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凯撒

2022-05-25 14:35:27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245
恺撒
古罗马政治家、军事家
(前100一前44)
恺撒是古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在欧洲,恺撒是英雄的象征,才智的化身。这位罗马的终身独裁官,也许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统治者,他凭借自己的奋斗,一步步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罗马梦”的成功实践典范。他从未登上过皇位,却常被人以“大帝”相称,许多西方国家甚至以他的名字作为帝王的专有名词;在军事历史学家眼中,恺撒是继亚力山大和汉尼拔之后的又一位军事天才;在文学家笔下,他与“埃及艳后”的情史成为长久不衰的题材,甚至还在好莱坞制片史上创下了豪华拍摄场面的纪录;而在恐怖袭击的研究材料中,对他的刺杀也成为古代史上的典型案例。他的主要著作《高卢战记》和《内战记》,是他记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回忆录,文笔清新朴素,行文巧妙,是初学拉丁文者的必读之书。现在,他的经历又成为网络游戏的题材……从这位千古奇才身上,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启示,可见其魅力之多样性和吸引力之大。
公元前100年7月12日,恺撒在一个当过外省总督的贵族家里出世时,罗马共和国正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扩张和阶级压迫带来的内外矛盾日益尖锐。组成元老院的几百名显赫贵族沉溺于腐朽生活和嗜血爱好之中,终日泡在洗浴中心耽于淫乐或到角斗场观看奴隶与奴隶、奴隶与野兽的搏斗。作为罗马军团基础兵员的普通自由民,则因生活贫困多不愿服役,大将军马略被迫实行雇佣军制。周边的高卢人和日耳曼人乘机摆脱臣服。公元前73年,角斗士斯巴达克率领几十万奴隶揭竿而起,罗马调动倾国之兵才将这批奴隶镇压下去。奴隶主、贵族和元老们集体议政的共和体制,已难以应付内外交困的形势,社会呼唤着强人执政。
恺撒在父系和母系两个方面都出身于纯粹的贵族之家,由此获得了很好的荫庇。他的叔父曾于公元前91年晋升到执政官的高位,著名军事改革家大将军马略是他的姑父。恺撒的父亲在公元前100年前后担任过财政官、大法官等职务,还曾出任过小亚细亚的总督。恺撒的母亲来自权势很大的奥莱利·科塔家族。恺撒的外祖父也曾在公元前119年担任过执政官。特别是在恺撒事业的开始阶段,外祖父始终如一地支持他,对他有求必应,使恺撒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高贵的出身使他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在权力场上角逐的资格,但真正使他攀上权力高峰的还是他性格和素质中的一些因素。恺撒自幼受到当过罗马执政官的外祖父及姑父大将军马略的熏陶,他博学多才,聪明能干,精于雄辩,工于心计、权术,且少有大志,曾经感慨亚历山大在自己这样的年纪已经征服了天下,而自己却还一事无成。
和当时任何一个年轻的罗马贵族一样,恺撒也受到了正统的教育。按照传统,在学习完字母、数字以及拉丁文的入门知识之后,恺撒便师从雄辩术教师,学习演讲、辩论和写作技巧;之后,又学习了哲学和法律等基础知识;最后,像所有贵族子弟都要做的那样,他接受了军事方面的教育,包括阅读各种军事著作,参加各种军事体育训练。
公元前86年和公元前84年,元老院民主派领袖马略和秦纳先后去世,前者是恺撒的姑父,后者曾提名恺撒为朱庇特神祭司,而恺撒则由于亲缘等原因被视为马略的当然支持者。虽然恺撒一下子失去了两个保护人,但是也同时获得了从事某种职业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自由。公元前84年,恺撒娶秦纳之女科涅莉亚为妻。这桩婚姻不仅给他带来了一个女儿——尤莉娅,而且还使其获得了元老院民主派成员的支持。
