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侯德榜

2022-05-25 18:58:49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72

生活中的你一定烤过面包或蒸过馒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少了一味原料,你就会发现,面包或馒头就不好吃。这种原料就是碱。

  碱,不仅烤面包、蒸馒头少不了它,同样制造肥皂、玻璃、纸张、冶金、炸药,它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业原料。

  然而,中国直至1926年才凭借自己的力量制造出优质纯碱,打破了西方70多年来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它的诞生也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而打破这一西方人的垄断,让中国工业产品在世界舞台精彩亮相的重要功臣就是侯德榜,正是这位爱国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才有了中国化工业的突破与进步。

  一波三折求学路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于风景秀丽的福建省闽侯县坡尾乡。侯家是一个世代以农为业的大家庭,祖父希望这个新生命长大后能有功德于人世,为他取名德榜。

  6岁时,侯德榜即随祖父入私塾读书。然而由于侯家田多人少,缺乏劳力。小德榜不得不在课余跟随父亲下地干活,即使过着这样半耕半读的生活,侯德榜依然书不离手。直至今日,侯德榜的家乡依然流传着这位爱国科学家勤奋好学的轶事。

  13岁那年,侯德榜在姑妈的资助下进入美国教会学校英华书院求学。这段求学经历也成为侯德榜人生旅途的重要转折点。在接触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侯德榜渐渐对洋人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产生怀疑。

  一日,侯德榜亲眼目睹了洋人奴役中国人的一幕。那天,正下着暴雨,江边码头上,几个洋人用皮鞭和枪托驱赶上百名中国苦力上船。

  侯德榜愤怒地想要冲上去,却被老师拦下。

  “为什么洋人总欺负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做亡国奴?”侯德榜愤愤地问。  

  老师说:“他们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强大的军队,如果我们也拥有这一切,谁还敢欺侮我们?”  

  那是在侯德榜进入英华书院的第二年。同年,他因参加反美示威罢课被校方开除。

  1907年侯德榜进入上海铁路学堂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津浦铁路当实习生。

  看着自己的同胞每天汗流浃背,而铁路居然是属于英国人的!侯德榜深深地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技术、经济的优势对中国人民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中国人要想摆脱国外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只有科技兴国,才有救国希望。”

  一年后,侯德榜毅然放弃了“铁饭碗”,投考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

  清华留美预备学堂的学生大多是官宦或富豪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生活奢靡。而侯德榜出身农家,仅靠公费维持学习,生活十分俭朴。因此常常被奚落为“土包子”,然而,就是这个土包子,在期末考试时,以10门功课1000分的特优成绩,创造了清华园的奇迹,一年后获准留美。

  实业救国 跨进“永利”的大门

  20世纪初,化工在世界上还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为了能实现心中的“富国强民”梦,侯德榜放弃了自己熟悉的铁路工程专业而选择了化学工业。

  八载寒窗苦读,1921年侯德榜获得制革博士学位。就在侯德榜即将学成回国之际,在纽约他遇到了赴美考察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

  曾有人说:“如果没有天津实业家范旭东,没有永利制碱厂,没有当初三次改变专业的决定,侯德榜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光景。”漫漫人生路,关键处只有几步,正是“伯乐”范旭东将侯德榜推到了一个历史的新坐标。

  碱是许多工业部门,尤其是纺织、肥皂、造纸、玻璃、火药等行业大量采用的原料。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纯碱制造技术的垄断,中国人用碱只能靠进口的桎梏,实现振兴民族化工业的宏愿。实业家范旭东、陈调甫等人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范旭东看重侯德榜学识渊博、工作踏实,力邀他到正在筹建的中国第一家碱厂--塘沽永利碱厂工作。

  回国还是留美?从事熟悉的制革,还是把陌生的制碱当成终身的事业?

  深夜里,侯德榜又一次想起了洋人对制碱的技术封锁,大洋彼岸的祖国人民还在吃着带酸味的馒头,民族工业因缺少原料处处被洋人掣肘……他又想到了范旭东的话:“为了这件大事,虽粉身碎骨,我也要硬干出来。”

  “科学救国”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共同理想最终让二人走到了一起。同年10月,侯德榜放弃了纽约一家工厂优厚的待遇,回到了天津塘沽,任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人生历程。
 

 冲破封锁,揭开“索尔维制碱法”秘密

  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创业之初的艰难。为了独享专利技术,获得巨额收益,外国资本家对索尔维制碱技术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

  为了探索“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留洋博士侯德榜脱下了白领西服,换上了蓝布条工作服和胶鞋,身先士卒。他把全部身心都扑到了生产上,从调换碳酸化塔的水管,另行设计分解炉,到多次加强冷却设备,改造过滤机以及处理不断发生的生产故障,侯德榜都以探索者的勇气,生产者的细心和科学家的严谨来对待。

  1924年8月13日,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日子,在花费了数年时间,投入300多万银元后,永利碱厂要正式开工出碱了。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制碱车间的传送带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后生产出来的确是俗称红碱的劣质碱。

  一时间股东们怨声载道:“侯德榜原来是学制革的,怎么会制碱呢?”“制碱工艺如此复杂,还是得外国人来”……。

  然而,为了民族化工业的明天,范旭东即使已债台高筑,内外交困,他依然力排众议,竭尽全力支持侯德榜。侯德榜曾感慨地说:“今日只有一意拼死,谋求技术问题的解决,以报范公之诚。”

