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何香凝

2022-05-25 17:20:22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88

位于深圳市深南大道的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主展厅里长期展出着何香凝的精品画作。

  她是艺术家,其近70年的艺术历程和刚健挺劲的绘画风格,为20世纪的中国女性绘画树立了一个典范。

  她还是一位革命家,她曾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又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人相扶前行。在协助丈夫廖仲恺参与革命多年后,还鼓励儿女都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何香凝,用她近一个世纪的奋斗人生,为中国近现代革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足”姻缘 与廖仲恺结成革命伴侣

  1878年夏,在香港繁华地段的一座豪华大宅里,大地产商何载的第九个孩子降生了,这就是“九小姐”何香凝。

  当时的中国,裹足和“三寸金莲”还是女孩子成长路上的不二选择。于是,母亲在小香凝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为她缠足。无奈,个性倔强的“九小姐”不愿忍受缠足之苦,一次次在夜里剪断布条,经过十几回合的斗争,父亲终于妥协。

  转眼间,19岁的何香凝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气质非凡。当父亲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之时,一位秉承父亲遗嘱,立志要“娶中国的大脚姑娘”的留学生从美国旧金山回国,他就是廖仲恺。

  可是在19世纪末的中国,上哪儿去找大脚姑娘呢?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是打着灯笼也难寻。据廖承志(廖仲恺何香凝之子)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一文中这样说道:“外祖父恰恰听到有人到处敲锣打鼓地宣扬,要讨一个没有裹过小脚的人做媳妇,那不正好!”大脚,就这样成就了何香凝、廖仲恺的婚姻。

  婚后,两个年轻人从相知到相爱,在他们的居所“双清楼”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1902年,廖仲恺、何香凝决定去日本留学。当时,廖仲恺因家道中落,学资难筹,何香凝毅然卖掉了心爱的首饰和嫁妆,资助夫君东渡。1903年1月,廖仲恺暂别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两个多月后,何香凝把遗留家中的所有杂物卖掉,追随丈夫来到东京。

  在一次留日学生集会上,廖仲恺和何香凝意外地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号召优秀中华儿女投身革命运动的演说,深深打动了他们。
 

随后,夫妇二人开始追随孙中山的脚步参加革命活动。此后的22年间,他们先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组织发动“三次革命”;夫妻同心,于叛变的陈炯明处虎口脱险,积极支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直到1925年,廖仲恺遭暗杀不幸逝世,这对革命伉俪始终携手并进,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而不懈努力。

  “九小姐”变“欧巴桑” 孙中山坚定的革命战友

  “先生,我亲近先生20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诲,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尽力宣传。”病榻边,何香凝如是安慰孙中山。 

  “那么,我很感谢你。” 孙中山含泪望着何香凝,握着她的手说。

  此时,宋庆龄在一旁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病逝。

  正如何香凝所说,自从1903年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她与孙中山的革命情谊已长达20多年。

  留学日本的那段日子,何香凝夫妇在东京的寓所,一直是革命党人的通信联络站和聚会场所。而身为富家小姐的何香凝,本来连饭都不会做,但她却从头学起,满怀热情地完成革命团体的各项后勤工作,赢得了孙中山及留日革命青年们的信赖,被亲切地称为“欧巴桑”。
 

1911年,廖氏夫妇带着救国理想回到中国,投身革命。此后,为了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何香凝做出了不懈努力。为了发动留日学生反袁,她积极参加宣传、联络活动;为了促使北洋海军参加“护法”,她专程到上海开展对海军家属的鼓动工作。1921年春,孙中山回广东就任非常大总统,发兵讨伐桂系军阀。何香凝同宋庆龄在广州发动妇女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任总干事,并亲率慰劳队到广西梧州前线慰问出征将士。在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困之时,她四处奔走,积极营救。脱险后,两人又立即与孙中山会合,投入新的战斗。他们积极支持和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和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改组后,何香凝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领导妇女运动。

  1925年,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北上与段祺瑞政府谈判,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何香凝赶到北京,与宋庆龄一同守候在病榻前。于是,便有了之前孙中山病逝时与何香凝的这样一段对话。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领导权旁落到右派手里。廖仲恺、何香凝依旧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支持工农革命运动。

  这年的8月20日,何香凝陪同廖仲恺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廖仲恺遭到国民党右派的暗算,身中四弹身亡。

  目睹了爱人死亡的何香凝没有被悲痛所击倒,也没被吓到,而是继承爱人的遗志,继续着爱人未竟的革命事业。在此后数十年中,她在艰险中无畏奋进,秉承着孙中山和廖仲恺的遗志,与各种反动势力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事后她曾说:“吾人做革命事业,生死本置之度外。廖先生死,吾家损失犹小,所难堪者,吾党也。如想国民革命成功,必肃清一切反革命派。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不所惜。”
 

 怒斥蒋介石 赠他“巾帼裳”

  1935年,华北危亡。7月,国民党华北军分区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拱手让出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消息传来,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条旧裙子装进一个包裹送给蒋介石,她在裙子上题写诗句道: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在包裹中还附寄了一副续范亭的对联:

  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

  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顽。

  何香凝借续范亭的这副对联,把蒋介石(名中正)喻为不中不正、又臭又硬的厕所怪石,可谓是酣畅淋漓!