公元前82年,在内战中取胜并得到元老院精英派成员支持的独裁官苏拉要求恺撒同科涅莉亚离婚。但恺撒拒绝了他的要求,然后离开了罗马。
公元前82年至公元前79年间,恺撒旅居东方。公元前81年他前往小亚细亚,并很快接受了一项使命:前往比蒂利亚寻找船只。初出茅庐的恺撒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公元前80年,恺撒随军前往米蒂莱,在执行任务中,恺撒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和外交才能,并因为表现英勇而获得花冠。公元前79年至公元前78年,他还参加了清剿奇里乞亚海盗的战斗。
公元前78年,苏拉去世,恺撤回到了阔别数载的罗马,以辩护人的身份在法庭上为拥护者辩护或者起诉。公元前77年他因起诉其政敌多拉贝拉贪污而震动整个罗马政界,他也因此在平民和中小奴隶主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公元前76年,他再次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旅程。公元前75年,他在罗得岛拜在雄辩大师阿波洛尼奥斯的门下学习修辞学和哲学。在旅途中,他曾被奇里乞亚海盗劫持。后者要求以20塔兰特(古希腊货币名)作为他的赎金。恺撒嘲笑海盗们不知道自己捉到了什么人,并要求他们索取50塔兰特,这样才对得起他的身价。在等待赎金的38天里,他对海盗们开玩笑说,自己获释后一定要将他们统统送上十字架。他没有食言,获释不过几日就组织了一支舰队,捕获了所有劫持他的海盗。
27岁时,他担任了首席祭司,在斯巴达克起义时担任了军事保民官,后又任过驻西班牙外省财务官、罗马市政官、大法官。恺撒因不断在演说中为中下层人民说话而受到众多平民拥戴,声望逐渐提高,并逐渐成为民主派的领袖。
当时的罗马处于共和时代的后期,元老院贵族和民主派之间矛盾尖锐。享有公民权的只是罗马城内的奴隶主和自由民,而城区以外,意大利各地和海外行省的自由民享受不到罗马的公民权,却要担负着和罗马自由民一样的义务。恺撒接近平民,经常从事反对元老院贵族的活动,在平民中的声望越来越高,被选举为罗马共和国的首席执政官。由于害怕恺撒成为最高长官之后,如果再有一个和他合作的共同执政官,恺撒就可以无所顾忌、为所欲为,许多贵族为恺撒的主要政治对手——元老院精英派代表马尔库斯·毕布路斯捐款,使其也当选为执政官。对此贵族代表曾坦言,在此情形下,贿选有利于国家。因此,恺撒特别需要组建其政治同盟。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他的政治对手事先未曾料想到的合作伙伴。
这时,两位著名人物——庞培和克拉苏的命运与恺撒发生了紧密的关联,他们都是在苏拉独裁时期就开始显山露水的高级将领。庞培资历较深,曾在北非、西西里等地立下赫赫战功,此时,庞培正在元老院争取安置他的退伍老兵的土地,却遭到失败;克拉苏则凭借自己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头号功臣的身份,与庞培平起平坐。当时已经成为罗马最富有的人的克拉苏,也正在为获得对抗帕提亚所需的军队的控制权而犯愁。回罗马之后,恺撒曾策划过与克拉苏合作夺取元老院权力的政变,但没有实施就流产了。敏锐的恺撒利用庞培与克拉苏之间以及他们两人与元老院之间的矛盾,力促庞培和克拉苏握手言和(庞培和克拉苏在公元前70年共同担任执政官时结怨),并与他们两人结成同盟,与元老院贵族相抗衡,史称“前三头同盟”。他们约定罗马的任何一项措施,都不能违背他们之中任何一人的意愿。为巩固这一政治联盟,恺撒还将自己14岁的独女尤利娅嫁给了庞培。“前三头同盟”成为凌驾于元老院之上的政治势力,只要他们三人步调一致,就足以将元老院置于局外,而在三者之中,资历最浅的恺撒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人结盟后,势力大增。有一次,在毕布路斯宣布有不祥征兆欲终止会议的时候,恺撒竟粗暴地动用武力,将这位共同执政官赶了出去,而在次日的元老院会议上,竟然无人敢对此做出什么批评或议论。毕布路斯失望之余,作为执政官的第一项政令,便是退出所有政治活动。
