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德育专题 >  高三上(10-11月) > 内容页

[11月]【潜能】无限相信自己的潜能

4-3-1.无限相信自己的潜能丨激发潜能
重庆市南川中学 周子淇
[班会背景]
同学们进入高三已经两个月了,有些同学觉得复习了几个月收获并不大,提高也很有限,所以开始迷茫,有的甚至失去信心,想要放弃。因此非常有必要召开一 次关于激发潜能的班会课,让同学们意识到自身的潜能还很大。
[适用年级]
高三上学期,11月。
[班会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
  1. 激发学生的斗志,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永不放弃。
[班会准备]
  1. 提前一周重读黄根基的《70个激发潜能的故事》、安东尼•罗宾斯的《激发无限潜能》。
  2. 收集《激发潜能的方法》《如何激发我们的潜能——训练潜能的方法》《激发潜能,挑战自我》等30余篇相关文章,《学生学习潜能开发主题班会》等6个课件,阅读并完善构思。
  3. 下载激发潜能短片的视频《永不放弃》、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
[班会流程]
班会导入
师:首先听一首歌曲一一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歌词略)
生1:听了这首歌我感觉整个人顿时充满了力量。
师:说明这首歌激发了你身体里的潜能,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如何激发潜能。
第一环节,借故事认识潜能
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才能和能力都超岀想象。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能力没有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它们被埋没了、隐藏了,这种未被体现的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潜能。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潜能,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有关潜能的故事。
生1:老师,你快给我们讲讲吧!我们很想听。
师:第一个故事是《沙漠中的一壶水》,关于沙漠探险的。……(内容网络可查)
生2:如果没有那个队长,其他人可能就放弃了。
师:对,如果不是对水的渴望,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如果他们都失望了,也许很快就死在了沙漠里。
生3:老师,知道了!
师:很好!那么我们接着讲另外一个故事。有一只小鹰,它从小跟着鸡群一起长大,当主人真正要放飞这只鹰的时候,鹰就是飞不起来,因为它认定自己是一只不会飞的小鸡。最后主人失望了,像扔鸡崽一样撒手将小鹰扔下悬崖。小鹰垂直地从悬崖上掉下去,就在它急速坠落的过程中,小鹰扑棱扑棱翅膀,在坠地之前竟飞了起来。在从悬崖下落的过程中,鹰的天性被激活了,功能恢复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生4:看来我们很可能也有某种潜能没有被开发出来。
师:哲人说:“蕴藏于人身上的潜力是巨大的,他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道,若不动手尝试,他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就一直蒙昧不察。”
生5:知道了。
师:同学们,我们看一个反面的故事。这是第一位游过卡塔利娜海峡的妇女一弗洛伦斯•查德威克的故事。(内容略,网络可查)
生6:好可惜啊!
师:对,很可惜!这一次,她输给了最大的敌人一自己!
第二环节,借游戏和视频看潜能的大小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们还能放入多少个回形针?是20个,40个,还是100个?
生1:老师,我们没有做过,不知道。
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做个小游戏,看看一个装满水的杯子还能放入多少个回形针。同学们可以先猜测一下。
生2:我觉得最多可以放20个。
师:好,那么我们就首先放入20个回形针,同学们看好了。
生3:哇!水居然没有溢出来。
师:既然没有溢出来,同学们继续猜测一下,还可以放多少个进去?
生4: 30个。
师:那么我们继续放入30个回形针。
生5:哇!水居然还没有溢出来,太神奇了。
师:嘿嘿,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同学们继续猜一下,我们还可以放进去多少个回形针?
生6:我猜还可以放入50个。
师:那我们继续放入50个回形针。
生7:太神奇了,100个回形针放进去了,水居然一点也没有冒出来,看似已经没有空间了,居然还能容下这么多回形针,原来一满杯水还有这么大的潜力啊!
师:就像人的大脑一样,一个人一生所开发的大脑潜力只用了大脑容量的3%,还有97%未利用。如果我们继续向刚才那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回形针,还可以再装200多个回形针。
生8:好恐怖的数量啊!
师:所以说一个人的潜能其实是很大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根据真实的故事拍摄的短片《永不放弃》o
生9:老师,我再次被震撼了!
师:很好,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你在短片中看到了什么?
生10:我看到一个橄榄球运动员之前在游戏中走10码都很费劲,但是他蒙上双眼在教练的不断鼓励下背着一个72千克的人走了 110码,他走完了全场,这让我看到了不放弃是多么的强大!
