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爱国者”,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它是我国IT领域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不少人曾经或正在使用“爱国者”品牌的产品。而冯军作为“爱国者”的创始人,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
冯军,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军在微博上这样介绍自己:我,一个很普通的学生创业者,就像你家的邻居,同学或哥们儿。
记者面前的冯军正如他自己的描写:执着而真实。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冯军怀揣220元走上了创业之路。今天,他带领的“爱国者”已经成为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一面旗帜。从中关村最早一批“个体户”之一,到成为推动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带头人,冯军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个不平凡的创业故事。
怀揣26元钱走进中关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冯军一直铭记在心。1987年,冯军以当年西安育才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然而自小颇有经营头脑的冯军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从上大二,他就开始为在秀水街经营的东欧留学生做翻译,每小时酬金5美元,这样的经历让冯军觉得充实而兴奋。
1992年,冯军大学毕业,被学校分配去北京建筑工程总公司。报到的路上,冯军一直打不定主意。“去,这是一个体面而收入稳定的工作;不去,自己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去或不去”的选择,让青春年少的冯军有些举棋不定。当他来到北京建筑工程总公司,接待的人员很热情,并告知“新进的员工,马上就有出国的机会。”当冯军听说自己将会被派往马来西亚,他愣住了。冯军突然想到了因为常年援外生活而累垮身体、不幸去世的父亲,于是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从北京建筑工程总公司出来,冯军口袋里只有26元钱,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并没有为前途担忧,在他看来,没有了“铁饭碗”的诱惑,自己反而更加轻松,对未来虽不确定,但是他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冯军来到了中关村。看到大学未读完而选择创业的同学,将自己的小店经营得风生水起,冯军第一次有了创业的冲动。
冯军和同学商量,在同学那6平方米柜台里摆一张桌子,占1/3的面积,付1/2的租金,从此他就开始了推销键盘、机箱的个体小生意。
敢为人先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初入中关村的冯军并不太顺利。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关村正处在诸侯混战时期,大大小小的经销商无序地进行着竞争,每天都有公司倒闭,人员退出。冯军无疑又是顺利的,在开业第一天,他就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冯军的机会来自南方的一家生产键盘的公司和原经销商发生纠纷,原经销商退出,拒绝继续代理。极具商业嗅觉的冯军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他发现这家企业生产的键盘质量优质,市场颇具口碑。于是冯军毫不犹豫地拿下了这家公司键盘的经销权并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他将原来的产品利润由50元降到5元。冯军的这一举措一下子打开了键盘的销量,开业的第一天就取得了销售600多只键盘、赢利3000元的骄人业绩,这也让许多在中关村经营多年的“老人”刮目相看。
其实在这骄人业绩的背后,又有谁知道冯军的艰辛呢?那时的中关村经常能看见冯军一手拎键盘、一手抱机箱,满脸堆笑站在柜台不停讲解的身影。客户们被他讲烦了,没好气地说道:“哎,你这东西不错,我需要的时候,再找你吧!”冯军不听这套话,他站着不走。冯军知道,他一走了就没机会了。“如果客户要,他看不见货,怎么可能要?”客户没辙,答应帮他代销。然而冯军没钱压货,他必须拿回现钱才可以周转,他依然站着不走。“你可以给我一张晚期支票,现金当然最好,我只赚你五块钱。一月之内,你卖不出去,我保证退款。你看我每天都来,不会跑掉……”
有些客户推说“机箱款式不好”打发他走,他就真的走了,第二天他却换了一款再抱来。机箱的品种很多,有二三十种,冯军就这样一天抱一款机箱给客户看,每天都是新的。就这样,冯军抱着自己的机箱和键盘,从一楼跑到二楼,又从二楼跑到三楼……如此往复,不厌其烦。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冯军获得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绰号“冯五块”。直到今天,中关村的很多“老人”提到那执着而精明的“冯五块”,言语间无不流露出钦佩之情。
渐渐地,冯军熟悉了数码产品的销售模式,也和许多厂家,经销商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只要坚持走在别人前面,一定能成功
得益于清华大学的学风,冯军自创业伊始便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要做就做中华的旗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后,1993年10月18日,冯军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并为它取名“华旗资讯”,他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够成为中华的一面旗帜。1996年,公司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一个产品品牌时,冯军说:就叫“爱国者”吧。
“我们这么叫的时候,同学、朋友都拦着,说我疯了。因为当时国内的IT产品以进口为主,叫‘爱国者’等于承认自己是民族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讲,可能意味着给自己增加困难。当时我们做出这个抉择的确很痛苦,但我们认定‘爱国者’这个名字符合我们的理念,和创业的初衷是一致的。我们还认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自尊心的增强,消费者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会强大起来。所以只要熬住,品质上做好,不断创新,迟早会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冯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93至1996年,华旗资讯在冯军的带领下创造了中关村骄人的3个“第一”:第一个将键盘的品牌从背面印到正面;第一家将机箱、键盘、显示器做成同一品牌;第一家在售后服务上提出一年保换。
2003年3月,冯军的华旗资讯公司启用国际化标识“aigo”,从此,“爱国者aigo”这个民族品牌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中关村大浪淘沙,从那时延续到现在的品牌,已屈指可数。华旗一路走到今天,可以说历经风雨。冯军常说“创业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我们在做数码相机,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认为日本的数码相机是最好的,中国人做数码相机,那是找死。柯达都倒闭了,你们还在做数码相机,是不是不想活了?其实越这时候,越千万不能放弃,机遇往往是伪装成困难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只要坚持,走在别人前面,一定能成功。”冯军说。
