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邱少云

2022-05-25 17:06:33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248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存放着一支普通的钢枪。它的枪托已被烧成了炭黑色,但枪身却依然完整。60年前,曾有一双大手紧紧地握过它。枪下巴掌大小的军衣残片,曾经呵护过一位烈士最后的心跳。

  这位烈士就是邱少云,一个存在于国人记忆深处的名字。在60年前的朝鲜战场上,他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中国志愿军通往胜利的道路。 

  出身贫寒家 自幼历磨难

  据可查到的资料记载,邱少云1926年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关溅乡(今少云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邱少云家里只有半亩多地,为了糊口,只好租种地主的几亩地。有一年天旱,交完租没剩下多少粮食。没办法,他的父亲只好去给船老板拉纤养家糊口。好不容易盼到年底,满指望能挣些钱回家过年,可是,船老板硬是不给工钱。邱少云的父亲咽不下这口气,带领穷兄弟们找船老板说理,船老板只好发了3个月的工钱。

  这天黄昏,邱少云的父亲一个人坐在船边,摸着口袋里的几块银元,盼望早点回家。突然,他身后“咚”地响了一声,刚要回头看是怎么回事,几个护船的狗腿子猛扑到他身上,不由分说,卡住他的脖子,捆住他的手,往他嘴里塞满棉花,七手八脚地抢走了他刚到手的工钱,然后,把他推进了河里。就这样,邱少云的父亲被船老板害死了。他的妈妈受了很大的打击,两年后,贫病交加也去世了。

  从此,13岁的邱少云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来到地主家放牛。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就赶着牛群出了村子。一路上他还要砍柴,晚上回去还要喂猪、扫院子、担水、推磨、劈柴。可是,到了年关,地主一拨拉算盘珠子,还顶不上每天的冷饭钱。他只好又到一家面馆跑堂,每天从天不亮开始挑水,一直挑到夜深人静。邱少云去挑水的那条河,离面馆一里多路,都是土坡,又滑又陡。
 

6月的一天,邱少云冒雨挑水,患了感冒,身上烧得滚烫,走在又滑又泥泞的路上,一下没站住,就摔倒了。 回到面馆,老板娘还大骂他偷懒。那时候,邱少云就这样到处做工糊口。日子辛苦不说,还经常受地主的欺凌。

  1949年秋天,二十出头的邱少云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被安插在川军刘义的18团,成了一名士兵。在旧社会受尽了苦难的邱少云,时刻渴望着翻身得解放。

  男儿当自强 小兵上前线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四川,占领大西南。成都战役后,川军覆灭,邱少云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被补进了当时的人民解放军某部九连二排六班。

  据邱少云的副班长曾纪有回忆,四川解放后,自己所在的10军某部队驻扎在简阳县(今简阳市)剿匪。1950年3月的一天,连队的一名干部领来三个新兵,其中一个就是邱少云。“他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一脸肉疙瘩,人长得很结实,但不爱说话,在班会上,有时要点他的名,他才发言说几句。”

  曾纪有回忆说,刚到连队的邱少云沉默寡言,在新兵入伍培训时表现不算很积极。针对此状况,作为副班长的曾纪有决定帮助邱少云,于是将他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经常给他开“小灶”,教导他在集体中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渐渐地,邱少云融入了解放军的大集体中,和班上的战士们相处融洽,组织纪律性有了很大改观。一段时间培训后,邱少云便参加了剿匪斗争,战斗的磨炼让邱少云很快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

  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着还未满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这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侵略。
 

 就这样,邱少云随军踏上抗美援朝战场,等待他的是一场炮火的洗礼。

  为国捐儿身 英雄经火验 

  进入朝鲜后,部队加强了训练力度。邱少云对武器特别有悟性,部队装备的苏式武器如转盘冲锋枪、爆破筒、莫洛托夫手雷,他一摸就会,几经训练,成为一名技术尖兵。

  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后期僵持阶段,10月中旬,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上甘岭村打响。

