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张钰哲

2022-05-25 19:00:10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69

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 

  100多年后,在中国,有一个人,为了他头顶的星空,追寻一生。他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他第一次提出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
 他,就是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

 

  芙蓉弄的娃娃“遇”彗星

  走进福州朱紫坊,穿过花园弄,一座低矮破旧的老宅院就“藏”在昏暗弄堂的尽头,这就是位于芙蓉弄7号的张钰哲故居。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在福建闽侯县一古旧宅院的空旷处,每到晚上,总有个瘦弱的小孩子仰望星空,辨认着北斗七星和闪烁着神秘光芒的星座,孜孜不倦,兴趣十足。河塘蛙声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喧闹都无法让他分神,他就是自小爱好观察天象,迷上天文学的张钰哲。 

  1902年2月16日,张钰哲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职员家庭,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两岁时父亲逝世,跟随母亲艰苦度日。1910年5月,张钰哲八岁了,当举世瞩目的哈雷彗星出现在天空,那拖着长尾巴在夜幕中璀璨划过的景象 从此深深地印在了小张钰哲的心中。

  不忍中国古学消亡 转学天文系

  “天文学乃中国古学,在我国启昌独早,其研究规模,千年前即已灿然大备,惜后中落……近百年复受晚清腐败政治之影响和军阀的摧残,天文古学更日就消亡,几成绝响。诸君关心国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愤惜也。” 

  读到这里,张钰哲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难道中国真的要沉沦下去?难道天文古学在中国从此就要消亡了吗?

  1923年,21岁的张钰哲赴美求学,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
 

一天晚上,在同学的宿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小册子,而这本小册子却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命运。这是一本普通的天文科普读物,但作者一段令人心泣的卷首语深深触动了他。 

  于是,1925年,张钰哲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并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天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苍穹中有颗“中华”星

  1928年11月22日夜,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爆发出一阵欢呼声。一个高挑儿身材,面庞清秀的中国小伙子一边摘下眼镜揩去激动的泪花,一边不禁高喊着:“捉住了,捉住了!我终于把它捉住了……” 

  他就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两年中,他一直在苦苦地追索,在茫茫星海中找寻一颗人类从未发现过的行星。这颗星溜得太快了,当它刚一进入张钰哲的眼帘时,又在转瞬之间躲进了茫茫的星海中。 

  为了它,两年时间张钰哲从未睡过一个好觉,伴随他的只有伸向星空的天文望远镜。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张钰哲熬红了双眼,深陷的面颊显露出苍白的容色,但他依然如故,仍在星海中搜寻。 

  经过连续的观测和精密的轨道计算,张钰哲确信两年前他发现的一颗星是从未有过纪录的新行星。今天,当这颗星再次进入他的观测网时,他轻按相机快门,终于将这颗新星留在了底片上。张钰哲的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承认。 

  依照国际惯例,发现者有权为它命名。身处异国他乡的张钰哲,此时心潮澎湃:天文学乃是我国古学,成就早就领先于世界各国。只是到了近代,我国才落后于西方,就天上闪烁的行星来说吧,没有一颗是中国人发现的。多少年来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发现了行星,中国的名字也将在太空遨游。“就叫它‘中华星’吧!”张钰哲坚定地说。
 

 从此,一颗新发现的“中华星”带着海外游子的拳拳报国心闪烁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1929年秋,张钰哲回国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等课程,同时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为通信研究员。

  抢运国宝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并继续西犯,不久又占领了热河地区,矛头直指平津。

  1932年9月10日,正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服务的张钰哲,受台长余青松的派遣,到北平将安放在古观象台上的四架古天文仪器抢运至南京,以免落入日本之手。 

  安放在北平古观象台上的四架古仪器,是我国的传世之宝,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古雕铸珍品。其中的两件--天象仪和圭表,曾遭八国联军的劫难,落入德、法侵略军之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我方是战胜国,才几经周折将宝物要回。难道让它们再次落入侵略者的手中?想到这里,张钰哲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无论如何也要把国宝抢回来。 

  到了北平,他顾不得喘一口气,直奔古观象台。张钰哲令人将天象仪和圭表装入木箱内,然后运送到火车站,通过铁路运往南京。剩下的浑天仪和简仪竟是庞然大物。这两件铜铸仪器分别重8吨和7吨,像两座小山一样稳坐在古观象台上,难怪八国联军对它们都奈何不得! 

