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谢晋

2022-05-26 10:21:16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29

2008年10月18日,中国电影界一代大师谢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逝世是中国电影事业的一大损失,也使得中国电影界失去了一位国宝级的人物。

  少年时,不好留洋反爱戏

  有人说,江浙文化是谢晋的根,细腻与不露声色,正是他电影的风格。1923年他出生在浙江上虞的书香门第,小名叫镇方,正式的名字叫晋,号淝捷。谢晋是长房长孙,长辈们对他的出世,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就连他的名字,也暗含着长辈们的苦心和寄托。长辈们都希望谢晋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再出国留洋当博士,但是谢晋从小对留洋没什么兴趣,反而钟爱演戏。

  谢晋就读的小学的旁边有一座庙台,时常有一些戏班子在那里演出。他渐渐地喜欢上了演员们悠扬的越剧唱腔--《英台哭灵》的一句“梁兄”唱腔让他心弦颤动,泪水涟涟;《哪吒闹海》又令他心弛神往。每到这时候,坐在课堂里的谢晋,心早已飞上戏台。因而一下课他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戏。

  书香世家让谢晋很小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十岁生日时,有人送他一套《小学生文库》,谢晋如获至宝。这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故事集激起了他浓厚的阅读兴趣,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老师之一,他希望某一天自己也能写出那样的动人故事。

  中学时,谢晋对戏剧的痴迷转向电影,成了出了名的影迷。为了看电影,他频繁进出电影院,影院门口检票的老头都成了他的忘年交,也有机会免费看了很多电影。观众少时,他就坐在位子上,观众多时,他就坐在墙角、坐在台阶上看。

  父母对谢晋这种要当“戏子”的发展取向很不高兴。但是谢晋义无反顾,勇敢地走向电影的艺术殿堂,选择了报考戏剧学院。他考入了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专业,很幸运成为曹禺、黄佐临、洪深等名家的学生。曹禺是学校的教务主任,给他们讲戏剧课,从易卜生讲到莎士比亚。黄佐临是教他导演课的老师,还有留美归国的洪深,也是他的老师。这些人是谢晋在电影导演方面的启蒙老师。
 

几年之后,他又跟随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去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参加排演了多场话剧,确立了向导演专业发展的志向。

  为了使自己的导演水平提高,1946年,谢晋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复读,攻读导演专业。毕业后应吴仞之导演的邀请到了上海大同影业公司工作。1948年,他在《哑妻》的剧组里担任副导演,真正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从《女篮五号》到《红色娘子军》 顺风顺水

  1957年时,谢晋的处女作《女篮五号》上映。这部作品反映了建国以来新中国的新面貌,巧妙地把新旧社会的对比融入到一对恋人的命运当中,让历史问题与个人情爱故事交织。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刘琼和秦怡,二人都是旧上海时期的明星,用老明星来演绎新中国的新旧交替,这让影片有了更加意味深长的韵味。和同期风靡的工农兵电影相比,这部精心设计的彩色电影独具特色,增添了许多故事性,一上映就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取得开门红的谢晋再接再厉。1959年,他从上海电影制片厂编辑那里拿到剧本,立刻喜欢上了剧本里的琼花和洪常青的爱情故事。他动身前往海南,将这段动人的故事拍摄成影片《红色娘子军》。却没有想到,在后期审查时,上级领导要求把爱情这条线拿掉,最后谢晋只能默默把那场琼花和洪常青的含蓄爱情戏给剪掉,将儿女情长转变为战斗友情--影片讲述了苦大仇深的女奴吴琼花不肯屈服,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带领红色娘子军战斗的故事。此影片最终获得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四个奖项,写进了一代人的记忆。

