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珲,好儿子……爸爸妈妈为有你这样优秀的儿子感到光荣!”这是一个父亲最深情的呼唤。
“茂珲,活着,你是一根标杆;倒下,你化成一面鲜艳的旗帜……”这是一位政委最崇高的赞扬。
“茂珲,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当消防兵,还做好兄弟……”这是孙茂珲舍生所救战友泣血的追忆。
……
4月16日下午2时30分。
南京人民大会堂。
孙茂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江苏省政法委联合多家单位再次送别这位雷锋式的消防战士。
报告会后,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亲切会见了孙茂珲的父亲孙瑞。江苏副省长傅自应宣读了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关于追授孙茂珲同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决定》和《江苏省政府关于追授孙茂珲同志“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的决定》。江苏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公安厅厅长孙文德宣读了公安部《关于追授孙茂珲同志“新时期消防勇士”荣誉称号的命令》。
报告会是对先进事迹的全面还原,是生者对英雄的沉痛追思。忠诚、奉献……无数美好精神在这个年轻的生命上闪光,他所坚守着的精神力量将扎根泥土、穿越时空,引领着每个人去追寻。
一句句的倾诉、一声声的呼唤将大家的思绪带回了两个多月前那场令人痛彻心扉的火灾……
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火情就是命令!2012年2月1日凌晨5点02分。苏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三中队警铃大作!孙茂珲一个激灵翻身下床,和战友们一起冲向宿舍边的出警滑杆。几分钟后,他们坐上了消防车,迅速赶往苏州工业园区内的达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起火的是该公司的一间大体量电子厂房,厂房内有大量员工被困,战士们赶到时,失火现场已经烟雾弥漫,车间放置的塑胶类物品燃烧所产生的毒气开始聚集,屋顶也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救人刻不容缓。作为搜救组4名成员之一的孙茂珲为了抢时间,和另一名战友王浩君头戴面罩、身背氧气钢瓶,迅速地从一处烟雾较少的入口进入大楼,开始进行搜救工作。幸运的是,经过两轮搜救,130多名被困员工被成功营救。
当得知还可能有遗漏的需要救助的人后,孙茂珲请求再次进入火灾现场:“队长,让我和浩君再进去看看吧,我们熟悉里面的情况!”就这样,孙茂珲和王浩君第三次探入火海深度搜救。
再进火场不久,王浩君所背的空气呼吸器由于气压不足发出警报。收到呼救的特勤三中队指导员余杨命令他们“立即撤离,同时等待接应。”接到命令后的孙茂珲与王浩君沿安全绳的引导,试图从原路返回。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高架货架轰然倒塌,安全导向绳被埋住了。
场外的战友在想尽办法营救,可空气呼吸器使用的时间有限,很快王浩君就无力地坐到了地上,孙茂珲毫不犹豫地和他共用自己的空气呼吸器。
等待时间越长,危险就越大。孙茂珲为了两个人的安全开始寻找另外的出口。“你别动,我气瓶里还有点气,我去找出口。”这是孙茂珲对王浩君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短暂人生的最后一句话。
令人痛心的是,孙茂珲没能找到另外的出口,就因为没有氧气晕倒了,他晕倒的地方距离着火点30米远。
6时30分,深度昏迷的王浩君被成功救出并脱离危险,45分钟后孙茂珲被抬出。救护车向医院一路狂奔,一如火场上消防官兵和群众的急切心情。抢救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医生们拼尽全力,却依然没能从死神手中抢回这个年轻的生命。
就在那个时间,另一个病房里,王浩君刚刚醒来。据他回忆,自己在火场里接过孙茂珲递来的呼吸面罩和呼救器后,很快就失去了意识。
当他听说孙班长离去的消息后,这个面对火魔眼都不眨一下的消防战士几乎崩溃。“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他的生命与消防紧密相连
2011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名建筑工人在塔吊上不慎摔伤骨折,被困在塔吊上,情况十分危急。孙茂珲主动请战,只身携带30公斤重的救援设备,克服夜黑、风大等恶劣救援条件,乘坐缆车升上50米高空,果断采取破拆和包扎固定措施,将伤员安全营救回地面,为抢救伤员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2011年9月27日20时30分许,一样是刻不容缓的火情。苏州市吴中区联升科技厂二甲苯罐区发生储罐泄漏火灾,火势异常凶猛,形成约300平方米的地面流淌火。在完成供水任务后,也是那个身影--孙茂珲冒着二甲苯中毒的危险,主动请缨,冲在一线,架设9米拉梯登上随时有坍塌危险的顶棚,连续强攻灭火6个多小时,终于扑灭了大火。
是他,总是他,牺牲时的孙茂珲只有23岁,但自2008年12月入伍以来他总是出现在火灾救援的第一线,多次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免受更大侵害。战友们都已经习惯了孙茂珲冲在第一个的背影。而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老班长孙茂熙都会想起茂珲第一次出任务时的场景。
孙茂熙比孙茂珲早一些入伍。孙茂珲刚加入消防队的时候,茂熙是他的班长。相似的名字、相仿的年龄、相同的老家,让这个班长格外在意这个小老乡。
“我总是想着要照顾他,可他总是不让。”孙茂熙说。别人训练跑5千米,他就要跑6千米。让他休息一会儿还不干,总说自己还有力气。身上有伤总是不说,被发现了还要“强词夺理”:“告诉你了,你还让我加练吗?都说轻伤不下火线,我这哪里算伤。”
消防队员总会面对大火、死亡这些让人恐惧的事情。很多人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可第一次出任务,孙茂珲就主动请缨。
“火很大,房间几个液化气钢瓶还在‘嗤嗤’地冒着火。情况十分危急。他说‘让我去吧’。”回忆起孙茂珲第一次出任务,孙茂熙感慨颇多。“恐怕那时他就爱上了消防员这个职业吧,他注定是消防的人了。”
