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中国人的韧性丨品格修养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刘 强
[班会背景]
10月,高三学生渐渐缺少了刚入高三的激情,学习进入了紧张枯燥的时期,考试慢慢多起来,压力也在增加,学生思想浮动,动力不足,有的同学承受不了,想要放弃。
[适用年级]
高三上学期,10月。
[班会目的]
1 .了解中国人的韧性品格。
2.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韧性的品格。
3.指导学生如何开发自己的韧性品格。
[班会准备]
L网上搜索相关文章,阅读相关书籍等。
2.制作课件,设置问题。
[班会流程]
班会导入:
师展照片:春节返乡摩骑大军。
分享新闻报道:《从回家过年感受中国人的韧性》。
师:摩骑几千公里回家的过程,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前路 多么艰辛、危险、寒冷,他们依然努力去适应、忍受、克服,每时每刻带着一股韧 劲在活着。
第一环节:韧性的含义
(一)韧性的理解
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理清韧性的含义。说到韧性,大家能够想到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生1:坚韧不拔。
生2:不怕重压,有弹性。
生3:坚韧,不屈服,不容易断裂。
师:(从物理学和心理学上解释韧性,网络可查)通过这些解释,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生4:越坚韧的东西,越不会被折断,也是我们说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吧。
师:是的,可以这么说。
生5:没有韧性,就受不了打击,很容易被打趴下。
师:是的,没有韧性,刚极易折。
生6:我遇到挫折会很长时间走不出来,是不是可以说韧性不够?
生7:韧性,也代表着自信,无论什么样的打击都打不垮,要相信自己。
师:讲得很好。
生8:韧性代表着恢复能力,就是失败后,能够很快地调整过来。
师:对,韧性就是能够很好地承受压力,失败的情况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
(一)竹与韧性
师:有几种植物很好地诠释了 “坚韧”的品质。
生1: “岁寒四友”——梅、竹、菊、兰。
师:非常准确。梅、竹、菊、兰有共同的特点:生命力顽强,对待困难从不退缩。这“四友”中哪一种更能反映“坚韧”呢?
生2:应该是竹吧,因为竹子不容易被折断,有弹性。
师:是的,竹子的这种韧性很受文人的喜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去年大雪,压断了很多树,有没有人注意到咱们学校的竹林呢?
生3:我印象深刻,当时竹子被压得东倒西歪,但没有出现折断的。
生4:要想把竹子弄断,那是很难的,你把它压裂开了,它也不会断。
师:嗯,这就是韧性。
(师总结)中国人并不强壮,然而中国人的韧性却如竹一般不同凡响。一棵竹子有着巨大的弹性,在重压面前,竹子会弯得很低,撤去压力之后,又会颤颤地弹回来。压得越重,这种反弹的劲力就越强。
第二环节,好死不如赖活着
师:中国人也和竹子一样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管多恶劣的环境,都能够坚韧地生存下来。下面一些数据可以说明。(内容网络搜索《中国苦难史》)
活着就有希望,这样的信念让中国人具有强大的韧性。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里面批评了 “好死不如赖活”,意思是人要有尊严地活着。大家如何理解?你 是赞同还是反对?
生1:我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哪怕痛苦,也要坚持活着,努力活出精彩。
生2:要有希望地赖活着。
生3:有些时候,活着并不是单纯地为自己,也从来没有人是单纯地一个人活着。
生4:赖活着并非没有希望,而是希望渺茫;死去才是真的没有希望了。
师:是啊,就像根据获奖小说改编的电影《芙蓉镇》中,姜文演的秦书田跟刘晓庆演的胡玉音绑一块儿,他说: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生5:活着如果像动物一样,我还真不愿意活着。
师:活着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不必讨论太深刻,今天我们只讲好死不如赖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体现了中国人坚韧的生命力,这是一句不朽的话。五千年来,这句民间俗语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这样的话,不应该被批判。
第三环节,韧性的中国人
(~)与韧性相关的典故
师: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俗语就能让我们解读出中国人的韧性,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典故,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生1: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师:背诵得很好,我上高中时也是经常背诵这些内容。
生2: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生3:韩信的胯下之辱。
生4:曾国藩的屡败屡战。
生5:毛泽东的五次反“围剿”。
生6:邓小平的三次复岀……
生7:苏武牧羊,19年牧羊忠心不变。
师:(总结)这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忍辱负重、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格力量,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中国人如此韧性的缘由
师:“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一向是被同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着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所以,鲁迅先生在痛惜国人的劣根性之后,仍然指出:“我们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鲁迅《且介亭杂文》)由此我们思考一下,中国人能够有如此韧性的品质,是什么缘由呢?