  要取得战役胜利,必须炸掉敌军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要炸掉康平桥,又必须先拿下位于平康和金化之间的391高地,美军和朝鲜李承晚叛军就盘踞在这里。敌军在391高地布下了一个加强营,不仅火力强大,还构筑了坚固的地下碉堡,强攻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邱少云所在连队奉命去拿下横亘在391高地、阻止我军战线南推的这幕屏障。而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有着3000米宽的开阔地,这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因此,为了缩短对敌军发起进攻的冲击距离,我军决定在前一天夜里,让一支部队秘密潜入敌人阵地的前半山腰,埋伏24小时,一旦进攻时间到,迅速抢占391高地。

  邱少云被选入潜伏队伍。执行任务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部队首长指示:“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这次任务十分重要,也非常艰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暴露目标。”邱少云和战友们坚定地回答:“坚决完成任务!” 
 

 10月23日下午6时,我军向敌军阵地猛烈发射炮弹,趁敌军慌乱之机,从头到脚插满了蒿草的邱少云和其他51名战士,按预定计划潜入到391高地东边的一条长满蒿草的土坎旁边。风一吹起,战士们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同时摇动,看不出一点儿伪装的痕迹。三小时后,潜伏部队全部进入预定地点,我军炮弹也停止了。

  进入阵地后,战士们只能双手趴地、脸埋在地面上,一动不动地待命。邱少云和战友们所在位置只距敌人阵地30米左右,稍发出点声响,弄出点动静,就可能被发现。上级对此次行动要求极为严格,即使敌人发现了某一个人,“也不能有任何动静,更不能反击。”

  那天,刚下完一场雪,万物萧瑟,大地一片寂静。天刚蒙蒙亮,战士们首先看到的就是391高地上的那一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的地堡群。一挺挺机枪从地堡的射口直对着山下,持枪的敌人在山脊上的交通壕里来回走动,还不时地用望远镜朝山下张望。

  十点多钟的时候,意外的情况发生了,李承晚叛军的一个班钻出了地堡,朝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方向走来。 

  我军两名战士被敌兵发现了,敌兵慌张地乱扫了一梭子弹、扭头就朝山顶上跑。 

  这个时候,要是让敌人活着回去,潜伏的行动就会暴露。这一切,观察所里的指挥员看得非常清楚。指挥员立刻下达命令:消灭这股敌人!顿时,炮声隆隆,391高地山坡上,筑起了一道火墙,截断了敌人的退路,一个班的敌人全部被歼灭在半山腰。

  这次袭击惊动了美军。约下午4时,美军派出飞机,盘旋在志愿军潜伏地的上空。敌机盲目地向391高地投掷数十枚燃烧弹,顿时火熊熊燃烧起来。一颗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飞迸的燃烧液溅到邱少云身上,插在他脚上的蒿草瞬间燃烧起来。
 

邱少云埋伏地点较靠前,离敌军铁丝网只5米左右,他只要稍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为了不暴露自己,他一动未动。大火烧着了他的棉衣、烧进了他的皮肉,为了严守如山的军令、不暴露目标,邱少云强忍着痛苦、双手深深地抓进土里。

  周围的战友看到此情此景,心如刀割,邱少云像一块千斤巨石,以令人震惊的坚忍伏在原地纹丝不动。大火吞噬了邱少云的身体,整整燃烧了半个小时,直至将他烧成一具焦尸。在烈火焚身的半个多小时里,邱少云没有挪动一根指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没有匹配的词汇可以去描述他肉体上承受的灾难性巨痛,也没有人知晓是何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完成这一“奇迹”。

  黄昏时分,漫山遍野潜伏的战士们带着复仇的火焰如洪流般涌向敌军碉堡,后方大军勇猛地冲上391高地。20分钟后,敌人被全部歼灭。

  战斗胜利了,邱少云却永远地离开了,年仅26岁。

  英名留青史 精神永绚烂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邱少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

  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来自朝鲜前线的一篇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从此,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严守战场纪律,以自我牺牲精神确保战斗胜利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

  1953年6月1日,志愿军总部追授邱少云“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在邱少云牺牲57年后的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与雷锋、黄继光、罗盛教和赖宁等年轻人共同上榜。这位贫农出身的普通士兵、战火硝烟中的革命英雄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迹。(中国青年网记者 马婷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