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德育专题 >  高三上(10-11月) > 内容页

[10月]【品质】用高考来锻炼自己的韧性

3-4-1.用高考来锻炼自己的韧性丨品格养成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刘 强
[班会背景]
高三学生进入10月,渐渐陷入书山题海,周测、月考、联考等各类考试你方唱罢我登场,有考试就有排名,就有成功与失败,就有欢喜与伤心。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果没有韧性,不敢面对失败,也会被压力压弯腰的。
[适用年级]
高三上学期,10月。
[班会目的]
1 .确定主题,做一个有韧性的高三学子。
2.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班会准备]
1 .阅读书籍,查阅资料,下载视频,收集故事。
2.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在网上查阅“榜”“韧性”等词条。
[班会流程]
班会引入
师:高三这一年,我说最大的痛苦应该是高考落榜,有没有意见?
生1:没意见!
生2:准备十几年就为了考大学。
生3:虽然我现在成绩不理想,但也害怕落榜的那一日。
师:落榜后敢于选择复读的有多少人?
(举手者寥寥无几)
师:如果选择复读而第二次高考又失利了怎么办?
生4:直接疯掉。
生5:天塌了。
师:如果第二次高考失利,有多少人敢再复读,准备第三次高考?
(没人吭声)
师:不去复读了,那怎么办?甘心吗?其实落榜再复读,再落榜再复读,这是古人的常态。
生:啊?!(学生议论纷纷)
第一环节,漫话“榜”之由来
(一)科举——古代高考
师:高考是为了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算是选拔人才。那么,古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生1:科举考试。
师:是的,科举考试。很多文学作品中抨击科举制度,其实科举制度有利有弊,下面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科举的利弊”,内容网络可查)
(二)放榜
师:考试之后就是等待成绩,等待放榜。就像我们现在考试结束后等待成绩的心情一样,找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很复杂吧,希望结果好一些,但又没有底气。
生2:成绩出来时我都不敢自己看,让同学帮我看一下。
生3:很忐忑吧,紧张。
师:确实如此。当年,蒲松龄科举失败后,曾在《聊斋志异》一书中,将秀才入闱参加乡试的情形归纳为“七似”,将考生盼望张榜、落第后的心态描述得淋漓尽致。写考生焦虑症,堪称现代版《忐忑》。(内容略,网络可查)
“盼望捷报,但有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报马到来,连做梦也出现幻觉。”蒲松龄写道。等待成绩的日子,时而觉得自己高中,时而觉得考不中,“此际坐立不安,好似被拘禁的猿猴”。等到报马传送喜报给了别人,而没有自己的名字,考生便“神色 骤变,好似吮了毒物的苍蝇”。
师:放榜后就会有许多故事了,很多成语都与放榜有关。
生4:金榜题名,榜上有名。
生5:独占鳌头,文章魁首,连中三元。
生6:蟾宫折桂,及第成名。
生7:名落孙山。
师:说得很好,下面给大家介绍古代科举考试的三榜(内容网络可查)。
师:金榜题名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师: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
生9:像范进那样,心花怒放,高兴死了。
师: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事情。明清时期,一个60岁的老童生屡应童试不中,偶尔名列前茅,喜出望外,因兴奋过度倒地,为功名误了性命;清光绪十四年 (1888年),外祖母听说外孙子李曾麟乡试中举的消息,手舞足蹈狂笑不已,溢然长逝。
(三)落榜
师:“墨屋窗外风瑟瑟,寒塘四周蛙乱啼。月光已是淡无色,星辰更是悄无影。 寒窗苦读十数载,风来雨去他人知。落榜已是成定数,冷风苦雨肚里咽。”这是形容落榜后心情悲痛的诗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部分是落榜生。
据载康熙年间广东黄章百岁进考场;道光年间广东陆云104岁进考场,三场不中钦赐官职;湖南于会来104岁不中,钦赐举人。最牛的是乾隆年间的广东谢启祚,98岁进考场,考官准备上奏请恩赐,他拒绝,后活到120岁。上百岁了还在考试,可以想象那得落榜多少次啊。
生1:古人确实辛苦,那样的痛苦一次就够了。
生2:能考到上百岁,需要多大的韧性。
师:是的,当时的情况求取功名确实是主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很多文化名人其实也都是落榜生。
(介绍李白、苏轼、李时珍、金圣叹、蒲松龄等屡试不中的经历。内容网络可查)
(学生唏嘘不已)
第二环节,高考落榜生
(一) “马云们”的落榜与选择
师:每年考生那么多,落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古人“高考”后的选择就是“复读”,不停地参加科举考试,直到考试成功。其实现在复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分享几位名人的高考落榜、复读过程。
马云:和数学“死磕”,三次高考。(内容网络可查)
俞敏洪:英语33分的落榜生,三次高考。(内容网络可查)
李安:二度落榜的“失意少年”。(内容网络可查)
巩俐:三次落榜。(内容网络可查)
师:如果上面讲到的人参加一次高考失败就放弃了,还会有现在的成就吗?
