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套最早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一直在畅销书籍榜上有名,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给孩子买下这本书,他和孩子共同学习,为的就是能让孩子体会到五千年文化的绵远悠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热爱我们祖国自己的文化。
这套的语文课本是由叶圣陶亲自编写的,当时的他已是在文坛久享盛名的作家,对于这项看似茶余饭后随手挥写的“小儿科”,他以学者的才能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完成了第一部经教育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
这本书课文内容平易贴切,通俗得来又不失传承经典的启蒙,字里行间,透出了文明和操守规则,透出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在时隔70多年后经过了漫长时光冲刷,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依然保存着那份朴实纯真的经典力量,并且用延绵的魅力穿透现下那些看似纷繁活脱实质日益贫瘠荒芜,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人们。
也许这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和清新、典雅、蓬勃、厚实的文化命脉的传承,而且更多向我们诉说的是一位蔼然长者如云山江水般的风范。
读书怀天下
叶圣陶出生在一个平凡质朴的市民之家,他出生的那年,父亲47岁,母亲30岁。晚年得子,喜悦的心情自不待言,望子成龙之心也分外心切。所以他3岁起就开始描红写字,到6岁进私塾是已经识字3000左右,且写来秀丽工整,得到老师的好评。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有幸最先体验新旧教育的不同,在新式教育下,呼吸到爱国民主的新鲜空气。1905年夏天,叶圣陶将满11岁,在父亲的安排下,赶赴科举考场。然而,就在1906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停止所有的岁试、乡试、会试,叶圣陶虽未能考中秀才,他的这次赶考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科试。
这年春天,他坐进了苏州城的第一所公立小学的课堂,他在这所小学里学习了历史、地理、博物等崭新的课程,学校专辟体育一课,组织学生一年一度远足旅游。这些无不给他日后的教育和文艺生涯奠定了基础。
中学时代也令叶圣陶终生难忘。1907年,新式小学只读了一年,他即以优异的成绩跳级考入苏州草桥中学。这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有新思想的青年人,他们倡导学生爱国、强国,教育学生热爱乡土,立志振兴中华,还注重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叶圣陶在这里学会了篆刻、写诗,还办了小报。
大爱育人 薪火相传
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积累,学识坚实、兴趣广泛的叶圣陶选择了教师作为步入社会后选择的第一个职业,1912年,他开始他的粉笔、黑板生涯。叶圣陶性格温和,学识坚实,兴趣广泛,谁知还没有正式上课,便遇到流言,他教育上的意见不能见诸实行,这使得他精神上一度很痛苦。
“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经过了几年的摸爬滚打,初尝艰辛的叶圣陶来到了明丽清新、风物宜人的小镇甪直,从而吧,开始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一起研究教育的改革并逐项付诸实施,显示编写新的国文课本,每篇选文后面都附有题解、作者传略及注释,里面也穿插着文话,用讲话的体裁谈论文章的写作与欣赏。
与此同时,他还专门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补充课堂教育,做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他节衣缩食,在校内创办了利群书店和百览会,把自己收藏的名著、诗集和刊物陈列出来供学生阅览,在百览室的四壁开辟诗文专栏,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练笔。他还指导学生刻图章印记、刻诗文互赠、刻花鸟共娱,他送给学生刻字“温不增华,寒不减叶”中就渗透着哲理和人格。
此后,叶圣陶带着他的教育精神应邀辗转于浙江一师、北大、复旦、协和等多所学校任教,十几年的任教生涯,从小学教到大学,他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桃李天下。
以后的日子里,他连同他“击桨连床共曦月”的挚友,共同为教育之事奋斗。他的一生深知教师生涯的甘与苦,继而到他取得成就、当教育部长,他始终没有离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自弄清影 一代文宗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人生的一个重要鲜明的特点,这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文学上的光辉和贡献。在接受“五四”新思潮之前,叶圣陶就已经有了相当深厚、系统、踏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现代与传统往往是双重优良质素的自然契合。
我们常说,叶圣陶和中国教育是有缘的,这样的缘分更在于他的文学创作中,他的大部分小说创作都以他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为生活的源泉,他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也正源于此。
“五四”运动以后,尤其是文学研究会成立的1921年以后,叶圣陶用他的笔披荆斩棘、获得丰收。从短片小说集《隔膜》、第一部童话《稻草人》、到长篇小说《倪焕之》,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叶圣陶曾这样说。他都是从平凡的生活中精心撷取,表现合情合理、毫不过分的平实的人生理想。
也许叶圣陶的为人的平和自然决定了他的作品没有鲁迅的深刻与峻急,也不及郭沫若的热情与奔放,但是他与中国民主、科学的步调相一致,与不断前进的时代精神相一致。他用内涵充实坚定、外表温婉节制的方式矗立在华夏之间。
“一个人本当深入生活的底里,懂得好恶,辨得是非,坚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如何尽职如何尽伦,不然就是白活一场。”叶圣陶在1936年的剧评《其实也是诗》中这样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处世准则。人如其文,这就是生当大波大澜的年代,中国知识者应当分清的大是大非。这看起来朴实无华,但越是仔细品味,就越能感到其中蕴蓄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力量。 (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夏池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