师:对!正如短片中所说,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是因为失去梦想,是因为没有目标,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但当你蒙上双眼,打开你的心,发挥你的潜能时,你一定可以让那些不可能变成可能。同样学习也是一样,只要打开你的心,发挥你的潜能,那么在学习上你也一定可以创造奇迹。
生11:老师,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师:早期的学者认为,一个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一半;后来的研究发现,一个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10%,近代比较权威的看法是,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2%〜5%。也就是说,最成功的人也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5%,最失败 的人,只要正常,也只运用了自身潜能的2%。苏联学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正常人如果发挥了自身潜能的一半,那么他将掌握40多种外语,学完50门大学的课程,可以将1米多厚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
生12:原来一个人的潜能这么大!(掌声)
第三环节,如何激发学习潜能
师:要想知道如何激发潜能,就必须知道什么会束缚我们的潜能。
生1:老师,什么会束缚我们的潜能?
师:信念障碍。
生2:老师,什么是信念障碍?
师:要知道什么是信念障碍,我们先看一个故事。数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要4分钟内跑完1英里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在1954年,罗杰•班尼斯特就打破了这个信念障碍。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打破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纪录,可是在随后的一年里竟然有37个人进榜,而再后面的一年里有高达300人之多。其实这就是信念障碍, 认为不可能所以不去突破。
生3:信念障碍好可怕,限制了人的潜能发挥。
师:对!其实我们也有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存在信念障碍,他们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已经“尽力” 了,觉得再坚持下去也不可能改变什么,所以放弃了努力。
生4:我好像就是这样的。
师: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所以我们要打破信念障碍,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生5:我们会加油的,打破信念障碍。
师:很好!另外,根据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有效激发潜能。
生6:老师,什么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师:我通过一个故事来回答你的问题。有一个博士,在他读本科的时候,学的外语是俄语,可当他决定考研的时候,却发现他所报考的专业要求是英语,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决心接受这个挑战。那个时候,他经常激励自己:
“我的英语是零基础,相当于一个婴儿,但我掌握的是成人的学习方法,只要我学到一点,我就能多考一分。”他抱着这种轻松的心态,从头学起了英语。两年后, 他如愿考取了研究生。其实,他成功的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是内心对 一个好的结果的希望,这就是“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生7:老师,知道了。那我们该怎么运用积极心理暗示呢?
师:首先你可以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最后一次,在遭遇不顺和失败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情发生了。” “既然 '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那么以后就该’否极泰来’了! ”这样做会给自己信心,增强心中的安全感。
生8:老师,还有其他方面吗?
师:其次不要总强调负面信息,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昨天我有 20个单词没有背下来”“这类题我总是找不到解题思路”等。越是这样担心,事情越容易发生,所以,聪明人不应该常常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该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如“多背几遍我就能记住了”“这次知道错在哪里,下次做这类数 学题的时候就有经验了”等。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强调负面结果,效果会好很多。
生9:老师,还有吗?
师:最后别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的能力实在不行”“我缺乏解题的技巧” “我不适合”这样的话。要知道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有时恰恰正是自己。因此,不要给自己贴上“这不行、那不行”的失败“标签”,而应该多给自己一些激励与信心,不断告诉自己“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等。
生10:老师,关于积极心理暗示我们弄清楚了,谢谢老师!老师,关于激发潜能您还有哪些建议?
师:在潜能开发上,一定要根据自身天赋、资质来开发自己的优势潜能,扬长避短。既不求全责备,也不妄自菲薄,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战胜种种难题,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你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另外,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梦想,但要把梦想变为现实,不仅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更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因为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学生热烈鼓掌)
班会小结
师(总结升华):下面我用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班会。
我是一个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人,我是伟大贡献的来源,我是明日的答案,我是每个黑暗的烛光,我是成长的催化剂,我是人们最诚挚的朋友,我是生活的艺术家。
[班会延伸]
  1. 针对自己的特点弄清楚自己有哪些潜能。
  2. 尽最大可能激发自己学习潜能的小宇宙。
[班会总结]
本节班会的主题是激发潜能。设计思路,先让学生认识潜能,然后让学生了解一个人潜能的大小,最后给学生介绍激发自身学习潜能的方法。结尾以一段话鼓励学生。本节班会的重点在于正确认识潜能,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激发自己潜能的方法,我采用的是视频、游戏、体验和探讨交流的方法,效果很好。后续跟进的行动很重要,如果没有落实,这节班会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