去。从此,他所在的部队多了一个用左手行军礼的军人。
参军20年来,丁晓兵共获得284枚奖章,在荣誉面前,他这样说到“荣誉就是花环,花环就是句号,”语气极为平静,透露着军人的坚毅与淡定。
直面困难 锤炼意志
人常用“左膀右臂”形容得力的助手,二者兼具方能保持平衡。常人或许想象不到独臂生活将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也不敢想,但这对失去右臂的丁晓兵而言,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谁也不知道年轻军人丁晓兵历经了多少磨难,但当你看到他手脚并用,一只脚踩着鞋带一端,一只手把鞋带顺过来再系到一起时;当你看到他在有蚊虫叮咬时,只能把左手和蚊子一起往墙上拍,痒的受不了就在墙上蹭,蹭得手背都渗出了血时。你会重新思考,这些健全人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动作也许并不简单;除了洗衣做饭等生活自理的困难外,更大的困难是重新学习军人的基本技能。到毕业时,丁晓兵已经能够全靠单臂完成跨越障碍、整理内务、射击冲锋,甚至连引体向上、单杠大回环这样正常人都很难完成的动作也不在话下了。
但在他来军校之初,情况远比他想象中糟糕得多,“刚到政治学院,习惯了右手握笔的我连笔记都做不了。自己就跟自己怄气,在桌子上一个月竟戳断了9支笔”丁晓兵回忆起自己在军校第一次考试的情景,印象仍然很深刻,“别人都交卷了,考场就剩我一个人,我看时间到了,就问老师能不能给我延长20分钟。但老师拒绝了。我当时泪水围着眼眶直转,硬是没让眼泪流出来。”
出了考场,老师把他叫住了,“我想提醒你的是,你是一名军人,如果你连这一关都过不了的话,你在军旅这条路上是走不远的。”老师的话不多,但丁晓兵听完之后身上一抖,“感觉一下子顿悟了。我后来想想真的是这样,如果我自己原谅自己了,总去找放弃退缩的理由的话,那就会一直走下坡路,这个坎就过不去了。”丁晓兵对记者谈到,放松自己很容易,但是要像发条那样拧紧的话是非常难的。有了这样的感悟,丁晓兵就坚持每天晚上练习用左手写字,后来索性把《资本论》拿过来抄,就这样两个多月过去了,他左手握笔没有任何障碍。
就像丁晓兵所说,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就觉得天地很宽,“等我把这些问题都征服了之后,发现并非原来想象的那样困难,难的是思想上心理上难以跨越的障碍,难的是不断挑战战胜自己。”
从军校毕业后,丁晓兵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他要到基层带兵!在污水泥浆中摸爬滚打是基层连队的家常便饭,独臂的丁晓兵能吃得了这份苦么?还有人预言丁晓兵肯定会后悔莫及。面对大家的质疑的眼光,丁晓兵又一次用军人钢铁般的意志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刚到连队的一次紧急集合时,他摸黑用了很长时间才勉强把背包零散捆了起来,而此时全连百十号人早已整齐列队,就等着连队指导员丁晓兵了。
他被深深刺痛了,站在战士们面前脸红得发紫。他开始练习用嘴配合一只手打背包,用牙咬着背包带,再用手拉,时间一长,嘴角被摩擦得鲜血直流,牙齿也被拽裂……就这样,他打背包的速度和质量追了上来,甚至在全连都数得上。
打背包只是基层连队训练简单而又常见的任务,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他。因为没有力量大的右臂,投弹时他只能投出20多米,于是他天天练习,硬是将成绩提高到50米,由于训练力度过大,他的胳膊肿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练习射击时为了增强据枪的稳定性,他在枪口挂上了3块砖头,每次都比别人多定型15分钟……就是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丁晓兵实现了自我跨越。
只手擎天 无愧天地
丁晓兵常对自己说,一个军人,战时要忘死,平时要忘我。在他走进部队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更是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独臂的丁晓兵只有一只手臂,但就是用这一只手臂,他擎起了军人头顶的这片天。
2003年盛夏,淮河大堤告急,管涌即将失控。临危受命的团政委丁晓兵率部队赶往抗洪一线。情况紧急,如果不及时处置,古城寿县将面临灭顶之灾。此时,暴雨如注,风高浪涌。独臂的丁晓兵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体的缺陷,与全体官兵一起搬运沙包。
他将身子蹲下,一只手抓住沙包角,再用后背顶住,双腿一较劲,便扛起沙包冲了出去。在场战士与百姓无不为之动容。
他右臂空空的袖管在风中荡来荡去,就象一面旗帜时刻鼓舞着大家。战士们干劲更足了,喊着号子唱着军歌,几个小时的奋战后,终于堵住了管涌。他的战友回忆说,一个沙袋有150斤重,丁晓兵至少扛了200袋,也就是说,他用一只胳膊扛起了3万斤的沙袋!他扛起的不只是沙袋,更是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丁晓兵身体中还残留着20多块米粒大小的弹片。弹片是一个军人的荣誉,但是痛苦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弹片们在他身体里随着肌肉的活动,到处乱跑,很难取出来。在这次抗洪中,由于洪水的长时间浸泡,断臂的伤口缝合处出现了严重溃烂,一小块乌黑的弹片竟然露了出来。为了不让战士们担心,他悄悄找来了针和酒精,忍着刮骨疗毒般的巨痛用针将弹片生生地挑了出来!
“要不是军人的使命感,我早就支撑不住了。”丁晓兵坦言,自己这么多年来每遇困难都能够坚持勇往直前,支持他的就是理想和信念。“经历了生与死,我觉得活着固然重要,但是怎么活,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提升人生的价值?这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现实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丁晓兵坚信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给社会、给人作出更多贡献。
如今,曾经的战斗英雄丁晓兵已经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了。为了能够胜任新的岗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坚持每天读书、特别是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多了一些理性。”
优秀是一种习惯,在这位英雄军人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优秀的人民代表影子。
“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非常短暂,有的人生命长度从数量上无法保证,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做到,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合适的载体,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不断拓展生命的空间和厚度。”丁晓兵这样激励自己。
独臂英雄丁晓兵以磅礴恢弘之气无限拓展了生命的意义,正如他喜爱的那幅对联,“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