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金怡濂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生,由他主导研制的巨型机“神威”可能大家也鲜有听闻。但是要说起天气预报几乎每个人都很熟悉。而这些天气预报就是借助“神威”的精准运算得出来的。
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1999年9月30日的那个晚上,新中国成立五十年庆典的前夜,首都下起倾盆大雨。这雨还要持续多久?天气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十几万人精心参与准备的阅兵式和文艺庆典能否顺利进行。那时尽管神经紧绷,高度紧张,但是作为庆典工作人员之一,负责天气预测保障工作的金怡濂也有一丝丝兴奋,因为根据自己参与研制的“神威”超级计算机判断:雨将在10月1日早晨5时停止,3个小时后云开雾散,庆典可如期举行。他及时把这一判断结果做了汇报,方便整个工作的开展和相关负责人的正确决策。
事实是:这一预测高度准确,十分完美!
人们记住了1999年50年大庆那一碧如洗的蓝天和人民解放军空军的英姿。可是,人们不知道,那一刻,金怡濂比其他人更多了一份自豪和高兴。
科技工作者要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金怡濂读小学时,校长因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被暗杀,未满十岁的他经历这一事件,既震惊又悲愤。他暗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帮助国家和民族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不再被外强侵略。这个愿望,一直伴随着他发奋学习、努力工作,为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1957年,金怡濂被国家选派到前苏联学习计算机。刚到前苏联时,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他经常听不懂课,他就拿上准备好的会话手册边对照边琢磨。那些日子里,金怡濂每天很早就起床,倒几次公交再坐地铁,赶到研究所做实验。一天辛苦下来已经疲惫不堪,但他还经常学习到深夜。虽然很辛苦,但祖国的重托与早年的愿望激励他夜以继日,苦心钻研。
八年后,金怡濂他们便交出了完美的答卷:国内第一台标量巨型计算机--九O五工程亿次机研制成功。徐向前、聂荣臻两位老帅分别发来贺信、题词,祝贺这一重大成果。这是一台体现着纯正“中国血统”的巨型机。张孝祥、金怡濂等,因为对该机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也签署命令,给研究所记集体一等功。
从双机并行到群机并行,再到大规模并行,中国巨型机研制十年三大步。1992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金怡濂出任主任。擎起“帅旗”的金怡濂,又把目标瞄向千亿次。
1999年9月,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宣布: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840亿次的“神威”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行,并成功为新中国五十年庆典准备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科技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昌盛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大有作为。”金怡濂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他不像一个大院士,更像一个老工人。”
助手们亲切地称金怡濂为“老爷子”,他们对“老爷子”非常敬重。“老爷子”在工作中很注意提携年轻人,总是鼓励助手们提问题、说想法甚至不同意见。
在助手们眼中,金怡濂是与时俱进的专家,从未停止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金怡濂在清华大学学的并不是计算机专业,他认为学校的学习只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尤其是攻克难题,更多地还须自己去学习、去判断,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决定打造“神威”巨型机时,金怡濂已是花甲之年。抱着“一个焊点、一枚螺丝钉也要体现世界水平”的决心,他几次调整研究方案,不断提高关键技术指标。就连一帮年轻气盛的弟子们也不得不钦佩他的胆识和勇气,“老爷子,真敢干!”
研究过程中,金怡濂常常亲自上阵把关。“神威”巨型机研究启动初期,并没有检查焊点可靠性的设备,他就与工作人员一起,手拿放大镜,握着手电筒,挨个检查成千上万个焊点。为了达到自己提出的“零缺陷”要求,他整天泡在噪音震耳、化学气味刺鼻的车间里,跟踪观察全过程,和工作人员一起用砂纸磨模具,用卡尺量尺寸,经常加班到深夜两三点。大家都说:“他不像一个大院士,更像一个老工人。”
“科技工作者,必须永远攀登、永远向前”
计算机领域的挑战,其实是一场国际化的挑战。
从每秒运算350万次到1亿次、10亿次再到千亿次,我国计算机实现了一次次突破。这背后,是金怡濂和同事们矢志不渝、刻苦攻关,高标准、严要求的结果。彼时,国家电子工业基础薄弱,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组件要靠钳子、螺丝刀、电烙铁甚至是指甲刀组装起来。金怡濂白天开会学习文件,晚上看图纸。一台机器下来,他设计审看的图纸不下万张,摞起来成小山。
金怡濂不断突破藩篱,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他对计算机的每一次进步印象深刻,脑子里装的永远都是计算机,琢磨起来就像上足发条的钟表,只围绕这个中心不停地转动,别无他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真理的探索,对民族的期盼,对国家的大爱,激发了这位科学家一生的热情!
正如金怡濂所言,“科学的精神是永恒的,是不会过时的,科学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正因为这样,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永远攀登、永远向前。”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他的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引领着后来者在科学的征途上奋勇向前。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