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吴焕先

2022-05-25 16:32:13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208

吴焕先是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后,他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担任军长、军政委,独立坚持根据地斗争,1934年11月,率部从河南省罗山县开始长征,1935年8月21日,时任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军政委的吴焕先,在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在领导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和长征入陕的过程中,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是公认的红二十五军“军魂”。至今,在鄂豫皖革命老区和长征路上,还流传着英雄先烈吴焕先的故事……

  毁家纾难的革命者

  上世纪2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激发了正在求学的吴焕先的爱国热忱,他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初,19岁的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发展和建立党的秘密组织,组建农民协会。同年秋,他将几家佃户、债户请到家里,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并当面烧毁了他们的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这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人们奔走相告,农民交口称赞,地主恶霸却对他恨之入骨。这年冬天,极端仇视农民运动的地主豪绅,勾结土匪和“红枪会”反动武装二百余人,杀气腾腾直扑吴焕先家所在的箭场河乡四角曹门而来,声言:“踏平箭场河,血洗四角曹门,灭绝吴焕先全家!”吴焕先父亲、大哥、大嫂和他们不满半岁的孩子、二哥和五弟惨死在屠刀之下,只有母亲、二嫂与侄女荣荣、四弟幸免于难。吴焕先闻讯赶回家时,所看到的除了几具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的亲人遗体外,就是一张特大告示:“捉住吴焕先,赏银洋三千!” 在料理丧事时,他含泪向乡亲们说:“这个血债早晚要血偿。我吴焕先破家革命,一不做二不休,就是要革命到底,宁死不屈!”

  劫难过后,吴焕先投身于工农革命的历史洪流之中。1927年领导了黄麻起义。1931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1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次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吴焕先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总司令。红二十五军重建后,吴焕先任军长。

  1931年,吴焕先与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曹学楷的堂妹曹干先结成了一对革命夫妻。在此后的艰苦岁月里,妻子跟婆婆陈氏相依为命。在第四次、五次反“围剿”时期,婆媳俩搭着伴儿,经常离家外出逃难,以乞讨糊口。1933年年5月,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吴焕先的妻子曹干先听说红二十五军军粮短缺,为支援红二十五军,她将婆媳二人乞讨来的一袋“百家粮”送到七里坪龙王山红军阵地。身怀有孕的她,由于饥饿,在返回途中死在了荒郊野地。同年冬,吴焕先的母亲因不屈从于敌人的“移民并村”清剿计划,躲在自家的夹墙缝里活活饿死,二嫂也因在“难民所”吃了敌人掺有石灰渣子的饭被折磨致死。就这样,领导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为了革命抛家舍业,敌人的迫害让他家破人亡,全家牺牲了九口人的生命。剩下孤苦伶仃的小侄女吴淑荣,被人收为童养媳,四弟吴书先也流落异乡。

  红薯地里埋银元

  吴焕先的心里永远装着革命事业、战士和老百姓,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是有条不紊、指挥若定。1928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处于低潮期。深秋的一个夜晚,党代表吴焕先和三十多名赤卫队员被一营国民党和民团武装围困,三天来,吴焕先和战士们除了就地弄点野菜、野果之外,别的什么吃的也没有,处境相当艰难。敌人戒备森严,要突围出去不容易,他要想方设法保存这支革命力量,他果断地对请示命令的吴先恩同志说:“我们在这里饿肚子,目的是麻痹敌人,创造突围的条件……”

  “可是不吃东西不行啊,连最壮的战士牛挺俐都顶不住了!”吴先恩着急地插了一句。

  “黄昏的时候,敌人还不来攻山的话,我们再组织人去采些野果。”吴焕先举目望向远方说,“派出去侦察的同志今晚该回来了,我们要等待最佳时机!”

  天黑了,山下一片静寂。吴先恩遵照吴焕先同志的指示,带上一小队去采集野果。小队员蔡斗子的活泼劲儿又上来了,唱起了党代表教的歌谣:

  深山密林是我房,

  野果、野菜是我粮。

  不怕艰难和困苦,

  坚决奋斗不投降!

