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
美国电影艺术家
(1889—1977)
银幕上,托曼尼亚国的独裁者辛格尔正在演说。这个狂热的演说家的歇斯底里和高度紧张,使他的演说变成了一连串毫无意义的声嘶力竭的叫嚣和咆哮。独裁者辛格尔演讲的语言似乎是德语,解说员翻译了其中几句:“民主是胡闹……言论自由是绝对不允许的……”演说结束后,独裁者疲惫不堪地走下讲台,听众都向他致以法西斯式的军礼,甚至摇篮里的婴儿也被人教会了把小手高高举起。街上的毛驴把尾巴竖起来敬礼,就连街心广场上的维纳斯女神塑像和低着头的“思想家”塑像也不得不举起手臂,向独裁者行法西斯式的军礼……
这部影片叫《大独裁者》,拍摄放映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影片用喜剧形式形象地讽刺了战争狂人希特勒和他所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独裁者把地球仪玩弄于手足之间,不想地球仪突然爆炸了,独裁者被炸得满脸开花。影片以惊人的远见预示了希特勒的必然下场,用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这部影片是由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创作的,和他的大部分影片一样,本片也是由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他在自己的一系列喜剧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头戴礼帽,身穿大肥裤子,脚穿不合脚的大尖头皮鞋,手拎文明棍的流浪汉查理的形象。这个形象永远地活在亿万观众的心里,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卓别林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这个世界某些本质性的东西。
卓别林于1889年4月出生于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母亲是一位歌唱演员。卓别林的童年是在伦敦东区的一个贫民窟里度过的。卓别林生逢英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经济萧条,失业的工人成群结队地游荡在街头。
命运也给卓别林一家带来步步紧逼的苦难。当卓别林刚刚5岁、哥哥才10岁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了。不久,卓别林的母亲也失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她只好改做替别人加工成衣的裁缝,夜以继日地蹬着缝纫机。她拼死拼活地干活,挣的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根本拿不出交房租的钱。他们全家只好把仅有的两个床垫和几个装着零星物品的包袱搬来搬去。好不容易找到一处住房,可往往住不上几天,便因交不上房租再次被赶走,只好另寻住处。
不久,母亲劳累过度,在饥寒交迫中病倒了,住进了医院。孩子们流浪于街头,靠着从市场附近的臭水沟旁捡来的餐馆扔掉的残羹剩饭充饥,晚上就躺在公园的长椅上睡觉。几个月后,他们被送进专门收容流落在伦敦街头无家可归儿童的汉威尔孤儿院。卓别林的哥哥年龄大一些,被人介绍到一艘轮船上给厨师当帮手,随船去了非洲和美洲。卓别林在生活条件极差的孤儿院里苦熬了一年半,直到母亲出院后,才把他接出去。母亲找到一个能够暂且安身的地方,那是一栋破旧楼房楼顶上最昏暗的一间阁楼。母子俩又重新开始了她们半饥半饱的生活。
像伦敦贫民窟里的许多孩子一样,卓别林的学校就是街头。
伦敦的街头是繁华热闹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从清晨直到深夜都充满了喧嚣。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举止矜持的小店铺老板和身体孱弱的小职员们,讲究地穿着一身长襟窄肩的礼服。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衣着破旧,衣服大都不太合身,不是过于瘦小,就是过于肥大。很多工人的头上都戴了顶微微卷边的小破礼帽。
伦敦街头的一幕幕,都永远留在卓别林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创作的形象宝库。
富有幽默感是英国人民族性格中一种比较显著的特征。伦敦下层社会的平民百姓尤其善于准确、锋利、风趣的辞令,他们喜欢用玩笑给严酷的生活增添一些轻松色彩。在这些机敏、伶俐的伦敦贫民中,最具幽默感的要数街头上高声叫卖的小贩,他们的职业使其成为永无休止地说俏皮话的“喜剧大师”。
每到夜晚,伦敦街头的小酒店和咖啡馆便喧嚣起来,俏皮话和欢笑声此起彼伏。卓别林就是在这些“下层人民”的熏陶下,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
卓别林的母亲没钱送他上学,也没时间照顾他,她还要为生活而操劳。卓别林就每天在街头上游逛,在他眼里,伦敦街头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卓别林最喜欢跟在街头音乐家的后面,听他们用黑管和手风琴演奏各种乐曲。他觉得音乐真是个神秘的东西,里面蕴涵着动人的力量。有一天,街头音乐终于激发起他想跳舞唱歌的欲望,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乐师后面手舞足蹈、翻起筋斗来。这是卓别林在街上第一次表演节目。以后他经常模仿那些街头艺术家的样子,在小酒馆里唱歌,他滑稽地模仿当时一些著名歌唱家的唱腔,然后拿着帽子绕听众走一圈,讨几个小钱。
