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张澜

2022-05-25 16:23:46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89

  忧怀国运 挺身而出

  张澜出生于四川南充,幼年随父耕读,25岁考中秀才,补廪生,后在南充乡塾和广安紫荇书院执教。随着年岁的增长,张澜目睹了当时的大清帝国的日渐落魄与衰败。像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一样,熟读四书五经的张澜也希望能够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方式改变国家的命运。面对列强环伺、豆剖瓜分的国家现状,最终张澜在1903年选择了扬帆日本,作为官派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洪文书院学习。

  1904年,是清政府的实际掌舵者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这个主宰中国达30余年的女人不顾国事颓唐,决意举办庆寿大典。消息传出,中外哗然。其中,著名文人章太炎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予以讽刺: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在日本留学的张澜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的迅速崛起极为感慨,他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以日为师,变法图强。他认为变法图强的关键,就是慈禧退位,还政于光绪。于是,在驻日公使和留学生举办的慈禧生日庆典上,张澜挺身而出,力数国内弊政,并大声疾呼:皇太后已七十高龄,此时不退位,更待何时?张澜的叛逆行为引发了驻日公使的严重不满,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张澜拘禁,并拟押送回国惩治。后来,由于日本宏文书院方面的干预,张澜才得以释放。

  但是,张澜并没有被此次牢狱之灾吓倒,他继续为追求民主政治的理想而奔走拼搏。直到1911年,他参与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孙中山先生评价说:“如果没有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 

  百姓仆役 川北圣人

  辛亥革命后,张澜先后出任过北洋政府的川北宣慰使、嘉陵道道尹、四川省省长,以及后来国民政府的国立成都大学校长等职。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30多年里,张澜被公认为是全四川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并被当地民众尊为“川北之父”。
 

在政府官员任上,张澜的清廉让人记忆深刻。张澜任省长的某一年,其老家遭遇旱灾,他的弟弟给他写信,希望能够给自己在政府里找份差事,以图谋生。对这个并不算过份的请求,张澜回信说,“我受百姓推举,实为百姓仆役。弟如爱我,应体谅我的心情,以在家中替我孝敬侍奉老母为最好。” 当时南充军阀石青阳欲倒张澜,曾派人乔装暗访其家,但见“环堵萧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无可窃物”。暗访者以实相告,石叹曰:“川北圣人之誉,名不虚传也。”其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情操,连政敌亦无不钦然。

  在成都大学校长任上,张澜作风开明,他的治校方针是号称“打开夔门”,对学校所聘用的教职员工,绝不囿于门户、党派和信仰之见。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一视同仁地量才录用。张澜的这种宽容精神,使当时的成都大学成为一块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净土,有人为此把他称为四川的蔡元培。

  “表老真是老成谋国啊”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看到人群中那头戴瓜皮帽,银髯飘飘,身着麻灰色旧布长袍的张澜,毛主席不等介绍就走过去了。

  “您是张表老吧?您好!”

  “不敢!不敢!润之先生好!欢迎您光临重庆!”

  “大热天气,您还亲自到机场来,不敢当,不敢当!”

  “应该的嘛,您奔走国事,才真是辛苦了!”

  “哪里,哪里!”

  一位是中共中央主席,一位是中国民主同盟主席。这一天,两人虽是初次会晤短暂寒暄,但却永久地定格成了历史的一刻。

  毛泽东对张澜如此尊敬,可见张澜的声望非同一般。当时流传有“得四川必先得张澜”的说法,据说,蒋介石有一年入川,陈立夫屡次动员张澜前去迎接,他都没有去。所以毛泽东对前来机场迎接的张澜十分敬重。

  1945年8月30日上午,毛泽东和蒋介石会晤后,下午便登门拜访张澜。到了特园以后,毛泽东从楼梯底下开始便和雇工一一握手问好,令张澜感慨万分,当时就对毛主席非常崇敬。毛泽东第三次前往特园看望张澜时,介绍了和谈情况,张澜建议把国共双方关起门已经谈拢的内容公之于众,免得蒋介石事后不认账。毛泽东一听,称赞他是名不虚传的“川北圣人”,“表老真是老成谋国啊”。和毛泽东见面后,张澜坚定了同共产党合作的信念。
 