生1:如果放弃了也许会有另外一种活法,但是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了。
生2:坚持也许没有希望,但放弃了一定没有希望。
师:是啊,放弃了,就等于脆弱,就如材料面对压力失去弹性断裂一般。
生3:想想自己每一次失败都会沉浸其中很长时间,真的是太懦弱了。
生4:参加三次高考,想象一下就感觉到可怕,连续两年落榜换来了上榜。
师: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面对失利,他们勇敢选择面对,挑战自我,实现梦想。
(二) “落榜”不“落志”
师:高考落榜确实可怕,但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是“榜”,我们每次成绩都要张贴在外面,那就是榜;我们平时的优秀评比,也是另一种榜;网络上各种排行榜,也是榜。可以说人生处处都存在着“榜”,上榜与落榜无处不在。你对落榜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1:平时的上线不上线(本科线),也算是榜。
生2:我的目标是一本,如果最后只考个二本,也算是落榜了。
生3:考试退步也是落榜。
生4:竞选失败、没有评上优秀也是落榜。
师:“马云们”面对高考落榜后选择继续复读,屡败屡战。面对平时的失意,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生5:正确对待每一次失败,越挫越勇,成功与失败乃正常之事。
生6:勇敢面对才有勇气战胜一切,落榜是上榜之母。
生7:把落榜当作上榜的垫脚石。
生8:每次失败都会让我很长时间走不出来,我不应该过于看重一次的“落榜”。
师:最后要树立立志成才的信心。“落榜生”也能成为人才,这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落榜并不会把人压倒,只会让人更加坚强,更有韧性。
第三环节,“落榜生”的韧性
师:不追求上榜也就不会有落榜之说,所以落榜是中国古今知识分子都会经历的,“落榜” 了再来一次,这是中国“落榜生”特有的品质,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品质。但有人说这是任性,大家怎么看?
生1:能考到100多岁,确实是够任性的。
生2:古人参加科举考试能考到上百岁,这真让人感叹。那得有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啊!
生3:应该是韧性,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试了很多次吗?如果他试了几次就不再试了,电灯什么时候能发明出来还是未知。
生4:那是爱迪生明白一定会有可以用的材料,才那样做的。
生5:不试下去,怎么知道自己一定考不上呢?
师:大家争论了以后也许应该明白了,韧性是指当承受压力时对折断的抵抗,体现了一种能力。有韧性的人是有弹性的,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生6:是的,刚才老师提到的历史名人,他们是彻底的“落榜生”,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比如李时珍选择了行医,蒲松龄选择了教学与著书。
师:说得非常好,韧性是需要有弹性的,尝试了几次以后,感觉这不是最好的办法那就毅然寻找新的奋斗方向,这也是韧性的体现。
生7:有弹性但也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有问题就逃避。如果马云不坚持三次高考,相信他也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师:中国文化人就是这么做的。这是一种在任何条件之下都默然受之的生活态度,一种在任何环境之中都挺然为之的生命理念,一种在任何困难面前都秋风吹不尽的生存能力,一种在任何灾难之后都春风吹又生的生理基因。
第四环节,培养韧性品质
师:我们这些学子,为什么如此韧性地坚持着?因为我们平时都在经历着这样或那样的磨难与“落榜”,说一说我们自己的痛苦与“落榜”吧。
生1:吃不好,睡不好。
生2:想家,好久没有回家了。
生3:经常考试“落榜”,一本线成了一道坎。
生4:成绩退步了,由“上榜”变成了 “落榜”。
师:大家确实挺苦的,不过我看大家每天都乐呵呵的。这就是大家的韧性,痛并快乐着。不过有时候,我们面对失败,还是感觉手足无措。看来我们还得培养韧性的品质,让我们拥有强大的心脏。怎么培养强大的韧性品质?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生5:不断地受到打击,不断地磨炼。
师:就是在一次次打击中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
生6:成绩不好的同学,承受力是相当强的,因为打击是经常的。
师:挫折使人强大。
生7:成绩一直很好的同学比较容易被成绩所困。
生8:成绩一直很好的同学才不怕一两次成绩考差,因为他们有信心,永远不怀疑自己。
师:嗯,建立自信心也可以获得韧性品质。
生9: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亲人的期盼,我就会咬牙坚持。
师:亲情唤醒韧性,这是有责任心的表现。
班会小结
师: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些小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必须经过挫折的锤炼,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内心欢迎失败。
第二,要有自信。永远不怀疑自己,这就是强大的心脏。
第三,要有目标。制订一个需要付出、需要吃苦才能实现的合理的目标。
第四,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坚持的过程也是养成韧性的过程。
第五,养成良好习惯,并坚持下去。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反复地隐忍和重复,如此方可积累到坚韧的力量。
第六,去阅读吧。强大的心灵从哪里来?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冰块烤在火上一样,渐渐融化。
[班会延伸]
1.有机会分别采访一位身边的高考落榜生和考上好大学的朋友,问一下他们的感受。
2.命题周记:马云的三次高考给我的启发。
[班会总结]
通过科举制度、金榜题名、名落孙山引岀“榜”的由来,由高考落榜把“落榜”的含义进行拓展。通过马云的三次高考、多次落榜提示韧性的品质。从名人们的高考失败引到现在的青年学生身上,让学生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可以磨炼人的韧性,让人更加坚强。最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网上资料的查询,给学生提供了培养韧性品质的方法,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