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
英国文学家
(1564—1616)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英国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他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历代作家都将它视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他的作品、笔下的人物、文中精练优美的词句,渗透于英美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几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滋润着亿万人的心田,给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世纪。17世纪大诗人弥尔顿说“他登上艺术宝座;他创造了整个世界,加以统治”。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叹服莎士比亚“有一种无愧为最伟大的天才的崇高思想”。马克思把莎士比亚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莎士比亚的作品有着无与伦比的启蒙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作品如同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路途上燃起的永恒的明灯,给摸索于暗夜中的行人指出了方向。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既满腔热情地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歌颂人性、青春和爱情,又真诚地赞美高尚的道德,宣扬仁慈博爱的理念。莎士比亚的戏剧既洋溢着现世欢乐,又引导着人们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尽管莎士比亚只活了不算长的52年,但他却留下了37部伟大而不朽的剧本,154首脍炙人口的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当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当权时期,也是英国拓展海上霸权的时代,有人甚至称“伊丽莎白时代”为“莎士比亚时代”,由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受人推崇的程度。直到400年后的今天,他的魅力依旧有增无减。
1564年4月,在英国沃里克郡的小镇斯特拉福,当梨树与苹果树绽放出满树的花朵时,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就是带动世界文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家族世代务农,但威廉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在儿子4岁时,登上自己事业的顶峰,成为这个拥有2000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威廉·莎士比亚作为一名市政委员会成员的子弟,在1570年他6岁的时候免费进入斯特拉福的文法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在这里,他学习并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
莎士比亚对于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周围每一件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这种天性在他日后施展戏剧才华时起了极大的作用:小城的社会背景、乡下的传统和迷信生活、少年时代曾耳闻目睹的节日风俗和民间娱乐方式,以及历代国王、贵族的传说和故事等,都被莎士比亚容纳进了他那几乎无所不包的艺术世界之中。实际上,诗人的创造并非来自天启,而是与他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
在斯特拉福镇,艾汶河静静流过,镇子周围有一片绵亘数十公里的茂密森林,莎士比亚在童年时代就听长辈们讲过有关这片森林和小镇的各种民间传说和神怪故事。据说著名的绿林好汉罗宾汉当年就出没在这片森林里。他剑法高超,所向无敌,专门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深受百姓爱戴。后来莎士比亚在喜剧《皆大欢喜》中提到了这片森林和英雄罗宾汉。当地人还传说,这片森林里住着许多神仙和精灵,他们经常在月夜里呼唤路上的行人,使人迷路。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对此做了生动传神的描绘。乡村生活中孕育出的无数的传说、歌谣和故事,使热爱世俗人生的莎士比亚从中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滋养,那些动人的情节和质朴的语言,激发了他丰富的想像力,也引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和创作灵感。
总之,斯特拉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学为莎士比亚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场景和比喻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这和斯特拉福——尤其是那里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以及他的乡间生活密切相关。
那时,小剧场已经开始出现,小剧团在各地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每次看完演出,他就和伙伴们一起模仿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从事与戏剧有关的工作。但莎士比亚那时是个聪慧与顽劣兼具的孩子,在对文学表现出强烈兴趣的同时,他也经常惹出些祸来,让大人伤透了脑筋。
有人曾“揭发”说:少年莎士比亚颇有些传说中的绿林好汉的味道,曾经到树林里偷偷猎杀过附近贵族放养的鹿。事情的真伪难以分辨,但莎士比亚可能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他对于戏剧创作理论和英语语言文学所做出的革命性的贡献,也许和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不无联系。
14岁那年,因为父亲经商失败,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走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比他大8岁的安妮·哈瑟维结了婚,不到21岁便已有了3个孩子。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