恺撒在完成执政官任期之后担任高卢和伊利里亚总督。在高卢的9年是恺撒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高卢人生活在今天的法国、比利时等地,当时与罗马人相比他们无疑是半野蛮人。但在战场上,罗马人历来都没能在高卢人身上占到便宜。恺撒到任后,先后对高卢发动了8次大规模的征战。前7次战争7战7捷,最大的挑战发生在公元前52年。这一次在天才的军事家韦辛杰托里斯克领导下,高卢几乎所有部落都起来反对罗马人的统治。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恺撒向世人证明了他是一位冷静而果断的领导者和军事家。他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挑起高卢各部落间的矛盾,然后集中力量与韦辛杰托里斯克的大军进行决战,击溃了骁勇的高卢人。到公元前51年,高卢人已全部屈服于恺撒的统治之下。此外,恺撒还是第一个跨过莱茵河去进攻日耳曼人的罗马统帅。一系列的军事胜利给了恺撒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为罗马搜罗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也为自己积攒了丰厚的政治、军事资本,使他有了觑觎罗马最高统治权的资本。
恺撒显赫的战功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在罗马人中的威望日益高涨,这使庞培感到嫉妒和不安。随着尤利娅的去世,恺撒和庞培的婚姻联盟解体。这时,克拉苏在远征东方帕提亚人的时候战死,使稳固的三角失去了一个支点。恺撒和庞培之间的对决已不可避免,“前三头同盟”变成了“后两头对抗”。庞培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命令恺撒辞职交权,还宣布他为公敌,命令他立即从高卢返回罗马。
恺撒知道这是庞培的阴谋,决定带领军队打回罗马,讨伐庞培,夺取罗马的最高权力。一路之上,恺撒内心矛盾重重,在军队渡过意大利边境的卢比孔河时,他甚至显出少有的犹豫不决。当时,恺撒牵着自己的战马,低头凝视着河水,对身边的朋友说:“如果不过河,我将遇到种种灾难;如果过河,全人类会有灾难。”随即,恺撒血性中的果决再次发挥了作用,他一边喊着“骰子已经掷了,就这样吧”,一边发疯似的翻身上马,冲过渡口。恺撒当时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人们不得而知,但他最终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不惜挑起长达4年的罗马内战。后来他转战巴尔干,屡屡败在庞培手下,直到公元前48年的法萨卢之战,形势才有了转机,恺撒“毕其功于一役”,取得大胜,庞培和元老院成员仓皇逃走。恺撒亲率大军一路追赶庞培,从希腊一直追到埃及,埃及国王为讨好恺撒,派人刺杀了庞培。埃及国王把庞培的首级和戒指献给他。看着庞培苍白而熟悉的面孔,恺撒流出既感伤又欣慰的泪水。他为昔日的同盟和女婿、今日的敌人举行了正式的葬礼并追杀了谋害庞培的凶手。在埃及,恺撒还得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恺撒将她扶上了埃及王位,并与她有了爱情的结晶。之后,恺撒又率军进入小亚细亚,只用了5天的时间,就平定了庞培部下本都王子的叛乱。他用最简洁的拉丁文字写了一份捷报送回元老院:“我到达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这次胜利充分显示了恺撒用兵神速的特点。恺撒在军事上的主要创举,便是集中强大预备队在关键时刻闪电般地攻击对手,恩格斯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
公元前45年9月,恺撒以盛大的凯旋仪式回归罗马。威风凛凛的恺撒高坐在战车上,由抬着缴获来的2800顶金冠的部下簇拥着通过凯旋门,接受人民的欢呼致敬。当时,罗马城万人空巷,恺撒的声望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达到顶点。
