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是青年们的节日,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潜航员付文韬作为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出席了大会,聆听完胡锦涛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讲话,这位年轻的80后心潮澎湃。
付文韬是我国首批自行培养的潜航员,不满28岁就成为了“蛟龙号”主驾驶之一,多次全过程参加了不同米级深潜试验,累计下潜16次,其中9次担任主驾驶,总下潜深度达到了23078米、最大深度5184米,打破和创造了水下主驾驶时间、海底地形测绘试验、深海生物样品采集等多项记录。
近日,中国青年网记者零距离接触了这位深海“蛟龙”,分享了他成长的经历和成功的喜悦。
从山村到大海
眼前的付文韬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很难将他与这些骄人的深海载人成绩联系在一起,而他目光中透露出来的那份成熟与稳重也让大家忘记了他还是个“80后”。
付文韬1982年出生在湖南岳阳一个普通农家,是家里第三个孩子。父亲为了让他和城里的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毅然带领全家走出大山,搬到了岳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付文韬白天学习,晚上就和姐姐默默地帮爸妈做家务。上高中后,虽然升学的压力很大,付文韬并没有成为一个书呆子。他喜欢篮球,爱好唱歌,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释放着活力,磨炼着意志。除了文化课学习,付文韬还涉猎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高中毕业前,品学兼优的付文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1年9月,付文韬考入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05年7月,付文韬从大学毕业,进了一家台资企业,虽然从事着管理工作,但他总觉得在这个平台上很难有更大的提高。干了一段时间后,他就辞职专心开始准备考研。
付文韬成为一名潜航员是非常偶然的。一天,付文韬在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了中国载人深潜计划招聘潜航员的通知。“当时潜航员招聘的初试条件并不高,基本要求就是身体条件良好、拥有大学本科学历,而且毕业于电子、船舶或机械专业。”付文韬说。觉得自己的条件符合招聘要求,付文韬随即报了名。
过了几天,正在图书馆上自习的付文韬突然接到了国家海洋局的电话。“当时接到这个电话,说实话我心里还有些犹豫。”付文韬坦白地回忆道。海洋局要求他马上去青岛参加为期一周的初试,可是精心准备了一年的考研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但是转念一想,自己不是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实现梦想的平台吗?潜航员也许是个好机会。于是付文韬怀着忐忑的心情到了青岛。回首那段往事,他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为中国的海洋科研事业服务,远比提升个人的学历更有意义。”
虽然潜航员的报考条件不高,但是测试过程的严格和残酷却丝毫不亚于航天员选拔。付文韬和其他14名潜航员候选人一起接受了一系列非常严苛的选拔测试,包括多达100余项体检,以及心理素质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最终,付文韬成为了当时中国仅有的2名潜航员学员之一。
其实在参加选拨的时候,付文韬的专业知识得分并不高,五个问题他只回答上了两个,但是他综合知识得分很高,在考试中体现出了非常好的整体素质。
2006年12月,付文韬成为一名预备潜航员。
从学员到舵手
从一名预备潜航员成长为一名试航员,到成为蛟龙号的主驾驶,直至能够独立完成任务需要4年的时间。4年里,付文韬经历了无数次对于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考验。特别是面对神秘、黑暗的深海环境时,过硬的心理素质比良好的体能考验更重要。
“蛟龙号”的工作舱狭小、封闭,要在里面一次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非常容易出现“幽闭症”。潜航员要执行很多深海任务,精准操控各种仪器,任何的不良生理反应都会影响任务的执行,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潜航员,必须要过心理耐力和承受力这一关。付文韬被关在一个狭小、漆黑的模拟空间里,要持续呆上12个小时。常人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里该如何度过这么长时间,但是对付文韬和他的同事来说却是家常便饭。“其实刚开始我也会胡思乱想,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是想久了人其实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幻听,这时候就会强迫自己,尽量让自己不要想太多,慢慢地也就平静下来了。”付文韬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潜航员,每一次下潜都是带着很多项深潜任务:采集海底的生物标本,记录海底影像,绘制海底地图等等。为了每一次的下潜活动,他们都要准备两三个月,甚至更久。
因为在极端深海环境下,潜水器的操控作业时刻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处理突发状况时,更需要长期的心理训练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为了确保顺利完成下潜任务,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进行大量的表象训练和实地操作。为此,付文韬在大脑中一遍又一遍重复下潜中所有的操作程序和细节,睡觉前会想,第二天起床后还会想,让外部表象和内在表象达成一致,在实地操作时大脑中就会对每一个步骤都有一个清晰的传递。付文韬深知“蛟龙号”的每一次下潜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探险之旅,而是要对凝聚了几代科学家心血的劳动成果负责,要对载人舱内科学家们的宝贵生命负责。
从2007年初开始,付文韬接受了长达两年半艰苦、严酷的潜航员训练。从对“蛟龙号”各个系统和艇体构造的理论知识学习,到机械手操作、模拟驾驶、试驾既有潜水器和潜水蛙人训练等内容,付文韬熟练掌握了各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特点。在2010年,付文韬终于成为了“蛟龙号”主舵手。