1586年,富于进取精神、勇于追寻自己梦想的莎士比亚随一个剧团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上了钩,莎士比亚尽心尽力地干好这项工作,骑马来看戏的观众都愿意把马交给他。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他经常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平时的积累和过人的才华,使他有机会扮演了一些配角。
莎士比亚认真对待扮演配角的任务,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那时候,伦敦的剧团对剧本的需求非常迫切。因为一出戏要是不受观众喜欢,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戏,所以剧本的需求量非常大。莎士比亚在坚持学习表演艺术的同时,还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了解了自己祖国的历史和人民不幸的命运,他开始尝试写些历史题材的剧本。那时正是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海上霸权的时代,英国各地庆祝仪式不断,戏剧表演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目,这给了莎士比亚一个崭露头角、打响知名度的好机会。
1591年,莎士比亚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剧本——历史剧《亨利六世》。在这部作品中,他用词华丽、夸张,获得大众一致好评。1592年新年,《亨利六世》在伦敦最大的剧场之一——玫瑰剧场上演,莎士比亚一跃成为知名剧作家。
莎士比亚的名气越来越大,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注意到了他,决定授予他爵士称号和族徽。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室和大臣的庇护,称为“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照,改称为“国王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进行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也随之蜚声社会各界。
1595年,莎士比亚完成了《仲夏夜之梦》以及感人至深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家写了自由爱情的可贵,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歌颂了理想的爱情。它上演后,莎士比亚名振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纷纷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至此,莎士比亚在英国戏剧界的地位已经无人可以取代。
1599年,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建成了一个名叫环球剧院的剧场,他成为这家剧场的股东。他还在家乡买了住房和土地。不久,他的两个好友为了改革政治,发动叛乱,结果,一个被送上绞刑架,一个被投入监狱。莎士比亚悲愤不已,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并亲自扮演其中的幽灵。
1612年,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锦还乡。但是,再伟大、再幸运的人生都是一个过程,总有终结的时刻。1616年4月的一天,莎士比亚在与来访的旧友忘情地聚会之后,因出汗而着凉生病,不治而终。这一天正是他53岁的生日。
4月25日,一场庄严隆重的葬礼在斯特拉福的圣三一教堂举行,52年前在此受洗的诗人,也在此下葬。他的墓坐落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前去瞻仰。
莎士比亚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也是非常幸运的一生。
在莎士比亚的一生中,不仅有苦难的童年,有多难的中年,也有充满磨难的老年。就在他如饥似渴地苦读成长之时,他却不得不早早地告别了校园,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就在他向文坛顶峰冲击的途中,他唯一的儿子不幸夭折,他痛不欲生;就在他与同行们竞争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被人诬以谋害罪而接受审讯,他愤慨至极。
就在他万事俱备,准备接受贵族勋章的时候,他被人告发,勋章停发,他无可奈何;就在他盛名远播如日中天之时,英国最高法院竟秘密签发了对他的逮捕令,他简直万念俱灰……
然而,莎翁毕竟是一位伟人,而且是一位幸运的伟人。他终于以自己的天赋和意志熬过了这一场场难以忍受的挫折和苦痛,躲过了一场场狂风巨浪的摧残和折磨。风雨过后是晴日。
在磨难中前行的莎士比亚更加自信,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了。他以更大的激情,冲破一切束缚,扫荡一切险阻,呕心沥血,一往无前地投入为之奋斗终生的文学创作大业。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具有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的想像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
从17世纪起,莎士比亚戏剧陆续传入德、法、意、俄以及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莎士比亚是众生相的创造者,这一点其他剧作家无人能出其右。没有哪位剧作家能创造出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男男女女,谦卑的与崇高的,严肃的与开心的,喜剧的与悲剧的,高贵的与低贱的:朗斯、巴顿、朱丽叶、米兰达、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亨利五世、李尔王、麦克白……这份名单还可以无限延长。
莎士比亚是千变万化的,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但他的精神始终在所有剧本中弥漫着,我们阅读剧本不只是为了其中的诗句和人物,更是为了他本人。这,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如此抚慰人心的原因。我们读剧本是为了他亲切的智慧,他对于人生昭然的洞见,他的欢乐和机智,以及他不可或缺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