当卓别林把挣到的钱交给母亲时,母亲落了泪。看到孩子小小年纪就在街头卖艺,为她分担生活的重负,她又伤心又感动。她觉得孩子既然上不起学,早早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艺也很好,于是就向卓别林传授了不少表演技艺,特别是在模仿艺术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
其实,卓别林向母亲学习演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很勤奋。当她还没有失业时,演出间歇,她常常站在窗口,模仿过路人和街头小贩的姿势、眼神和面部表情。每当这时,小卓别林就站在母亲身后模仿母亲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卓别林晚年时非常感激地提到自己艺术上的启蒙老师——他的母亲:“我留心观察母亲,不仅学会了用手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感情,而且能探索到人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善于观察人,这是母亲教我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此我能看出人们身上那些细微而可笑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模仿出来,使人们发笑。”
卓别林在街头和小酒馆里演出了好几年,每天只能挣到可怜的几个钱,可这种演出却锻炼了他的表演技巧。一天,卓别林在一个街头艺人手风琴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例行每天的演出,一个业余歌舞团的组织者——小学教师杰克逊偶然经过这里,发现了这个表演出色的孩子。杰克逊从街头带走了卓别林,领他步入舞台生涯。卓别林跟随杰克逊的歌舞团演出了两年,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地。
这个业余歌舞团散伙之后,卓别林有了点小名气,经常受到其他小型剧团的聘请参加各种演出。唱歌、跳舞、演滑稽剧……他什么形式的演出都参加。
此后卓别林又跟着几个小剧团,走遍了全国各地。这时的卓别林,靠登台演出已经可以使自己和母亲免于挨饿了。不久,卓别林又开始从事话剧演出,在话剧《从贫穷到豪富》中扮演街头流浪儿;在《吉姆——一个伦敦人的浪漫史》里扮演剧中的主角小报童,在剧中他把伦敦警察局的警察们狠狠地骂了一顿。卓别林在街头演出多年,和街上的报童、擦鞋童一样深受警察的欺辱,现在他总算在剧中为昔日的街头小伙伴们出了一口气。
卓别林的演出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外,还有些节余。当他终于得到一个去专科学校学习的机会时,就用这笔钱付了学费。这一年卓别林15岁。这个学习机会是他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当然特别珍惜。他过去在演出间隙也曾努力学习过文化知识,在后台的演出道具箱子上学会了看书写字。进学校后,他学习更刻苦了,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尤其是熟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调节脑子,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并热爱上了这种乐器。在以后拍摄电影时,卓别林把小提琴当做一种重要的演出道具,曾在多部影片中使用过。卓别林在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
卓别林在专科学校毕业后,一时找不到肯聘用他的剧院,这时,哥哥帮了他大忙。卓别林的哥哥这些年在远洋船上跑遍了世界各大港口,现在回到了英国。由于他有周游世界的经历,因此幸运地在弗莱德·卡尔诺哑剧院找到了工作。哥哥在剧院里站住脚后,就找到剧院老板,替弟弟申请一份当演员的工作,并说自己的弟弟很有表演才能,曾在一些业余剧团挑大梁。
剧院老板同意见见卓别林,哥哥就把弟弟带到剧院。剧院老板见卓别林面色苍白,身体孱弱,脸上也没有多少精神,觉得这孩子不像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滑稽戏演员。剧院老板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试演的机会——在哑剧《足球比赛》中扮演一个角色。卓别林在剧中扮演一个年轻的坏蛋,按照剧情,他要在比赛前找守门员的麻烦,设法把守门员灌醉。卓别林出色地扮演了自己分到的角色,在一个没有多少戏的角色身上发挥出自己演丑角的特长,受到好评,被剧院正式留用。17岁的卓别林从此成为了卡尔诺哑剧院的正式演员,在这个剧院里演了6年戏。他的喜剧风格在这期间逐步形成,喜剧表演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1912年,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院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美国,卓别林观看了当时还处于萌芽时期的电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到美国电影界,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共拍了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评论家曾这样评论他:“当他笑的时候,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跟着他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回响着悲伤的哭泣声。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地激起人们的感情……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