  “文革”的遭遇引领谢晋导演事业走向新的高度

  “文革”前谢晋的电影多是围绕新旧社会对比主题展开,主旨是歌颂新社会。没想到,“文革”中他一样没能免于被冲击。所以他后期拍的电影多数带上了悲剧色彩。
 

1964年,谢晋邀请越剧演员袁雪芬协助开拍反映越剧艺人的故事片《舞台姐妹》,电影公映后深受大家欢迎。不少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影子。

  “文革”开始了,谢晋在这场浩劫中遭到很大的打击,父亲服安眠药自杀、母亲跳楼自杀、他导演的《舞台姐妹》因为在探讨女性命运、情感的同时,也探索着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被扣上“毒草”的帽子。谢晋和袁雪芬双双被关进了“牛棚”,不仅报纸刊登整版的批判文章,两人还被挂上牌子,到各处挨批斗。

  十年浩劫中,谢晋历经艰难困苦,深受打击,但他并没有从此消沉。“文革”结束后,他打起精神继续他的电影创作,在电影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进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

  1980年,谢晋拍摄的《天云山传奇》上映。此前,谢晋拿出剧本那会儿,有很多人反对。但是谢晋坚持要拍,他和时任上海电影厂厂长的徐桑楚商量认为,这个片子不拍,枉为中国导演。这部影片主要通过主人公罗群在政治风云中的命运变化,折射出社会政治的畸变。
  因为《天云山传奇》公映后引起巨大争议,谢晋中止了他当时最想将小说《杨花似雪》的故事搬上荧幕的行动,转而拍摄根据张贤亮的小说《牧马人》拍摄电影《牧马人》。电影《牧马人》上映后也引起很大的争论--主人公许灵均走还是不走,成为了当时全社会讨论的话题。
  1986年拍摄的《芙蓉镇》被认为是谢晋最成功的电影。电影中的主角在生活的困苦中仍然保留着对美、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其中,秦书田在和胡玉音一起扫街时教其跳舞的镜头感动了很多人。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谢晋在电影中对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

 

  家庭的不幸让谢晋的电影“扛”起更多的责任

  谢晋的电影演绎着不同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他能够“深入”荧屏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理解戏中人物的痛苦,这是由于他自己本身有着一段复杂而不幸的经历。

  谢晋的三子一女里,有2个儿子患有智障。1991年拍摄《启明星》时,他的二儿子谢建庆因哮喘病不幸去世。小儿子患有癫痫病,生活不能自理。小儿子头发长了,没办法剪头,谢晋就专门和别人学理发,回家给儿子剃头。孩子自己不能洗脸、刮胡子,谢晋就揽下这些活儿。他总是想着能为可怜的孩子们多做些什么,唤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关注。就是这样一个理念让他坚持拍完了《启明星》。这是一个特殊的故事,是第一部反映智障儿童生活,并由智障儿童担任主要演员的电影。 

  同时,社会责任感在谢晋的身上和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拍摄《鸦片战争》是他在1996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他的政协委员提案里提出来的。谢晋说,香港回归这么大的事情,我们怎么可以对香港的过去一点不提、无所作为?

  此时的谢晋已73岁,他自筹资金近1亿元拍摄《鸦片战争》,但是电影拍摄到一半时候资金出现缺口,谢晋把房产,包括上虞老家的房子都做了抵押。在片场拍摄时他汗水淋漓,随着台词给手势、给眼神,屈膝、挥手……影片播出以后深受海内外观众的欢迎,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也成为当时拍得最有气势,最为浩大的历史题材影片。

  一个时代的终结

  谢晋去世后,“中国电影的教父”、“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些评语频繁地出现在各种纪念他的文章中。“虽然走得突然,谢晋导演的一生是圆满的。圆满是因为他的电影,他是那个时代电影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人物。”演员濮存昕回忆恩师谢晋时说。
就是这样一位经历80多年风雨人生、走过50多年的艺术之路的导演赐予了中国电影以瑰丽的色彩,继承了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也坚持着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他像一座桥梁,连接了电影和观众,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青年网 武芳莉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