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何叔衡

2022-05-25 19:14:44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19

在江西的瑞金革命纪念馆,收藏有一只苏区时期的控告箱。它用木板制成,高不足1尺,宽不过5寸,可以加锁。箱顶开有一个小口,能投入控告材料。 

  控告箱上布满了文字,其中的一面写着:“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经济机关,有违反苏维埃政纲、政策及目前任务,离开工农利益发生贪污、浪费、官僚腐化和消极怠工的现象,苏维埃的公民无论任何人都有权向控告局控告!” 

  据说,这些文字是一个有名的老革命--何叔衡亲自拟定的。 
 

何叔衡,新民学会创始人之一,曾任该学会执行委员长,1921年与毛泽东一起代表湖南参加中共一大;1928年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1931年秋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工农检察部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理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工农监察部部长等职。后来在一次突围中壮烈牺牲。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从旧社会的一名秀才转变为追求光明的革命者,不平凡的经历让他的人生与众不同。 

  “穷秀才”的大胆行为 

  22岁以前,何叔衡都在偏僻农村从事劳动,在旧式私塾读书;26岁时,他奉父命应秀才考试,并取得秀才功名;37岁之前他都在乡间做私塾先生、小学教员。不过,虽然是读着八股文,说着之乎者也,他的观念和行为在乡里却大胆得出名。 

  在乡间任教时,何叔衡与其他三位志同道合的秀才结拜成兄弟,他们就是被合称为“宁乡四髯”的谢觉哉、姜梦周和王凌波。这几位秀才虽然也是长袍马褂,之乎者也,但在思想上却与其他科举出身的旧文人格格不入。他们都不愿为官,却关心政局,聚在一起时常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乡邻称他们为“穷秀才”,但就是这几位“没有能耐”的“穷秀才”却做出一件震惊乡里的事情。 

  这一年,宁乡遭灾,在何家祠堂做工的贫农余老伯偷祠堂的半担积谷被捉住,何氏族长决定将他沉塘处死。何叔衡得知后,立刻让学生四处通知自己的把兄弟,几个人一起赶到何家祠堂,远远就开始高喊:“放人,快放人!”一群长袍秀才的突然闯入令在场众人目瞪口呆,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何叔衡给余老伯解开绳索,竟没人阻拦。何叔衡将余老伯带走时,回身恭恭敬敬作了个揖,然后向何氏宗亲恳切陈述余家的难处,说得在场的许多人红了眼圈,族长无奈,只好免了余老伯的罪。 
 

之后,“学究”何叔衡又因为一串“狂言”搅得乡邻心绪难平。 

  这年他的三女儿出生,本是喜事,家里却炸开了锅:始终都没生出一个儿子,举家上下一致怂恿他纳妾。这种封建压力让他忍不住愤怒:“谁说我断了后?有女就是有后,这个女儿我就叫她实嗣,她就是我家的实际继承人。” 

  还有一次,何叔衡外出归来,刚到家门口便见到女儿们坐在门槛上,口中念着“笑莫露齿,话莫高声”。他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摸着女儿们的头说:“我的女儿不要学这些臭规矩,你们有话可以大声讲,想笑就放声大笑吧!来,现在比赛,看谁的笑声最大!”霎时间,父女4人的笑声响彻何家大屋,引得屋里的人都出来看热闹。后来,何叔衡还坚决不允许家里给3个女儿裹脚,他把家里的裹脚布全搜拢来用刀砍碎,还作《放脚歌》一首: 

  走起路来像残疾,摇摇摆摆出洋相。 

  快学何家闺女样,大手大脚好姑娘。 

  当年,这首《放脚歌》在当地广为传唱,成为了人们的一段传奇记忆。 

  “秀才”学生到革命者的转变 

  1913年,救国运动风起云涌,当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这些20岁上下的年轻人踏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大门之时,他们的兄弟学校--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新生:他显然不像大多数学生那样年轻、朝气,1876年生人,此时已经37岁,有3个女儿,而且还是一位“前清秀才”。 

  校方人士一见到他就颇感惊讶:“37岁已是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的年龄了,你怎么还舍得花时间来读书呀?”他回答得十分诚恳:“我长期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实是耽误了青春。现在我是急盼探求新知识、新学问,好为国为民出力哩!” 
 

