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奥地利音乐家
(1756—1791)
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纪念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莫扎特的雕像。这位天才音乐家的形象虽历经时间风雨的磨砺,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莫扎特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200多年了,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依然如故。提起莫扎特,每个人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这位仅仅活了35个春秋的音乐家,留给后人的是无数优美的旋律与美好的回味。
莫扎特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歌剧创作方面。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卓绝千古的歌剧,用生动的音乐语言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唱段旋律优美,构思独特,以其新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世界各国舞台上长演不衰。
莫扎特的童年是美丽的,尽管他的出生并不顺利。1756年1月27日,大雪纷飞,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一座小城——萨尔斯堡,一位妇女痛苦地呻吟了整整一天。她的丈夫焦急地守候在一旁,虔诚地祷告着。终于,到了晚上,一个赢弱的婴儿降生了。这是他们家的第七个孩子,前面六个孩子仅活下来一个女儿。这个刚刚降生的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二天早晨,便迎着凛冽的寒风,冒着纷飞的大雪,在教堂里接受了神圣的洗礼。这个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大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莫扎特的父亲雷欧柏·莫扎特是一位音乐素养很高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在萨尔斯堡大主教的宫廷乐队担任副指挥。他的母亲是一位贤淑的妇女,对丈夫忠诚笃信,尽心操持着家务。由于萨尔斯堡大主教对音乐的热爱与倡导,这座小城弥漫着浓郁的音乐气氛。莫扎特降生在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家庭,使他从小就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耳濡目染,因此,3岁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极大兴趣。
莫扎特的姐姐比他大5岁。姐姐8岁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教她学弹钢琴。当姐姐弹琴时,3岁的莫扎特总是站在旁边认真地听。不管他玩得多么投入、多么欢快,只要一听到琴声,便把玩具一扔,静静地向钢琴走去。等姐姐弹完,他就伸直小手,在琴键上敲打起来。一开始,他弹出的声音很不和谐,时间一长,居然能把姐姐刚弹完的曲子又弹奏出来。他对音乐的这种敏锐的感受能力,引起了父亲的好奇。莫扎特的父亲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培养儿子。莫扎特4岁时跟着父亲开始了正式的音乐学习。
一年下来,幼小的莫扎特表现出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对那些技巧复杂、难度较大的曲子,他从来没有感到过困难,一首小曲,只要练习二三十分钟,就能准确完美地弹奏下来,而且练过一次的东西都能背下来。聪慧的莫扎特没有因其具有天才般的乐感而怠慢学习,相反,他对学习是非常刻苦用功的,小小年纪便坚持每天练琴不辍。
5岁时,莫扎特就开始试着作曲了。有一天,父亲从外面回来,发现他正在写东西,便问他在写什么,他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写一首钢琴协奏曲。”父亲惊异地拿起他的曲谱,审视着儿子的作品。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难道是5岁的儿童能写出来的东西?父亲看着看着,双眼里充满了惊喜的泪花。
当时,莫扎特父亲的朋友经常在他家里练习小提琴三重奏。一次,从没有拉过小提琴的莫扎特,坚决要求父亲让他拉第二提琴。父亲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莫扎特哭了起来。没办法,父亲只好让他小声地跟着拉第二提琴的人演奏。几分钟后,拉第二提琴的人惊异地停了下来,幼小的莫扎特竟毫无差错地把全部曲子拉完。
6岁的时候,莫扎特的演奏水平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为了进一步提高他的音乐水平,父亲决定带他去周游各国。在维也纳的第一次公开演出中,莫扎特就一举成功,获得了极大的荣誉。这位6岁的小男孩穿着镶有金线的白礼服,头戴银白色卷曲的假发,腰间挎着一把明晃晃的短剑,脸上飞扬着天真活泼的稚气。他镇静地坐在钢琴前,两只小手熟练地在键盘上弹奏大师们的作品,也弹奏了自己创作的乐曲。他还应观众的要求,在指定的主题范围内进行了精彩的即兴演奏。这些已使观众大饱眼福、啧啧称叹了,然而更令人叫绝的是,他居然能在把琴键用布完全遮盖住后,依旧自如地弹奏出各种曲子。莫扎特使维也纳震惊了,以至有人把他称作“18世纪的奇迹”。
在维也纳的演出使莫扎特声名大振,但对于莫扎特以后的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巴黎与伦敦之行。7岁的时候,莫扎特带着“神童”的盛名来到了巴黎。在巴黎,他不断地进行各种演出,同时也观摩了当时欧洲第一流的管弦乐队的演出,这大大促进了他艺术风格的形成。
1864年,带着对巴黎的美好印象,莫扎特一家来到伦敦。在那里,他结识了伟大的音乐家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并且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他们年龄相差很大,但对音乐的共同追求使他们的心息息相通。小巴赫非常喜欢这个才8岁的音乐天才,他常常把莫扎特抱在膝上坐在钢琴前,两个人你弹一节我弹一节。小巴赫那种明朗、优美的创作风格给莫扎特以重要的启发与影响。
莫扎特与生俱来的那种音乐天赋,在巴黎与伦敦的土壤上萌发了嫩绿的幼芽。这次旅行使他从封闭的家园里走出来,进入一个色彩缤纷的自由世界,眼界放开了,音乐灵感也更加丰富了。从此,他的音乐创作才华如不竭之水,喷吐着向世界涌来。从伦敦返回家乡后,他苦心钻研大师们的作品。11岁时,他为家乡的大学生戏剧汇演写出了自己首部歌剧,作品虽嫌稚嫩,但不乏新意。第二年,他又欣然为维也纳歌剧院创作了歌剧《装痴卖傻》。
意大利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度,是当时世界音乐的中心。在人们眼里,只有在意大利的大城市受过音乐训练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音乐家,许多著名的歌唱家都在意大利接受过训练,意大利歌剧更是享誉全球。到意大利去成了酷爱歌剧的莫扎特的最大愿望。1769年,莫扎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意大利,莫扎特遇到了伟大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帕德尔·马尔蒂尼。从马尔蒂尼那里,他得到了最宝贵的教诲。马尔蒂尼非常热情地关怀莫扎特,给他讲授音乐理论,为他指出发展方向。
米兰是意大利的歌剧之都,莫扎特应米兰歌剧院之邀,创作了歌剧《海洋天使》。这部歌剧与他以前写的歌剧有了更大的不同,他已开始真正掌握了歌剧的创作技巧。不久,这部歌剧在米兰公演,演出场面十分激动人心。米兰歌剧院被公认为世界一流水平,14岁的莫扎特登上指挥台,指挥鼎鼎大名的意大利乐队演奏自己创作的歌剧。
由于莫扎特在艺术上的极大成功,罗马教皇赐予他“贵族骑士”的称号。经过严格考核,意大利音乐中心——波伦亚音乐研究院破例将他选为院士。
意大利之行对莫扎特以后的音乐创作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他聆听了这个国家的每一种音乐形式,学习了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学会了意大利风格的歌剧创作,以后他又将意大利的歌剧风格和德国式轻歌剧风格相结合,开创了歌剧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从6岁开始的整整10年中,莫扎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音乐旅行中度过,他的足迹遍及德、意、法、英等国家。在颠簸的马车里,他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受到了从国王到平民的各阶层人士的热情欢迎,获得了“神童”的美誉,在欢呼、喝彩和赞美的海洋之中成了欧洲音乐界的宠儿。
然而,艰苦的旅行生活加上繁重的演出任务,对于一个年幼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但他没有被疲劳所困,以顽强的毅力,尽可能多地接触了各国、各民族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使自己的音乐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作品——从音乐语言到表现形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