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画般美丽的汉江,蜿蜒流淌在秦岭山脉的南麓,滋养着沿江两岸勤劳朴实的人们,也传唱着一个抗战军人的壮歌。这个军人被人民称为抗战军人之魂,72年前,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搅扰了这片土地的安宁时,他带着所属部队沿溯江而上,迎着敌人的炮火,誓死抵抗,直至为国捐躯。 这个军人就是张自忠。
我生国死,我死国生
1940年5月初,日军侵略者纠结30万兵力,大举进攻枣阳、襄阳、宜昌等地,目的是控制长江水路,切断到重庆的运输线。如果敌人成功攻占这几个地区,大片山河腹地就将暴露于虎口之下,任日本铁蹄践踏。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率领这支部队的正是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面对比自己多出数倍的日军精锐部队,张自忠将军毫不退缩。作为集团军总司令,他本可以在后方指挥战斗,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亲自率部投入战斗。在写给各位将领的亲笔信上,张自忠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誓言:“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33军将士们见将军身先士卒,士气大振,战斗行动十分有力,几乎将日军后路完全截断。
5月7日,遭受顽强抵抗的日军调集了两个师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张自忠所在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日之内发起9次冲锋。情势危急之下,张自忠决意亲自率部渡江作战。然而不幸的是,张自忠的电报密码被日军截获破译,他的军事部署已完全被敌方掌握。日军当即调集两个师团另加四个大队奔袭而来。
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那场战役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张自忠将军率部渡江后,一路奋勇进攻,双方激战至15日,张自忠在南瓜店十里长山被敌人包围。此时,他“手中可战之兵仅1500余人,而包围之日军则有五六千人”。此时,张自忠手臂已经中弹,部下数次建议他转移突围,他说:“今日是我报国时矣”,喝令部下退下,继续坚持指挥战斗。
悲壮的一刻定格在1940年5月16日16时。因为敌我众寡力量差距悬殊,张自忠将军最终战死在山脚下,成为“抗战以来,以上将衔集团军总司令职亲临前线,战死沙场”的第一人。
据后来公布的战报,张自忠将军生命的最后时刻,全身被数弹洞穿,可他没有倒下,仍面对日军挥舞着早已无弹的手枪。在日军的战史资料中有这样一段记录:“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一个指挥官模样的大个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在冲到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对方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一枪,击中张自忠额头。这时,藤冈方才反应过来,用刺刀穿入了他的左肋。在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消息传来,社会各界为之震动。张自忠将军的灵柩,由湖北武昌运往重庆,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之举行国葬。当日,十万人口的宜昌,倾城出动,万人空巷,为他送行。1940年8月15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为他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
自小就有一腔正义的热血
“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张自忠将军一生的传奇戛然而止。他从军三十载,戎马一生所展现的军人武德与他从小就树立起的忠烈、仁义的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园的一个达官人家,他在八个子女中排行老五,唐园人习惯称他为“五叔”。
生长在一个富裕家庭的张自忠,从没有为衣食犯愁,但村里有些佃户吃糠咽菜,家境贫寒。张自忠于心不忍,常常从家里拿来白面馒头换人家的糠窝头。为顾全对方的自尊,他一再说自己爱吃糠窝头,从不摆出一副施舍的样子。遇到街上卖梨桃的,他常常把整筐包下来,让大伙吃光分净,然后向母亲讨钱付账。家里有人责怪他,他则满不在乎地说:“人家买不起,咱们送一点给人家吃算什么?”
1904年,张自忠跟随父母在江苏省赣榆县读私塾。父亲张树桂任赣榆县巡检。1905年,张树桂任江苏赣榆知县,此时的张自忠14岁,已是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赣榆县衙的深宅大院关不住生性好动的张自忠,一得空,他就溜出门去,四处转悠。一天,他跑到街上闲逛,见一个无赖在欺侮两个卖菜的老头。他二话没说,冲过去对准无赖就是一拳,俩人便扭打起来。张自忠虽年少,却身高力大,那无赖见形势不妙只得服输,给老者认了错,张自忠这才放过了他。张树桂见儿子长大了,又不安心学习,就把张自忠送回了临清老家。1910年夏,张自忠从高等小学堂毕业,结束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对于未来,张自忠没有什么明确打算,但他的内心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好男不吃家里饭,长大了要出去闯天下!