恺撒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授予他终身荣誉头衔——“大将军”和“祖国之父”,使他集军、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当时罗马商人、自由民和军人们都厌恶了只由上层奴隶主发言且议而不决的共和制,拥戴能代表他们利益的恺撒。
公元前44年,恺撒第五次当选为执政官,并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当他的权力和声望达到巅峰时,一种他即将登基称王的说法也在罗马四处流传。当时的罗马是一个城邦制共和国,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定下不成文的规矩:如果谁想当国王,罗马神、人共戮之。虽然恺撒拒绝了部下献上的王冠和称帝的要求,但随着他个人独裁以及市民自治、财政和文化改革的深入,守旧集团、对改革失望者和宿敌残余结合起来,以保卫“共和”之名密谋对他采取恐怖袭击。
保民官的权力在罗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一次恺撒由外地返回罗马,他的一些信徒像迎接国王那样欢迎他,保民官逮捕了发起这次欢迎活动的人。恺撒十分恼怒,以保民官“别有用心”为借口,要求把他们开除出元老院,并处以死刑。恺撒的这一举动是对共和制的公然挑战,因此更加剧了一些人对他的不满。元老院准备在3月15日召开一个会议,一些敌对者决定在会上动手刺杀恺撒,其中的骨干就有恺撒的亲信部将布鲁图和加西阿斯。
3月15日的前一天,恺撒到他的部将雷必达家里赴宴。当话题偶然转到怎样的死法最好的时候,恺撒不假思索地说道:“突如其来的!”这天晚上,恺撒的妻子做了一场噩梦,她梦见丈夫在自己的怀里被人刺死。
天亮以后,妻子因梦中出现的“凶兆”,要求恺撒不要离家,取消元老院会议。在妻子的坚持之下,恺撒决定派他的亲信马克·安东尼去通知取消会议。这时,参与密谋行刺的布鲁图来到恺撒家,极力劝说他不要给人以指责他高傲的借口,要他自己去元老院亲自宣布取消这次会议。在布鲁图的再三劝说下,恺撒最后答应由其陪同前往元老院。但他没带卫队,因为他认为那是胆小鬼干的事。
恺撒进入议事厅后,行刺者们按照预定的计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站在恺撒的座椅后面,另一部分迎着恺撒走来,为一个被流放的犯人求情。恺撒坐下后,一名行刺者扯下恺撒的外袍——这是动手的信号。行刺者们把恺撒团团围住,纷纷拔出匕首刺向恺撒。起初恺撒还奋力抵抗,当他看到自己一向深信不疑的义子布鲁图也拿着匕首向他走过来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你也在内吗,我的孩子?”之后,他便用衣服裹住了头,停止了反抗。早在恺撒打败庞培后,罗马就有“恺撒笑,庞培哭”的说法,而他倒下的地方,恰好安放着一尊庞培的雕像。这难道是一种宿命?
恺撒之所以会死在一批小人物的手中,是因为他常常过于自负,这突出地表现为对人轻信,喜欢听恭维之辞,对伤害过自己的人表现出过分的宽容。恺撒以为只要自己对别人宽容,别人就一定会做出善意的回报,但无原则的宽容使他放松了对政敌的警惕,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恺撒死后,按照法令他被列入众神的行列,被尊为“神圣的尤利乌斯”。元老院也决定封闭他被刺杀的那个大厅,并将3月15日定为“弑父日”,元老院永不得在这天集会。
恺撒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他仗义疏财,交友广泛,宽容政敌,不计前嫌,最终被自己的部下和最亲近的朋友所谋害;他身经百战,在残酷的战争中毫发未损,却在和平时代以“神圣不可侵犯”之躯被刺于乱刀之下,死于非命;他生前拒绝帝王的称号,死时却是被当做暴君诛杀。恺撒使罗马成为古代最负盛名的帝国,今天的西方文明,也是在恺撒的罗马帝国的古老基石上逐渐建立起来的。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