  范旭东派侯德榜等人再一次赴美考察制碱工艺,寻找永利失败的原因。

  原来,当初开办碱厂时,花大价钱请美国人设计的制碱图纸竟是早已废弃的旧图稿。

  几个月后,侯德榜回来了。他不仅带回了先进的制碱设备,还带回了在美国设计好的新图纸。经过反复摸索实验,调整改进,最终侯德榜和他的制碱团队解决了大规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1926年6月29日,是永利历史上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永利制碱车间的传送带上送来了纯净洁白的碱。

  同年8月,美国人为了纪念建国150周年,在费城举办了规模空前的万国博览会,让西方人感到吃惊的是:来自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竟然一举摘得了金质奖章。组织者称这是因为永利公司所做的努力象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进步”。

  这一袋袋的纯碱不仅象征着中国人的智慧,更象征着中国人的志气,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摸索到索尔维制碱法的奥秘,本可以高价出售专利而大发其财。但是和范旭东一样,侯德榜主张把这一奥秘公布于众,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这一科技成果。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1933年一部震惊世界制碱界的巨著《制碱》终于在纽约出版发行。它破解了索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砸开了70年来索尔维制碱集团技术封锁的铁链,使制碱技术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美国威尔逊教授称:“这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摸索前行创立“侯氏制碱法”

  碱厂胜利投产,侯德榜却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为了实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夙愿,他和范旭东又提出向氨、酸工业挺进的奋斗目标。

  1934年,侯德榜受命全面主持南京永利硫酸铵厂的建设。制酸,这是化学基础工业的另一翼,是耗资更巨,设备、技术更复杂的艰巨工程,为此侯德榜对整个计划作了周密的调查研究。

  在采购设备中,侯德榜精打细算。凡是国内能够保证质量的,就自己动手在国内解决;进口外国设备时,他巧妙地利用各国厂商之间的竞争,选择适用又价廉的设备。为了节约资金,侯德榜以废钢铁的价格买下了一套硫酸铵生产设备。侯德榜的精明能干令许多美国经理异常佩服。

  外人常常不解侯德榜的亲力亲为。侯德榜则说:“将一切办好,万一功亏一篑,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程,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此番肺腑之言也是侯德榜事业心的生动写照。

  1937年,中国第一个合成氨联合企业--永利铵厂首次试车成功,开创了中国自己生产化肥的历史。从此,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民发现集市上又多了一种“红三角”牌肥田粉,这种肥田粉和他们用惯了的英国卜力门牌肥田粉相比,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使用效果也不相上下。

  可惜,南京硫酸铵厂建成投产不到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沦陷。侯德榜和他的同仁们不得不含泪撤至西南重镇重庆。侯德榜也再一次挑起了西南化工基地建设的设计重任。

  制碱的原料主要是食盐。塘沽遍地是盐,价格低廉;我国大西南虽然也有食盐,却是从地下几千米深处挖出,价格比塘沽贵几十倍;而索尔维制碱法盐的利用率仅70%左右。如果在大西南仍然采用索尔维法制碱,虽然可驾轻就熟,万无一失,但却要浪费许多人力和财力,成本极高。思前想后,为适应大西南的自然条件,侯德榜决定放弃最得心应手的索尔维法,而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制碱方法。

  为找寻适应内地条件的制碱工艺,永利公司准备向德国购买新的工艺--察安法的专利。当时德国是日本的盟友,其公司对侯德榜一行百般刁难,不仅漫天要价,还提出“不许在满洲出售产品”的辱华条件,侯德榜当即怒斥:“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

  抗战期间条件极其艰难,但是侯德榜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终于在1940年研究出融合察安法与索尔维法两种方法、制碱和合成氨两种流程于一炉,联产纯碱与氯化铵化肥的新工艺。该联合制碱法把碱的利用率提高到98%以上,纯碱的成本降低了40%。

  1941年,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直至今天,“侯氏联合制碱法”仍然是世界制碱领域最先进的制碱技术。

  侯德榜的杰出贡献享誉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特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面对掌声和鲜花,侯德榜却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晚年的侯德榜虽两鬓染霜,体弱多病,但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迫使他仍然顽强地跋涉在科学的道路上。

  1958年他写成的80余万字的中文版《制碱工业》,总结了几十年从事制碱工业的实践结晶,此书曾在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展出。 

  1965年,侯德榜花费了七年时间与他人合作发明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氨”,获得国家科委创造发明奖,在七十多岁时又为一生的科研事业写下光辉的结尾。

  1974年8月26日,这位勤奋一生、功绩卓著的科学家与世长辞,终年84岁。

  记者手记

  一代化工巨匠,以坚实的脚步走完了他那既曲折艰难而又辉煌灿烂的人生历程,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周培源曾称他是“科技泰斗,士子楷模”。

  在科学殿堂中,侯德榜是一个不倦的探索者;在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刻,他是奋起捍卫祖国权益的杰出爱国者。侯德榜不愧为先进思想、先进生产力的出色代表。历史的风云随着星辰的转移而逝去,而这位科技界名流人物却在人类历史的年轮上留下了璀璨光痕。 (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敏慧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