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达·芬奇

2022-05-25 14:37:02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12
达·芬奇
意大利画家
(1452—1519)
1482年,一位年轻的艺术家离开佛罗伦萨,以画家兼工程师的身份来到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在那里,他接受了为一家修道院制作壁画的任务。他每天早晨登上台架,一干就是一天。有时他干得入迷,连吃饭和睡觉都忘记了。可有的时候,他又一连几天不动笔,站在画前苦苦思索,如果突然来了灵感,就立刻爬上台架勾画几笔。他的这种画法是那些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根本不能理解的。修道院的副院长以为作画就跟在菜地里干活一样,不能停歇。他看见这位画家经常站在画前不动手,就认为是在偷懒,心里非常不满。画家解释说:“有天资的人,当他们看上去工作得最少的时候,实际上工作得最多,因为他们是在构思,他们把想法酝酿成熟,这些想法随后就会通过他们的手表达出来。”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创作,这位年轻的画家终于完成了自己著名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不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在世界美术史上,《最后的晚餐》都是一幅伟大作品。
这位青年画家名叫达·芬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著名画家。他把科学认识同艺术幻想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452年,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郊的芬奇镇。他的母亲死得很早,由祖父抚养长大。达·芬奇从小就聪明过人,十分惹人喜爱。在学校里,他学习刻苦,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很优异,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绘画,家里和学校的木板上,到处都有他画的彩蝶、蝙蝠等小动物。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公证人,原来希望儿子能学习法律,将来成为一名律师,但发现达·芬奇有绘画才能后,父亲便改变了主意,让儿子学习艺术。父亲把儿子的画拿给当时著名的画家、雕塑家维罗基奥看,维罗基奥看了十分喜欢,并决定收下达·芬奇做学生。
维罗基奥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达·芬奇来到画室上的第一节课是学画鸡蛋,而且每天都要画。达·芬奇感到非常奇怪:这有什么必要呢?一笔就可以画出来的,整天这么练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维罗基奥看出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别以为画蛋很简单、很容易。要是这样想就完全错了,在一千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蛋的形状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刻不同了……所以,如果想在画布上把它准确地画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多画蛋,是为了训练用眼睛去观察形象,用手去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等到手眼一致了,那么对任何形象都能应付自如了。”
老师的一席话,使达·芬奇茅塞顿开。他从此安下心来刻苦练习画蛋。他进步很快,几年后,绘画水平就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有一次,维罗基奥画了一幅《基督受洗图》,他自己很满意,便叫达·芬奇在这幅画上再画个小天使。达·芬奇很快便画好了两个天真烂漫、纯情可爱的天使,拿来让老师选用。维罗基奥看后心里暗暗吃惊,这两个天使同自己画的比较呆板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他既高兴又惭愧,从此搁笔不再画画,专门从事雕刻工作。
1480年,达·芬奇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结束学徒生活,开始了独立的创作活动。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禁锢人们思想的一道沉重的枷锁。谁如果违犯了教义,就会遭到野蛮的“宗教裁判所”的血腥镇压。因此,欧洲中世纪的艺术,主要以宗教故事为题材,歌颂至高无上的“神”,很少有人敢用艺术来表现“人”。而达·芬奇接受的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他视野开阔,思想敏锐,站在当时进步艺术家的最前列。他的作品虽然没有排斥传统的宗教题材,但是,他却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和内容。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生乐趣。他绘制的两幅著名的圣母像,表现的完全是普通的人间妇女形象。画面上,年轻漂亮的母亲手里抱着自己的婴儿,温柔甜蜜地微笑着,整幅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后来,在这一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他又创作了《岩间圣母》、《圣安娜》等名作。《圣安娜》展出时,在佛罗伦萨市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像过节一样怀着兴奋的心情前往参观。直到展览闭幕那天,参观的人群仍络绎不绝。
从此,达·芬奇成了意大利人民熟悉和热爱的画家。
1482年,达·芬奇来到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投奔当地的统治者斯福查大公的儿子洛达维柯·摩罗。在那里,他开始创作《最后的晚餐》。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酝酿,他对这个传统题材进行了匠心独运的处理——耶稣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耶稣十分平静地摊开双手,对门徒们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画家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根据耶稣的12个门徒的性格、年龄、经历等情况,把他们每个人的反应作了精妙绝伦的描绘:吃惊地跳起来的巴多罗米;满脸疑惑的小雅各;激动地举双手的老雅各;双手抚胸,向老师表白忠心的菲利普;窃窃私语的马太、达太和西门……而犹大听了耶稣的话后,身体惊慌失措地向后一仰,在忙乱中抓钱袋的手碰翻了桌上的小盐壶,那钱袋里装的又恰巧是他出卖耶稣得来的昧心钱。达·芬奇在作品中十分巧妙地将叛徒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这种高超的手法使人不禁为之拍案叫绝。
当时,许多画家都曾画过描绘具体人物的肖像画,但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大都画得拘谨呆板、装腔作势。达·芬奇与一般画家不同,他创作人物肖像画时,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上。从1503年到1506年,经过3年的勤奋创作,他终于完成了世界著名的人物肖像画《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温柔端庄的少妇,她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浅浅的笑意,这种发自内心的微笑,所产生的是千年不衰的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据说,达·芬奇在描绘这种微笑时,是从微波荡漾的湖水中受到启发的。他在作画时,特地请来乐师和喜剧演员为模特奏乐、歌唱,想使她保持愉快的心情,让她脸上总是含着笑意。达·芬奇的这种目的终于达到了,《蒙娜丽莎》成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卓越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达·芬奇本人也非常珍爱这幅作品,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借口这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把它留在身边。
达·芬奇不仅以他的绘画实践为后来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还把透视、解剖、构图等一些技法知识,总结整理为科学的法则,创作了《绘画论》这一重要的美术理论著作,为欧洲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倡科学,主张向自然、向生活学习,这在美术史上是一个创举。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