  其实,这已经不是何香凝第一次对表达蒋介石不满并予以痛斥了。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弃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共产党员清除出党、政、军系统,还驱逐了苏联顾问,完全投靠了欧美列强和中国官僚资产阶级。何香凝在经历过一段迷茫和痛苦之后,终于拍案而起:“吾宁以画笔栖迟,维持清苦生活,不愿同流合污,做国家民族的罪人。”何香凝公开声明,辞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一切职务,不拿蒋介石一分一毫,同南京政府彻底决裂。此后的何香凝,只身带着几百幅字画,远涉重洋,在南洋、欧洲等地流亡。

  1931年惊闻“九·一八”事变,何香凝“悲愤填膺”,毅然回到上海,要以国民资格与同胞共赴国难。她针对国民政府依靠国际联盟干涉的幻想,大声疾呼只能由国人“自救”,同时发动国内著名画家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将自己多年来的画作和藏画悉数义卖,将所筹得钱款全部捐献红十字会。

  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发了著名的淞沪会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违抗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奋起抵抗日军。何香凝闻讯后,同宋庆龄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带着满载慰问品的两辆卡车,去前线慰问抗日战士。

  那之后,国民党政府不肯接济违命抗战的第十九路军,何香凝便赶到南京要求补发欠饷。蒋介石表面同她见面并设宴招待,却避而不谈增援之事,只是连连夹菜说“请吃”,何香凝愤然离席。最终,淞沪抗战在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下失败。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何香凝和宋庆龄同时写信给国民党中央和蒋介石,质问蒋介石为什么要这么干,使亲者痛、仇者快,并且要求蒋介石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情,对蒋介石造成很到压力。
 

抗战期间,何香凝多处飘泊,生活十分清苦。在桂林乡下,她同儿媳一起带着孙子,以种菜、养鸭和卖画为生。蒋介石派人送来100万元钱并请她去重庆,何香凝在信封背面写上“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将钱退回。

  毛泽东评画 赞她“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

  “……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1937年,毛泽东在给何香凝的回信中如此写道。

  许多人只知道政治家何香凝,却不太了解作为女性艺术家的何香凝。在20世纪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近代中国,诞生了许多精英人物。但能同时在政治和艺术两个领域都具有杰出成就的,就在少数了,其中女性更是凤毛麟角。何香凝,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

  1907年,何香凝入学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师从一位名叫田中赖章的日本皇室画师,开始了专业的绘画训练。

  早期,何香凝的绘画具有鲜明特点:以动物尤以猛兽为主要绘画题材,完全没有传统女性绘画的秀美妩媚之风,而体现出威武雄强的气势。

  廖承志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中记述,由于“孙中山要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等,因而需要人设计图案,把它画出来。”何香凝在其自述中也说,自此以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反清“起义部队所用的旗帜符号,有一些就是我在孙先生指导下描绘和刺绣缝制的”。
 

那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寻找各种方式唤醒民众,常把狮虎等作为表达革命思想的载体,这与何香凝的救国理念正相一致,她以狮虎的威猛之气来激励中国人奋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诗人柳亚子就曾把何香凝作于1913年的《狮》图题为《国魂》,并赋诗:“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型。”

  上世纪20年代末,何香凝在江浙沪上一带,与聚集于此的国内艺术家诗画往来,寄情书画。她常常以松竹梅“岁寒三友”自比自喻,合作一幅幅佳作,寄托了他们的情感和人格。高洁清正之气,贯穿于何香凝的作品中,并成为她这一时期绘画的鲜明风格。

  抗战时期,何香凝的山水画与花卉画还有动物画都得以长足发展,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自成一体,形成完整风格。尤其是她的梅花,用硬毫秃笔画老干和疤节、韧劲的树枝,每每有两笔直冲向上旁无枝蔓的新枝,无论是长是短都一气呵成,硬朗、挺直、铁骨铮铮是她笔下梅的品质,也寄托着她希望祖国像这梅花一样,抗风雪,斗严寒,正如毛泽东在信中所说,“充满斗争之意”。

  1949年,何香凝到达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已是古稀之年,但她仍然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她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职。她关心妇女、儿童事业,关心海外爱国侨胞,关心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民革中央的主席、国民党元老,何香凝撰文几十篇,顺应时代变化,阐述统一理念,通过写诗、发文章、写信,向台湾传递消息,希望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所有的追随过孙中山的军政人员,铭记孙中山、廖仲恺的教诲,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
而此时何香凝的画风也一改旧中国时的悲愤,偏爱上了画彩色的山水画。她心境欢快,作画不辍,直到耄耋之年,仍挥毫泼墨,过去很少画的牡丹、红枫,也经常在腕底出现,笔随神驰,描绘她心中的新中国。

 

  1972年,何香凝病逝,享年94岁,依照她的遗嘱,与廖仲恺合墓,实现了她和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宿愿。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经历了20世纪那段风云跌宕的岁月,何香凝成就了一位可敬可佩的传奇女性。而她生命中传递出的魅力和芬芳,也将永远为后人所怀念。 (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琪红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