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1905—1980)
1964年10月中旬的一天,萨特获知自己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当即发表了一份声明,说他拒绝来自官方的荣誉。法新社全文播发了这则声明,法国《世界报》等各大报纸竟相转载,全世界为之哗然。在诺贝尔奖获奖者中,能做出如此举动的实属罕见,而萨特本人则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他要保持自己完整的独立意识。他在那份声明中写道:“一位坚持社会或文学立场的作家只应该以自己的方式采取行动,也就是说进行写作……作家应该拒绝变成一种机构。”萨特不仅以这样惊人的行为影响世界,还以自己惊人的思想影响世界。萨特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文学家,而且还积极地介入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他一生的著述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译成中文的主要著作有《存在与虚无》、《萨特戏剧集》和《词语》等。
萨特的父亲让·巴蒂斯特·萨特曾就读于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作为一名海军军官被派到亚洲。1904年5月,回到法国的34岁的让·巴蒂斯特·萨特,娶了年方20岁的安娜·玛丽·施韦泽,他们定居在巴黎。第二年的6月21日,他们的儿子让·保罗·萨特降生了。几个月后,萨特父子俩都得了一种肠腔疾病。萨特的祖父是位医生,他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两个人治疗,结果,孙子得救了,儿子却于1905年9月17日去世。
父亲死后,母亲带着萨特回到娘家。萨特的外祖父夏尔·施韦泽是个乐观的人,见女儿和小外孙回到家中,本来已提请退休的他,现在又重操旧业,去学校教书。夏尔·施韦泽是位文学博士,著有多种语言学著作。在萨特5岁时,夏尔·施韦泽在巴黎创立了一所现代语言学院,主要教外国留学生法语。夏尔·施韦泽曾获得法国荣誉勋位勋章和一级教育勋章。
外祖父非常喜爱自己的外孙,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外祖父对自己的儿子非常严厉,可对外孙则完全相反,他常常用温柔的手掌抚摸着小萨特的头,叫他“小乖乖”。小萨特想像力丰富,且异常聪慧,长得也很好看,脸蛋圆圆的,头发金黄。
3岁时,又一件不幸的事发生在萨特的身上——他的右眼因角膜翳引起斜视,不久之后就失明了。
外祖父的书房里到处都堆放着书,萨特对那些书深怀敬意。他还不认字,可对它们却蛮有兴趣,他经常抚摸它们,感受着书的气味。一次,外祖父指着一些书对他说:“孩子,这些书都是你外祖父写的。”小萨特感到很骄傲,外祖父竟能创造出那么多可敬的东西。
每年,外祖父写的《德文读本》都要出新版本,小萨特几乎把外祖父视为一位圣者。他也开始模仿起外祖父来,想要读书。于是外祖父给他弄来一套法国诗人莫里斯·布肖写的《故事集》,里面的故事都取材于民间传说,是专为儿童写的。小萨特得到这些书非常高兴。他先拿出两小本,用鼻子嗅一嗅,再用手摸一摸,然后像大人一样翻开,可他无法知道书中写的是什么。他像摆弄玩具似的摇摇它们,又拍打了几下,还吻了吻它们,可是无济于事,书还是那么平静地待在他手里。小萨特都快要急哭了,他把它们放到母亲的膝盖上。母亲停下手中的活,看着他说:“想让我给你讲吗?亲爱的,讲仙女的故事好吗?”“里面有仙女吗?”小萨特问。关于仙女的故事,小萨特已经非常熟悉,母亲在给他洗澡的时候常给他讲,他从不觉得没意思。这些故事每讲一回都有些小的变化,就好像仙女们真的存在似的,每次只不过讲一下她们的新情况。
母亲让小萨特熟悉了莫里斯·布肖写的所有故事。不久,小萨特决定自己来读书。他找来一本名叫《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的书,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他眼睛注视着那一行行黑色的文字,一行不漏地看着,嘴里大声讲着,因为这个故事是他熟悉的。家里人看到这个情景很惊讶,觉得应该教他字母了。此后,小萨特手中又捧起埃克托尔·马洛的《苦儿流浪记》,他对这本书的内容同样很熟悉。于是,当他连蒙带猜一页一页地把这本书读完时,已差不多学会了阅读。这时他正好4岁。小萨特对此激动不已,以前属于外祖父的那些能够“复活”的文字,他也能读出声音、看出里面的奥妙了。
书房从此成为他的乐园。他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可以看到广大的世界。书架上层的书够不到,他就爬上桌子或是踩着椅子去拿。不过,有些书他一拿到手,大人马上就给拿走了,因为这些书对他来说实在是太艰深了。像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拉伯雷等人的书,他读起来很困难,像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每个句子中都似乎藏着石头。
外祖父的藏书主要是法国和德国经典作家的著作,还有一些艺术大师的画集,如鲁本斯、丢勒、伦勃朗等人的。小萨特特别喜欢《拉鲁斯大百科辞典》,他把这本书看了无数遍。他从概念入手来理解真实的世界。和读书比起来,那些生活中的琐事太平庸了,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外祖父的书房就是一座神殿。
外祖父一家住在7层楼上,小萨特常跑到阳台上,探出头去看路上的行人。母亲每天领着他去卢森堡公园,那里有草坪、鲜花、雕塑和鸽子。母亲还时常领着他去看马戏和电影。
外祖父有极大的兴趣教育和影响萨特。在萨特7岁左右的时候,外祖父培养了他写诗的兴趣。外祖父送给小萨特一本音韵字典,他开始做起诗来。有一个叫薇薇的金发小女孩,小萨特为她写过几首短小的诗,在诗中称她为“小天使”,可她根本没把这些诗放在眼里,对其无动于衷。小女孩从来没有离开过躺椅,几年之后就死了,要不小萨特会为她多写几首诗的。