从严治军又爱兵如子
1914年,时年25岁的张自忠投奔了冯玉祥,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918年,张自忠被派进入教导团军官队深造,半年之后,学习期满结业,张自忠升任学兵队第二连连长。队长冯治安待人诙谐风趣,与张自忠的刚毅寡言恰好形成对照,二人刚柔相济,配合默契。张自忠与冯治安私交虽厚,且比冯年长五岁,但在官兵面前对冯诸事服从,礼节周到。
张自忠的带兵天赋很快显露出来。就任连长三个月后,他的第二连便在全旅各连军事考核中夺得第一,成为十六混成旅的“模范连”。模范连是冯玉祥治军的样板,张自忠得此殊荣,干得更加起劲了。经他训练出来的全连126名士兵,后来几乎个个成才,仅军长、师长就出了十个,旅长、团长就更多了。从这时起,张自忠注重军纪、治军严厉的风格已经十分突出。遇有违反军纪者,他初则说服教育,再则严厉训斥,三则军棍伺候。正如士兵们在歌谣里所唱的:“教你学好不学好,鸭嘴军棍挨上了。”后来,因张自忠对于违反军纪的官兵常说一句口头禅:“看我扒不了你的皮!”于是,他被官兵们冠以“张扒皮”的诨号,全军上下无人不晓。一首顺口溜说:“石友三的鞭子,韩复榘的绳,梁冠英的扁担赛如龙,张自忠扒皮真无情!”
“张扒皮”的浑号使人误以为此公是个无情无义、粗暴蛮横的武夫,实则不然。张自忠爱兵如子,严中寓恩,深知“治兵先治心”的含义和“恩威并用”的运用之妙。以打军棍为例,张自忠并不是遇过即打,滥施棍杖,而是实行“八不打”,即:有病不打,盛气不打,盛暑不打,饭前不打,无恩不打,罚过不打,夯兵不打,不知不打。可见,张自忠对于如何使用军棍是十分讲究轻重分寸的。
不畏外敌铸就铁胆忠骨
“勇于私斗,怯于公战;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是对那些热衷于国内混战,而惯于对外妥协的军阀们的生动写照。而张自忠第一次与洋人接触,便显示了铁骨铮铮、不畏强暴的本色。
1924年,张自忠被冯玉祥任命为学兵团团长。不久后,奉命移驻丰台。当时丰台已被英军盘踞多年。张自忠率部到达丰台时,英军不准其进入,双方发生争执。那时候的许多中国军人,在外国列强的积威之下,对洋人不免是“闻鸣镝而惊心,对弯庐以屈膝”,但张自忠血气方刚,硬是派一个连强行进驻车站。英方派人前来交涉,张自忠说:“丰台车站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军队在自己的领土上执行任务,外国无权干涉。”英军见交涉无效,就武装包围了丰台车站,向我军射击,气焰嚣张。张自忠当即命令车站守军:“他不犯我,我不犯他,他若犯我,坚决消灭他!”守军根据张的命令,一面从正面还击敌人,一面派出一个班突袭敌后,英军不支,被迫撤退。但驻守铁道的英军仍不准我军士兵携带武器,致使双方再起冲突。这次英军派遣一位中国人为代表前来谈判,要求张自忠撤兵。张自忠义正辞严:“这是中国的领土,不是英国的地盘,撤退的应该是他们!”一句话说得来人哑口无言。英军见碰上了强硬的对手,只好认输。从此,被英军盘踞多年的丰台车站重新回到中国人手中。
斯人已逝,激励后人
如今的汉江成为南水北调的主水源,成了很多人的母亲河、生命河。愿更多的人们在喝到清甜的汉江水时,能记起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将军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中华民族抵御侵略誓死不屈的精彩瞬间。 (中国青年网记者 佟亮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