  张钰哲八方求援,跑遍了整个北平城,都找不到一辆可以运载它们的车辆。根据南京政府的密令,一旦北平危急,即将这两座古宝炸毁,决不落入日本人手。奔波了一天的张钰哲回到古观象台时,看到全副武装的士兵散站在两架仪器的旁边,正在筹划着炸毁仪器。 
 

张钰哲一个箭步冲上去,用手 抱住了浑天仪,热泪夺眶而出,口里重复着一句话:“等等,等等,你们要相信我……”此时,他的心像撕裂了一样疼痛。急切之中,他猛然想起了光绪年间浑天仪自钦天监紫微殿移到观象台,两地相距3公里之遥,这个庞然大物是如何过来的呢?经过了解,答案找到了,原来是在严冬季节,沿途百姓泼水成冰,100多个壮汉将仪器前呼后拥着从冰道上推过来的。 

  张钰哲茅塞顿开。早秋的季节自然是制不得冰道,但滚动的圆木却可以将摩擦力降低到最小限度。 

  第二天清晨,张钰哲叫来几十名工人。在两座古仪的底座下垫起了一排整齐的圆木杠,在一声声的吆喝中,两架古仪一寸一寸地移向大门口,穿过裱褙胡同,经西观音寺由东单移到前门车站。12华里的路程,竟用了整整3天的时间。 

  5天以后,4架国宝安全抵达南京。直到此时,张钰哲的脸上 才露出一丝笑容。 

  1934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张钰哲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携带多年搜集的全部图书资料随中央大学西迁重庆。

  在敌机轰炸中追逐日全食

  1941年9月21日我国西北部可见日全食。 

  早在1937年初,张钰哲就成功地对此作出了预测,日食带将经过甘肃、陕西、湖北,最后从福建北部入海。不久,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也证实了他的预测。这次日全食,是当时罕见的天文奇观。 

  不过,张钰哲可以预测出太阳的运行,却预测不出即将到来的战争。
1941年,这条日食带覆盖的大部分地区,已沦为日占区,各国天文学家也纷纷取消了来华观测的计划,这个重大的历史责任,便落到了中国同行的肩上。 

 

  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食观测。以张钰哲为队长的中国日食观测队,将地点选在了甘肃临洮。观测队从昆明出发,行期42天,途经3000公里,沿途遭遇了日军的多次空袭,所幸无人员伤亡。 

  最终,观测队拍摄到中国境内中国天文学家自拍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这是首次在我国境内利用现代天文仪器进行的日全食科学观测。观测完成后,他们除提出科学研究论文和报告外,1941年10月,张钰哲在兰州举行日全食展览,1942年在美国《大众天文学》(P.A.)期刊上发表了《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日食观测》。文章在介绍中国天文学家艰苦工作的同时,还向全世界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罪行。

  你知道行星是怎样发现的吗? 

  用八卦占卜能发现新行星,你相信吗? 

  在60多年前的中国,确实是有人信的。 

  1945年,一个留学法国的哲学博士,声称用八卦占卜发现了第十大行星--木王星,时任民国宣传部长的张道藩还在《中央日报》上撰文鼓吹,引发了舆论界一阵热捧。 

  很快,一篇题为《你知道行星是怎样发现的吗?》的文章在《大公报》发表,向“用八卦发现木王星”的伪科学进行驳斥和抨击,各种追捧谬论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张钰哲。 

  1948年11月,中央研究院有些机构撤往台湾,张钰哲与天文研究所部分人员暂迁上海迎接解放。
 

1949年9月,他返回南京,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1950年5月20日,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此后,张钰哲除了忙碌于领导发展紫金山天文台和全国的天文工作以外,同时坚持天文观测和计算工作。当时使用15厘米的折光望远镜拍摄小行星,每照一张,曝光20分钟。南京的晴夜多在冬天,且是越冷越晴。寒夜里长时间露天导星,往往又冷又倦。张钰哲虽是台长、导师、长者,但他从来都是和他的学生张家祥等轮流导星,一人一片,一观测往往就是通宵。人几乎冻僵了,钢笔水也冻住了,只能用铅笔来记录。对此,张钰哲常说:不知者以为苦,知之者以为乐也。 

  经过近40年的观测研究,张钰哲开创的对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和他领导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共拍摄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张,获得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9300多个,发现了1000余颗新小行星,并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为纪念张钰哲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天文台将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 

  1986年7月21日,84岁的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琪红编写)

  编后语: 

  张钰哲虽已离人世,但他发现的“中华”和以他的姓命名的“张”星,仍在遥远的天际不息地绕着太阳运转。两颗星就如同他的眼睛,在浩茫的宇宙空间深情地凝视着美丽的祖国。 
 

 2010年8月2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了由我国科学家利用绕月探测工程全月面影像数据首次申报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将月面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蔡伦、毕昇和张钰哲,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 

  追逐星星,追逐太阳,追逐月亮。 

  张钰哲,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