生1:越困难,越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2:越挫越勇。
生3:逆境可以锻炼人,可以塑造人,长期的磨难成就了韧性的品质。
师:除了磨难造就了我们韧性的性格,支撑中国人走过风雨的还有文化的力量,特殊的文化一儒道结合一就了中国人特别的韧性。
(师介绍儒道结合)
儒家的思想是强调入世的,儒家思想落实到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是积极进取,求得功名。道家是出世的,道家思想落实到人身上,表现出的是与世无争、知足常乐、得过且过。
当一个人年轻时,事业处于顺境时,他会用儒家的思想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要有所作为。经常用到的一句话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当他处于老年时,事业处于逆境时,他会用道家思想来安慰自己说,差不多就行了,知足常乐。中国人就在这两种思想的交替过程中走过一生。
正是这种良好的平衡感,让中国人坚韧地活着,成就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辉煌。世界四个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未中断过,就是坚韧的原因吧!
师:(总结)中华民族之所以具备这样举世无匹的坚韧性格,就是因为中国人经历了最深沉的苦难、灾难和屈辱。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的优秀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韧性品质,儒道结合,顺利时用儒家思想来激励自己,失意时用道家思想来安慰自己,两种思想的交替过程成全了中国人的坚韧品格。
第四环节,继承韧性,幵发韧性
(一)韧性存在于我们的血脉中
师:中国人的这种韧性品质,让我们不畏惧任何痛苦与困难,压力越大,我们越能体现这种韧性品质。说到痛苦,学习中我们有很多感触吧!
生1:吃不好,睡不好。
生2:又考砸了。
生3:又没有上二本线。
生4:吃饭的时间不够用。
生5: 一个月回家一次,非常想家。
生6: —直睡不醒
师:我们是苦学生。清晨,闻鸡起舞,迎着晨风操练,伴着晨曦诵读的是学生;晩上,更深静夜,挑灯苦战的也是学生。那么,我们是怎么战胜这些痛苦的呢?
生7:面对失败,我屡败屡战。
生8:再痛苦,也得过。
师:有没有想过放弃呢?
生9:偶尔有过,但我不能放弃。
师:那些睡不醒的同学是怎么做的呢?
生10:虽然睡不醒,但也得坚持着不能睡觉。痛并快乐着!
师:是啊,我们顽强地醒着。还有那些想家的孩子,你们是如何克服的呢?
生11:有时打打电话,想想老师您说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师:说得很好,大家刚才说了许多困难,但困难并没有写在大家脸上,大家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是坚强坚定的眼神。这就是韧性,这种韧性的品质是我们无意识的展现,它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大家都有!
(二)开发韧性
师:韧性这种品质,让我们健行不怠、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百辱不屈,是中国人最重要、最恒久的毅力,是中华民族最主要、最铿锵的旋律。我们拥有这种能力,更应该是这种能力的传承者,让韧性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如何开发?我们来说一说。
生1:遇到问题,坚强一些,也就是想好的一面,要积极地面对问题。
生2: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原谅自己的不完美。
生3:乐观心态。
生4:坚持自己的目标,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生5:培养自己耐挫折的能力,积极地看待正在发生的问题。
生8:就如老师您经常说的,永远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生9:越挫越勇
班会小结:
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坚韧不拔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较低,相比脆弱的人,更容易因逆境而提升自我。
开发韧性,给大家提几个建议:一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要阳光地面对各种问题。二是万事都要往好的一面看。三是要认识到有些东西根本无法改变,有韧性的人能接受这一点,不会浪费精力来做不可能的事。四是心中要有一个长远和更广阔的蓝图,当从鸟瞰的角度看时,问题往往变得不那么重要。五是要不断学习,有韧性的人有决心从挫折和困难中吸取有用的经验教训,我们似乎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学到了最有用的东西。
[班会延伸]
1 .班会后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体现自己韧性的报告。
2.每个学生都规划一下自己要如何开发韧性。
[班会总结]
从韧性的概念说开去,看似平淡,其实是重点,因为只有先让学生对韧性的概念清晰了,才能更深一层引导学生。
由中国人韧性地活着说开去,引经据典来说明中国人的韧性,寻找中国人韧性的缘由。让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明白我们优秀的文化促使我们成为一个有韧性的中国人,正是我们中国人经历了无法想象的苦难,才使我们“梅花香自苦寒来”,才造就了我们韧性的品格。
班会课通过讲解与讨论的方式,逐步推进、由浅入深,最后落到中学生的层面上,升华为我们如何开发自己的韧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