  歌声突然停止了。“可好了!这儿有一块红薯地!”小蔡斗子兴奋地叫了一声,饥饿使年少的他忘掉了纪律,不自觉地用他那两只小手没命地扒了起来。

  “不许动!”牛挺俐坚决地制止了他。这句话,恢复了小蔡斗子的理智,他朝牛挺俐做了个鬼脸,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除小蔡斗子外,大家都知道这块红薯地是党代表吴焕先最早发现的。那天刚来到山上,他去周围看地形的时候,就已经瞧见了,虽然没吃的,但他从没挖过一个红薯,还教育战士们要爱惜老百姓的财产……

  时值深秋,山里的野果已剩不多,这次他们也没有采到多少。晚上,派出去侦察的人回来后,弄清了敌人虚实,吴焕先决定率部突围。他把大家叫到一块,说道:“现在,我允许每人去扒两块红薯吃。”大家听了一愣,正要说话,吴焕先又说:“去吧,吃饱了才有劲突围,才能保存革命的火种!百姓的损失,我有办法补偿。”

  战士们按照命令,扒了两块红薯吃了下去,浑身有了力气,成功地突围下山了……

  三个月以后的一个深夜,吴先恩带着这支部队又来到了突围的那座山下--王家大湾。

  进村一看,家家户户都紧紧关着大门。正在他们着急的时候,村西走来-位老人,硬要拉战士们住到家里。

  一进门,老人就亲亲热热地招呼战士们坐下,他烧水端茶地忙乱了好大一阵子,这才得闲拉起了家常:

  “红军同志,我告诉你们一桩稀罕的事儿,三个月前,有一天,天麻麻亮的时候,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伙子红军,到了我们这西山上就不走了。白军从四面八方赶来把这座大山包围得水泄不通。”

  “山上有我一块红薯地,我老惦念着红军没吃的时候,会把它吃光。过了几天,晚上约摸三更时分,外面的枪响的跟爆豆子-样,红军突围走了。第二天一早,白军就滚蛋了。我捞起一把锄头,急忙忙就上了山。心想赶快把红薯刨回家藏起来好过冬,兵荒马乱的年月,把好吃的东西放在山上,总叫人放心不下。上山一看,红薯少了一大片,我想准是红军给扒吃了。谁想刨在一棵红薯上,往上-拉,一个白布包包。这是咋回事?打开一看,里面包着五块白洋!我赶忙拍了拍布上的土,布上写着两行字:‘亲爱的老乡!我们是红军,因为要同白军作战,吃了您的红薯,随付白洋五元。请收。’”

  “这是做梦吧?可低头-看,确是光闪闪的五块白洋!共产党呀共产党,你们真是天底下头一号的好人哪!我高兴的连红薯也顾不上刨了,揣起小包包,急忙下了山,恨不得一步就走到家,赶快把这桩离奇的事告诉东邻西舍,告诉全村的人……”

  老人瞪了瞪布满血丝的眼睛,拍了拍吴先恩的肩膀,问道:“同志,你知道这伙人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真想亲眼看看他们!”

  还是小蔡斗子的嘴快一一他早就憋不住了,几次想打断老人的话,都被制止住了,还没等吴先恩说话,他就抢过了话头:“看吧,他们都在听您老人家讲故事呢!”

  老人家霍地站了起来,紧紧地握着战士们的双手,挨个地打量着他们。而战士们也一动不动地凝视着老人家那两只饱含着泪水的眼睛,耳边又响起了党代表吴焕先的话:“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要爱护老百姓的一草一木……”
 

  英勇无畏的领导者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和鄂豫皖省委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根据地的乡亲,向西挺进,开始长征。

  25日晚,红二十五军在打垮了尾随的敌“追剿队”后,继续前进,打算西入伏牛山区。夜里气温骤降,北风呼啸,雨雪交加,部队在风雪中连续急行军。次日下午一时左右,靠近河南南阳方城县独树镇附近时,雪更大了,天地间一片灰蒙蒙,几步以外什么也看不清。凛冽的北风刮来,裸露的手和脸像刀割般的钻心疼;冰冷透湿的单军装紧紧贴在身上,战士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最苦的是那些被烂泥粘掉草鞋的同志,他们被冻得紫红色的光脚又被冰碴、石块和荆棘划开一道道口子,挂着血迹。饥饿、疲劳、寒冷一齐袭来,同志们咬紧牙关硬撑着,拖着沉重的双腿,艰难地向前移动。大家心里只有一个愿望:过了公路就能休息一下,弄点东西填肚子了!

  突然,前方爆发一阵激烈的枪声。“敌人,碰上敌人啦!”队伍猛地停住了。

  原来,敌人庞炳勋的四十军五旅的一个骑兵团已先到公路边设下埋伏,突然向行军队伍发起袭击。我先头部队因雨雪看不清前方,发现敌人较迟,加上战士们极度疲劳,冻僵的手指怎么也拉不开枪栓,只得被迫后撤,霎那队伍出现混乱,敌人趁机猛攻,并从两翼包围上来,全军生死命悬一线,情况非常危急!