 “杀头我不怕”

  众所周知,张澜的身份除了曾是共和国副主席外,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但很少有人知道,身为这个国民党和共产党之外的第三大党的领袖人物,张澜其实是一直不主张结社立党的。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张澜、黄炎培等人以他们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为基础成立了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一贯反对结党、已经69岁的张澜被硬推上了主席这个位置。

  在1942年的国民参政会上,张澜他们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议案激怒了蒋介石,他在会上就大骂:“把我当宣统了!”

  1946年1月,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当时国、共、民盟、社会贤达各有9个名额,周恩来为了让民盟便于分配,让出了2个名额,张澜深受感动。可是不久内战全面爆发,张澜极其失望,发表了不参加国民党自行决议召开的国民大会的声明。

  李公朴和闻一多被暗杀,张澜在成都主持追悼会表示,他本人决定步两先生之后尘,为中国的和平民主鞠躬尽瘁。散会后他遭到特务袭击,70多岁的老人头部受伤,举国震动。11月12日,伪国大召开的时候报纸上没有民盟的名字,这也表示民盟和国民党的彻底决裂。

  1947年10月28日,国民党内政部宣布民盟是非法团体,盟员按照《后方共产党处理办法》处理。11月5日,张澜等人在上海对陈立夫起草的一个字不许改的解散文告,讨论了很长的时间。康大寿说,蒋介石的意思是,要是你们自行宣布解散,就不执行异党分子处理办法,“也就是不逮捕你们的成员”。黄炎培含泪读了文件,张澜签了字。他当晚对民盟的宣传部长叶笃义说:“杀头我不怕,我担心的是大家的安危。”
 

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的亲信张群来求他在国共双方之间做调解,张澜的孙女张梅颖说:“表老明确说:‘现在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我站在共产党这一边,不再做调解人了。’”因为这次拒绝,蒋介石决意要置张澜于死地。

  “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

  我怎可用来做长袍穿在自己身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想做官的张澜被选为共和国副主席。当时来自解放区的一些同志看表老戴瓜皮帽,穿长衫,一副遗老的样子,表示反对。结果朱德公开讲话了,“讲到革命,诸位没有一个有他早的。”从辛亥革命,到反袁世凯,再到冒着杀头的危险组织民盟,拒绝参加伪国大,彻底地孤立了国民党、蒋介石,“大家哑口无言”。

  周总理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张澜能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张澜婉言谢绝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这就是我们在熟悉的《开国大典》那幅油画上看到的张澜的形象。

  当时国家给张澜分配了一套规格很高的大四合院,可是他拒绝了,只住在一所很小的房子里。他的小脚夫人刘慧征亲自劳作,还种了一些家常蔬菜。张澜的女儿张茂延在文章中回忆说:“父亲在解放前,没有带回来足够养家的钱,母亲一直习惯于起早贪黑地劳动来补贴家用。”

  晚年不失真性情 《四勉·一戒》育后人
 

 1953年,当梁漱溟因顶撞毛泽东,被毛泽东公开指斥为“反动透顶”时,81岁的张澜就此事给毛泽东写了封信,为梁辩诬,“反动透顶,一贯反动,其言重矣,其论失公正矣。” 在集体失语的前提下,张澜的仗义直言,让人联想到了中国士大夫骨子里那种威武不能屈的宝贵传统。他1942年作《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这既是张澜一生的对自我的立德标准,也是对后人的谆谆告诫。

  1955年,张澜于北京病逝,享年83岁。虽然一生经历颇负传奇、赞誉无数的张澜先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天安门城楼永远见证着他开国大典朴素的身影,回响着毛主席的那句话:“表老啊,你的人好、德好,你是与日俱进啊。” (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琪红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