1914年,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他与比自己小17岁的毛泽东结为挚友。之后他保持了与毛泽东、蔡和森的友谊,参加到他们组织的革命活动中。1918年4月,何叔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共同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致力“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逐步走向革命生涯的高潮。毛泽东曾称赞他“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20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参加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他出席党的一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1927年马日事变后,他在上海创办地下印刷厂,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他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一起编在特别班;1930年7月回国后,他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营救被捕同志,组织革命者去苏区。 

  何叔衡在斗争中从一名旧式秀才逐渐转变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他的革命生涯让他的信念进一步坚定,让他的人生进一步升华。 

  秉持正义的中央苏区“红色大法官” 

  1931年11月,何叔衡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是被选为工农检察部人民委员,后经毛泽东提议担任工农检察部部长一职,即“肃贪部长”。1932年2月,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临时最高法庭,委任何叔衡为最高法庭主席,何叔衡也因此成为红色政权的首任“大法官”。同年6月,何叔衡担任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一职。此时,年已56岁的他集检察、内务、司法大权于一身,开创了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新局面。 

  工作中,何叔衡有随身携带的三件宝--布袋子、记事簿和手电筒。布袋子用来放实物和文件,布袋子里“袋中有袋”,中间一个较大的放实物,比如从仓库里抓来的一把霉烂变质的谷子。有一次,他还偷偷地将毛泽东穿过的一双补丁加补丁的线袜塞进了袋子里。记事簿则事无巨细,无所不记。他说:“人老了,脑子不管用,记在本子上忘不了。”手电筒主要用来走夜路。何叔衡带着这三件宝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回来时,布袋子里面人证物证齐全,记事薄上检察工作、司法工作、内务工作、干部教育情况“一锅端”,条理清楚,杂而不乱。
 

在何叔衡的提议下,中央工农检察部增设了控告局,还在各机关、街道路口设立了一种特制的木头箱--控告箱。控告箱的四面密密麻麻写着何叔衡亲自拟定的说明文字,在控告箱正面写着“控告箱”三个大字,下面落款为“XXX苏维埃政府工农检察部控告局制”,在箱盖上写着:“各位工农群众们,一切什么事情都可来这里控告。所写的控告意见书,必须要盖好私章才能作效力,没有盖私章的概作废纸,而且还要用信套密封好,并且要注明送某机关工农检察部控告局长收。”箱的右面写着:“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经济机关,有违反苏维埃政纲、政策及目前任务,离开工农利益发生贪污、浪费、官僚腐化和消极怠工的现象,苏维埃的公民无论任何人都有权向控告局控告!”箱子的左侧写着:“控告人向控告局投递控告书,必须署本人的真姓名而且要写明控告人的住址,同时要将被告人的事实叙述清楚。无名的控告书一概不作处理,倘发现挟嫌造谣诬控等,一经查出即送法庭受苏维埃法律的严厉制裁。”这种控告箱在反贪污浪费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何叔衡在担任大法官期间,恪尽职守,秉公处事,严厉打击吞没公款、多吃多占、贪污腐化现象,使苏区的干部作风得到整顿,也让苏维埃政权的威望得到了提高。 

  然而,好景不长,当时的中央苏区“左倾”日渐严重,作为判决的复审工作负责人,何叔衡很快发现送到他手中的死刑判决越来越多。 

  1932年10月,何叔衡收到了会昌县苏维埃送来的死刑判决。只要他朱笔一点,就可以执行。但仔细阅览了全部材料,何叔衡发现所谓的犯罪,大多是偷鱼偷牛的琐事,他立刻批示不能处死,改换主审人,重新审批。 

  何叔衡“慎杀”的做法受到了当时左倾思潮主导的中央的严厉批评。外表守旧多礼的何叔衡,这次却并未表现得如谦谦君子,他不仅拒绝接受这些批评,而且起身一一反驳这些批评他的年轻人。会议开了几天,但何叔衡始终坚持他的观点:阶级斗争不能代替法制,也不能排除人道主义。1933年底,何叔衡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从大法官到被撤销一些职务,何叔衡的人生遭遇了戏剧性的变化。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心中的“一杆秤”,那就是为正义而战。他不畏“强权”,矢志不渝,他是当之无愧的“大法官”。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1937年,在延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6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在为牺牲同志默哀的名单中念到何叔衡的名字时,大家莫不为这位在党内被誉为“五老”之一的革命长者的牺牲而深感震惊和悲痛。 

  何叔衡的人生虽然只有短短的59年,但却穷尽一生追求真理,实践正义。他用自己无悔的行为实践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 

  在59年的革命人生中,他创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几个之最:中共一大中最年长的参会者,红色政权首任“大法官”,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牺牲的革命烈士。 

  “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青。”这是何叔衡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闪耀着真理和正义的光辉。他坚定不移的信仰,救国救民的抱负,英勇无畏的精神,赤胆忠心的品德,求真务实的作风足以让他彪炳史册,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贾元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