有人知道夏尔·施韦泽的小外孙喜爱读书,就送给他一本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寓言故事集。小萨特觉得故事写得太随便,就决定用诗体改写它。结果这件事超出了他的能力,他最后一次写诗的经历便以失败而告终。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小萨特开始了编故事的工作。
他让家里人给他买了一本笔记本和一瓶紫墨水,然后郑重其事地在本子的封面写上:小说笔记本。他写的第一篇小说名叫《为了一只蝴蝶》,讲的是一位科学家和他的女儿以及一位强壮的年轻探险家的故事,他们沿着巴西的亚马孙河逆流而上,目的是寻找一只珍贵的蝴蝶。整篇小说的内容、人物、细节描写都是从一本绘画故事里借用的。小萨特丝毫没感到他是在抄袭,而觉得是在创造。小萨特不久后又写了第二篇小说,名字叫《卖香蕉的小贩》。这时小萨特已经8岁了。早在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读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读和写几乎占据了萨特童年的全部生活。不知疲倦地写作,成为小萨特的一个生活标志。他不断地写,然后放在一边,别人不知道,他自己也懒得重读。
1915年10月,已经10岁零3个月的萨特被外祖父送到亨利四世中学,成为一名走读生。可谁知,这位整天写作的小说家,第一次作文竟得了个倒数第一名。上学后,沉重的作业负担使萨特失去了放学后的所有自由,他再也没有时间写作,加上他还要结识相同年龄的伙伴,泡在同学的友情里,这一切使他几乎丧失了写作能力。
在萨特11岁时,母亲改嫁,萨特随母亲来到继父的工作地拉罗舍尔。继父是位造船工程师,他希望萨特向自然科学方向发展。萨特为了和他顶牛,偏偏向哲学方向努力。本来是一件普通的事,对他的未来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在拉罗舍尔生活得不错,他在那里度过了近4年的中学生活,同时也开阔了眼界。
由于担心萨特在拉罗舍尔受到不良的影响,父母把他送回巴黎,这是1920年。15岁的萨特又继续就读于亨利四世中学,他与好友尼赞重新相会,整天形影相随。萨特从小就喜欢读书写作,而尼赞也很爱写作,他明确表示自己将来要当作家。文学使他们更加亲密起来。萨特喜爱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长篇小说爱不释手,对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也表现出同样的兴趣。
尼赞的文学爱好偏重当代。他极力影响萨特去接触法国现代文学家季罗杜、纪德和瓦莱里等人的作品。尼赞还和萨特一起阅读法国现代文学大师普鲁斯特的作品。尼赞后来也成为有名的作家。
1922年秋天,萨特为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尼赞一起进入路易大帝学校。这是一所著名的学校,莫里哀和伏尔泰都曾在这里就读过。萨特和尼赞在这里读文科预备班一年级。这时,萨特开始读法国著名哲学家柏格森的《时间和自由意志》。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他对哲学真正地产生了兴趣。他想: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之后,他又阅读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
两年之后,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他的密友尼赞也同时考入这所学校。入校后,萨特的方向是攻读哲学。萨特和尼赞常在街上长久地漫步,有时夜都深了,他们两人还在走着谈着,设计着未来。尼赞沉默寡言,而萨特性格外向,也许正是两种不同的秉性,才使他们互相吸引。尼赞出身于工人家庭,父亲曾通过考试一步步升为铁路工程师,但不幸的是因为工作上的差错而毁了事业,以后一直没能得到提升,因此心情郁闷,时常谈到自杀。尼赞的心灵中深深地印下了父亲内心的这段阴影,萨特曾为他不了解密友的内心世界而痛苦。他们在学校同住一个寝室,尼赞后来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进入大学后,萨特一如既往地大量读书,学习十分勤奋。他对笛卡儿、斯宾诺莎和卢梭等哲学家非常热衷。他也读马克思的著作,但理解和研究得不深。他最喜欢的作家是司汤达。一次,萨特在和一个同学谈话时,充分地估计了自己的天才,他说:“(自己)应该达到黑格尔的水平,当然,攀登不会很艰难,也不会太漫长。如果要超过他,也许还得像牛马一样工作。”萨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1928年,萨特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参加了哲学教师的资格考试。由于他别出心裁,试图更具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结果以第50名的成绩落榜。萨特非常恼火,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应付考试,不需要什么创见,只要把答案平平庸庸、老老实实地写上就能通过。
于是,萨特只得在第二年再一次参加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正是在这次考试中,萨特遇到了他未来的终身伴侣——西蒙娜·德·波伏瓦。波伏瓦比萨特小3岁。这次考试的题目是《自由与偶然》,这对于以存在主义哲学家著称的萨特和波伏瓦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题目了。结果,他们双双考中,萨特第一,波伏瓦第二。
不久,萨特和波伏瓦各自到中学担任哲学教师。萨特个子不高,又有一只眼睛斜视,穿着也一般,所以刚到南叶中学时,学生们都嘲笑他,男同学更是把他视作傻瓜。他们无法想像,他们嘲笑的是一位未来的法国大哲学家。萨特在南叶中学教了一年书后,写成了他著名的小说《恶心》。此时,他还没有成长为真正的哲学家,但他已经朝着那个目标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