2004年年底,机遇真的来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负责人找到冯军,希望他们能为神舟六号飞船专门研发设计录音和存储装置。“谈得很顺利,2005年3月,我们就和有关方面签定协议,要求3个月完成任务。”冯军说。
“感觉研发任务难不难?”记者问冯军。
“难度可想而知。第一、要求很高,都不是一般产品的要求。第二、没做过,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我们是一家以开发U盘、MP3、录音笔等数码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这项任务无疑是对我们研发实力的一次考验。”
冯军说:“这项任务的艰巨性还在于:第一、高震动环境。飞船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震动非常剧烈,对存储设备是一个考验。第二、高噪音环境。飞船里边的噪音非常大,要把机器噪音之外的其他声音清晰地录下来,而且是不能中断地用一块电池录音140个小时。另外,太空中还有许多特殊要求,比如真空环境,普通电池在真空中会爆炸,我们的产品还必须要通过抗真空试验以及真空抗爆炸试验。”
冯军深感责任重大,他从公司抽调了10多名最精干的研发人员,专门组成一支队伍,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一起,摸爬滚打了3个月,2005年6月终于把设备开发出来。
虽然这些设备在模拟太空环境下已经做了无数次的试验,但冯军心里仍然没有底,毕竟是第一次把自己的产品放在太空中使用。所以,“神六”在太空飞行时,冯军的心也一直在悬着。直到2005年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返回,之后,华旗公司接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器项目办颁发的荣誉证书,冯军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返回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志气。但很多人并知道,这次“神六”还圆满完成了另外一项任务:记录并存储太空之旅的所有声音。据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介绍,这次录音时间长达133个小时,从点火发射到火箭的一二级分离、飞船入轨,以及两名航天员对话的声音都被清楚地记录下来。这里面,有冯军和他的团队的一份功劳。
给冯军的这份荣誉证书上写道:“爱国者提供的录音及存储装置,在神舟六号五天的飞行过程中,性能稳定,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感谢你们为神舟六号飞船做出的贡献,希望你们再接再厉,自主创新,产业报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业十几年,有着浓厚爱国情结的冯军,此时才真正体会到“爱国”二字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20年来,这份爱国的信念支撑着冯军带领他的团队一直坚持自主研发,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爱国之路。
“我们必须完全依靠创新,不创新就活不下去。”说到动情处,冯军感慨万分。
“中国在数码产品的技术研发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有最大的市场,我们又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日本创造了松下、索尼等国际品牌;韩国创造了三星、LG等国际品牌。我们有13亿人的啦啦队,早晚有一天,我们要超过他们。”
爱国奋发,走向世界
冯军常说自己的理想就是“把‘爱国者’建设成令国人骄傲的国际品牌”,而“爱国”则是冯军最常提到的话语。用他的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做品牌就是要立足中国,老干妈土得掉渣,但就是我们自己的。有些品牌,起了个洋名,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不会长久。”
“我和同事们有一个理想:将爱国者建设成为令国人骄傲的国际品牌。”冯军说。
在华旗资讯公司,“1+1=11”的创新合作理念与“大众、代理、员工、公司、供方、社会”是否共同获得合理利益的满足与发展的“六赢”原则贯穿企业文化始终。冯军把自身的成功建立在实现合作伙伴共同成长与整个价值链共同成功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国产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2010年,冯军联合了国内十多位在各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成立了“爱国者国际化联盟”。希望通过以联盟的形式推动中国的民族品牌真正走出去。
对于这个组织,冯军心里有个算盘。他想打造一个国际平台,带动爱国者等中国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多打造出几个全世界闻名的中国高品质企业品牌。他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加入这些有实力的民族企业,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共同成长。
冯军认为“国际化的大趋势谁都阻挡不住”。中国加入WTO之后,全世界的跨国企业都来中国,而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国的民族品牌走出去只是刚刚开始,所以这个时候对于青年来说是最好的机会。青年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又有很好的外语技能,一定能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大有作为。
基于这样的思考,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冯军今年参加两会,把目光放在加快青年人成为国际化人才、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海外企业合资共赢等方面。在冯军提交的《关于学习奥运模式,加速青年人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提案》中,他提出:“今年是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的第四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之后,中国将有可能会进入国际化的转折点。中国的企业也将开始学习奥运模式,以与世界共赢的理念走向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必然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冯军说,现在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在毅力以及团队意识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奥运精神的核心是“更快、更高、更强”,有利于弥补青年人做事缺乏毅力的不足,而奥林匹克精神所体现出的“和平、友谊、团结”又可以进一步培养青年人的团队意识。
另外,青年人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相信可以很快领悟奥运模式的精髓,消除自身不足,成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而且青年人没有包袱,适应能力强,能够更专心地投身于国际化事业。
所以,冯军鼓励青年人积极学习奥运模式,真正将其消化,并举一反三,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而奥运文化更容易被全世界不同文化所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适应未来企业国际化的需求,更好地将我国的优质品牌、产品及服务推向世界,从而赢得全世界对中华民族的尊敬!
执着、真实、灿烂、感恩的爱国者冯军,就是这样,不断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希望帮助更多的青年人实现他们的梦想,从而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