  就在这紧要时刻,军政委吴焕先骑马冲了上去。他毫不犹豫地抽出手枪,又从一名战士身上拔出大刀,对战士们大声喊道:“同志们!站住!坚决顶住,决不能后退!”

  随即他举起大刀高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们都跟我来--冲啊!”冒着密集的炮火,吴焕先头也不回地带头向前冲去。这激昂的声音,震撼着每个战士的心。同志们热血沸腾,勇气倍增,端起刺刀,挥舞大刀,迎着敌人的火力,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与敌人肉搏。战士们有的刺刀折断了,用枪托砸;有的武器坏了,就抱住敌人扭打。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突围的胜利。

  独树镇战斗是关系到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和长征胜败的的关键一战。吴焕先在紧要时刻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对稳定战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身上那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也为全军将士树立了光辉榜样。

  回汉一家亲

  一九三五年夏,为了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红二十五军挺进甘肃,攻占两当、泰安等县城后在静宁县以北的兴隆镇(今属宁夏)休整。

  兴隆镇是回族群众聚居区,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当地回民群众一听说“兵”来了,都异常惊恐不安。街上几十家商店都关了门,街头一座很大的清真寺也冷冷清清的。红二十五军进驻兴隆镇,首先要搞好与回族群众的关系。

  吴焕先向来很重视群众工作,他时常对部队讲:“我们是工农红军,决不能忘了根本。不管走到哪里,都要依靠当地老百姓。”部队进驻兴隆镇之前,他就找了几个贫苦群众、地方乡绅、小学教员、货郎小贩,在一起促膝交谈,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并依据所了解到的情况,为部队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毁坏回族的经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的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他在对部队进行动员时说:“我们是第一次进入西北回民地区,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执行好党的民族政策。要争取革命成功,必须团结和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吴焕先等军领导还派遣手枪团的几名回族战士,先行进入兴隆镇,把事先写好印好的标语、传单、布告,广为张贴,进行宣传。

  “红军和回族同胞是一家人!”

  “回汉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卖国贼子蒋介石!”街头还响起了《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

  当天下午,吴焕先就把镇上几位有名望的人士和清真寺的阿訇,邀请到军部作客。他发现来客中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坐立不安,就开门见山地说:“我军进驻兴隆镇,一不向你们派捐款,二不向你们催粮草,三不拉你们的民夫壮丁。大家尽管放心,红军决不骚扰老百姓。我们也不在此地停留,稍作休整之后,很快就走!”随后又讲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吴焕先的一席话打消了客人的顾虑。他接着说:“为了表示对回族人民的敬意,增进红军和回族人民的团结,我们决定明天拜访清真寺,并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赠送礼品:献一块红匾!”

  翌日中午,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冲破云天,整个兴隆镇都沸腾了。红军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大街走向清真寺。

  吴焕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身边是程子华、徐海东等其他军队首长,身后有四名战士抬着-块金匾,匾上“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大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接着是用十二张香案抬的、覆盖着红绸布的礼盒和六头宰杀干净的肥羊等礼品。后面是由军号锣鼓组成的军乐队,一路上吹吹打打,再后面是一个全副武装的步兵连,一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

  街道两旁和清真寺门口挤满了观看的群众,见到红军这样威武雄壮,人们不断发出惊叹声。早在清真寺门口等候的阿訇把队伍迎进寺院,群众也跟着涌进来,把宽敞的院子挤得水泄不通。吴焕先向老阿訇赠送了匾额和礼品之后,向广大回族群众讲话,再次表明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纪律。过后,老阿訇还领着几十个回族群众,头顶礼品,赶着肥羊,到军部作了回拜。

  红军尊重和爱护回族人民的实际行动,使当地群众深受感动,赞不绝口。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说:“活了这么大岁数,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

  第三天,红军队伍要离开兴隆镇。临走时,镇上男女老幼齐集街头,并在路旁摆了香案,堆满点心油果,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依依不舍地为红军送行。当地有几个回族青年,听说红军中也有回族战士,便主动参加了红军。他们大都被收编在军政治部宣传队,沿途担任回民地区的联络工作,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影响。一路上,“红军好”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陇东高原。

  后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毛泽东夸奖红二十五军在路过陇东回民地区时留下的良好影响,说红二十五军的民族政策水平很高,执行得很好!

  吴焕先用自己的忠诚、英勇与智慧领导红二十五军,他无私无畏,百折不挠,英勇机智,指挥若定,在多次恶战中使所率部队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他品质高尚,意志如钢,胸怀全局,远见卓识。他的英名和丰功伟绩已载入史册,被誉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毛泽东同志曾深情地说:“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2009年吴焕先烈士当选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中国青年网 李盈盈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