从成功到从容
载人深潜器的潜航员,就像深海里的“宇航员”。他们承受的“压力”和难度,也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每突破1000米水深,蛟龙号都要承受每平方米增加1000吨的水压,同时,潜航员也承受着“千米”级别的心理压力。2009年7月,付文韬驾驶“蛟龙号”,第一次执行了中国载人深潜1000米级海上试验。
虽然已经在陆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任务也并不复杂,但是第一次执行任务的付文韬还是非常紧张。由于平时主要是理论学习,进舱到出舱全流程的实践操作较少,有些环节还是卡壳了。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并不成功的潜航经历,付文韬有些惭愧。失败乃成功之母,付文韬及时总结经验,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机械操控项目训练,成功克服了自己操作技术上的软肋。
随着下潜试验的次数越来越多,执行的潜海任务也越来越复杂,付文韬和队友们的体力和耐力也承受着越来越大地挑战。最长的海底潜航作业时间已经达到12小时。
潜水舱内不仅空间狭小,而且仪器众多,他们多数时间只能半蹲着工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潜航员必须始终时刻高度关注着设备和仪表,而每精准完成一个动作都要有相当的体力储备。付文韬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回忆说:“记得那次是在执行3700米深度的潜海试验时,那也是3000米最后一次海试,由于执行的海试任务较多,当返回海面后,走在船上,一个把手没握紧,腿一软,人差点摔下甲板。”
对付文韬来说,献身深海探索事业最大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耐力和体力的考验,更痛苦的是必须放弃太多感情、友情,甚至亲情。
在2010年“蛟龙号”南海3000米级海试中,付文韬在船上突然接到了父亲突发急性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消息。“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当时听到父亲病危的消息,我真的太难受了。”说到父亲,健谈的付文韬突然陷入了沉默,他的脸上却写满了愧疚。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领导在得知付文韬父亲的病情后,特别批准他回家探视。由于抢救及时,付文韬的父亲终于和死神擦肩而过,生命虽然保住了,却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看到重症监护室中浑身插满导管的父亲,能够承受深海5000米压力的付文韬终于忍不住留下了难过的眼泪。然而,试验任务很重,需要他马上回去。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父亲,一边是需要自己的深海载人事业,付文韬面对着自己人生第一次痛苦的抉择。
付文韬在岳阳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仅见了半昏迷状态的父亲一面,便毅然返回了三亚基地,继续参加深潜试验。“潜航员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时能够执行深海载人试验的潜航员只有三个人,为了这个项目,我们整个团队已经准备了很久,我不能这么自私。”付文韬坚定地说。
2011年7月28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随着电子监控器上的数字定格在5188米,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记录。这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到达占全球面积70%的海洋深处进行探索的能力,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航海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人们为“蛟龙号”欢呼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在这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多年艰苦付出和执着努力。而付文韬就是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
付文韬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肯定。他先后获得了国家海洋局优秀共产党员、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面对着成功后的各种花环,付文韬一如既往地淡然和谦虚:“其实我没有什么特殊,只是很多时候我会提前做更多的准备,然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坚持了一下。”正是付文韬的坚持,他才成为了今天的“深海蛟龙”,也正是无数潜航工作者的坚持不懈,中国载人潜航事业才有了今天的骄人成绩。
“今年7、8月份我们将会向‘蛟龙号’的最高下潜设计深度冲刺,目前我们各项工作都进行都非常顺利,相信一定可以成功。”想到中国载人潜航事业光明的未来,付文韬笑得很幸福。
“当代青年是无比幸运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的一代。”2012年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这句讲话,让付文韬印象深刻。他最后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他对青年的五点希望,更加脚踏实地的工作,用更多更大的成绩来回报祖国和人民。”
记者手记:在2012年5月4日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说:“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记者在付文韬身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点,不满28岁即成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主驾驶,肩负着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带着国人“海洋大国”的期望与梦想,潜入大洋深处,探索着深海世界的奥秘,他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中国的记录。 (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