入伍以来,孙茂珲先后参加灭火战斗500余次,参加抢险救援400余次,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嘉奖1次,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化作一盆铁水 铸成一块好钢
2009年,大队秋季岗位练兵5000米竞赛第一;2010年,支队春季岗位练兵400米疏散竞赛第三;2010年,支队秋季岗位练兵5000米竞赛第二;2011年,大队春季岗位练兵负重登楼竞赛第一……在孙茂珲的遗物中,一摞鲜红色的奖状,记录着他迅速成长的轨迹。
入伍前,孙茂珲这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没吃过什么苦,他活泼开朗、多才多艺,和很多男生一样有一个当兵的梦想。2008年,刚满19岁的孙茂珲暂别大学校园应征入伍了。
“好是更好的敌人,我要勇争第一”,在他的笔记本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在新兵连组织的第一次体能摸底时,他在分队排名垫底,不甘落后的他暗下决心,心里憋着一股劲,“挑战自我、只争第一”成了他的座右铭。平时训练中,别人做一遍,他就做两遍、三遍,在新训结束前的综合考核中,他取得了体能项目2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苏虹路:友达光电、三星电子、日东电工、天弘公司……水源情况、疏散通道、重点部位……” 孙茂珲有5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消防辖区内各个单位几乎所有情况,辖区内每一条道路、小巷,每一家单位、场所,每一处水源、码头他都记录得很清楚,铭记在心。
2011年初,刚刚当兵两年多的孙茂珲被选任为战斗四班班长,这在业务骨干众多的特勤三中队来说,可算是“破天荒”的事情。三中队驻地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工业园区,外资企业多,中队装备器材进口的多,孙茂珲虽然只有中专文化,但他不怕困难,自费购买外文字典,学习外语,自己翻译编写进口器材操作说明。2011年10月份,支队组织基层政工知识比武竞赛,孙茂珲被选为战士代表参赛,接到这项任务后,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做就做最好的。”就这样,他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复习,最终在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爸爸妈妈:人站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朝着的方向……我会继续努力,再立新功,报效祖国。我一定不辱使命,甘愿化作一盆铁水,铸成一块好钢……”这是孙茂珲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自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他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对父母的诺言,不断磨练自己,让梦想慢慢蜕变成了一种更高尚的生命价值理念。
一个人活着不是你得到了多少,而是你贡献了多少
2010年2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在处警归队途中,孙茂珲听到广播中驻地某医院抢救车祸病人急需血液的消息,他不顾劳累,归队后立即向领导请假,赶赴医院一次献血500毫升。
2010年8月13日凌晨,孙茂珲在一次灭火疏散行动中,捡到了一个内有数万元现金的包裹,他毫不犹豫地交给了现场警察,并协助及时找到了失主。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七(1)班的孩子们会永远怀念那个在2011年秋天带着他们训练,喜欢音乐、摄影、会玩滑板的帅气“大哥哥”。
“站军姿的时候,我只要动一下,孙教官就要加五分钟,当时我好累,心想‘这个教官好讨厌,赶紧走,赶紧走!’莲花学校七(1)班的任英杰说,”可慢慢地,我都坚持下来了,孙教官笑着夸奖我,教我玩滑板,我开始喜欢他了。后来他跟我说:‘其实很多时候,困难没那么厉害,坚持,只要再坚持一下,你就行!每次都坚持,你就是男子汉!’我信他,他救火时坚持到最后,他还想到别人,他就是男子汉!我也要这样。”任英杰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我骨折卧床时,茂珲像亲人一样端屎端尿、忙前忙后,每天用热毛巾给我擦身。回忆起孙茂珲的细心善良,战友王浩泪如泉涌。
他年纪不大却总以”大哥哥“的身份爱护战士,发现班里新同志想家了,他就主动去了解情况,当得知其父母因家庭经济困难闹矛盾后,孙茂珲苦口婆心地与对方父母通了近三个小时的电话,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解开了新同志日的思想疙瘩。事后,孙茂珲又及时向中队领导汇报,发动中队为这名新同志捐款捐物,他一人就将一个月的津贴全部捐了出来。
细心的照料、无微不至的关怀……孙茂珲的默默奉献,永远留存在大家的心底。他长期坚持到娄葑敬老院为老人家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老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兵儿子”、“小棉袄”;在驻地学校警民共建活动中,他听说有位小学生因家人下岗交不起学费时,他主动承担起孩子就学期间的一切学习费用;当兵三年,他省吃俭用,生前惟一的一次休假,为省钱,他买的是站票,却先后捐款近一万元……
孙茂珲,用他一次次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期雷锋式好战士的成长足迹。
火海英雄长眠姑苏
2012年2月15日的苏州阴雨绵绵,老天似乎也在为英灵的离去而哀伤,位于横山的苏州烈士陵园显得异常庄严与悲伤,年轻的消防英雄孙茂珲在这一天永远的长眠于此,永远地留在了这块战斗过、生活过、热爱过的土地上。
69岁的孙奶奶上午7点多就坐上了公交车,为了来送这个”好孩子“最后一程。家住相城区的周先生一早带了三朵白菊花,驾车来到苏州烈士陵园,来送别这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受灾现场的奋不顾身,面对万元巨款时的拾金不昧,危难险重任务前的抢为人先……“精神永存千古留名,为民献身无悔青春”,正如追悼会上的挽联所写,这个阳光大男孩,这个用生命点亮青春光华的战士,他的理想和追求,定会在80后、90后心中生根发芽!让“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再次闪光!(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洪侠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