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江竹筠(江姐)

2022-05-25 16:59:02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72

又是一年清明时。很多重庆的网友会想起这样一群烈士:1949年11月14日,几十名共产党人在重庆歌乐山电台岚垭附近的杂草丛中被枪杀。 

  在这批英勇牺牲的共产党人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伟大女姓。无论是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还是歌曲《红梅赞》、《绣红旗》和歌剧《江姐》,饱含深情赞颂的都是这个人--江竹筠。

  童年逃荒 受尽苦难 

  江竹筠原名江竹君,1920年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她的家,就在自流井大山铺朱家沟,一家人住着两间简陋的草房。江竹筠8岁时,家乡闹旱灾,饿莩遍野。后来,母亲带着他们投奔了在重庆的外婆和三舅李义铭。
 多年以前,江竹筠的这位舅舅曾经在家乡提着竹篮,沿街叫卖“麻杆糖”。但眼前的李义铭却是重庆红十字医院院长、蜀通轮船公司董事、精益中学校长,开办了一家医院,成了新兴资产阶级。对江竹筠、母亲和弟弟三个逃荒者来说,骨肉至亲的舅舅和他们已分属贫富悬殊的两个阶级。 

 

  舅母很不喜欢从乡下来的这家穷亲戚。母亲和江竹筠姐弟遭受了舅母的许多白眼,她和弟弟更是没少挨舅母打骂。但因为外婆生病,需要母亲照顾,她们只好忍气吞声。 

  外婆去世后,没等舅母赶,竹筠和弟弟便跟着妈妈搬出三舅家,在外面租了一间房子,开始独立谋生。父亲江上林此时在一条船上打零工,时不时帮衬下家里。母亲也找点针线活干,挣的钱勉勉强强能让10岁的竹筠和8岁的弟弟去一所教会小学读书。母亲说:“好不容易才让你们上学,要发奋呵!”竹筠很听话,上课认真听讲,成绩优良,还得了奖状。可惜只读了半年左右,父亲所在的蜀通轮船公司破产,竹筠只好辍学了。失业后,本来就不大顾家的父亲,抛开竹筠他们,独自回家乡去了,几年后便病死。 

  当时,小竹筠是多么喜欢念书啊,每当她看到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眼里都含着泪。 

  为减轻家里负担,小竹筠被迫和母亲一起去袜厂做工。由于她身材矮小,够不到机器,厂里还专门为她做了一个高脚凳。竹筠想为妈妈分忧,认真学技术又吃苦耐劳,很快产量就赶上了成年人,但工厂老板依然只给小竹筠微薄的童工工资。 

  逃荒的经历,让竹筠小小年纪便知晓生活疾苦,为她日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树立解放劳苦大众的理想埋下了种子。她的童年时代,由于受到农村和城市两种环境的交替影响,使她兼有农村孩子的淳朴和城市孩子的开通,求知欲望很强。 
 

  奋发求学 追求真理 

  转眼到了1932年。12岁的江竹筠因每天工作12小时,把身体拖垮了。不久,妈妈患了伤寒,便一同辞去了袜厂的工作。此时,江竹筠三舅家的小儿子需要人照顾和教育。母亲略懂笔墨,又是至亲,于是便去三舅家看孩子。实际上三舅等于请了一个不花钱的保姆。作为对母亲的报酬,三舅安排江竹筠姐弟到孤儿院小学读书。 

  再次得到读书机会的江竹筠兴奋极了。在孤儿院小学,她勤奋好学,三次考试,三次跳级,仅用了3年半的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 

  小竹筠渐渐长大了,她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课本知识已经很难满足她了,她就想方设法去老师那里借阅课外书。她特别喜欢读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等英雄的故事,她有时还跑到江边,大声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时,出现了一位对江竹筠一生有着启蒙作用的老师--丁尧夫。丁尧夫是江竹筠所在年级的主任,同时教她语文和历史。丁老师讲述的历史课,使江竹筠懂得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培养和激发了她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他在教导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她的意志和品格,引导她去思索、鉴别社会中的真与伪,鼓励她去勇敢地追求真理。 

  让江竹筠没有料到的是,1935年,丁尧夫老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了,罪名是有加入共产党的嫌疑。自此,江竹筠更加深刻得认识到丁老师是好人,冒着杀头的危险都要加入共产党,共产党肯定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组织。 

  坚定理想 投身革命

  1936年,江竹筠小学毕业,考入重庆南岸中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江竹筠和同学们组织歌咏队、宣传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演话剧、唱救亡歌曲、贴标语。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下,江竹筠成长的步伐加快了。 

  1939年,日机频繁轰炸,南岸中学不得不迁往江津。江竹筠没和学校一起走,而是考上了中国公学读高中。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周日,她在同学戴克宇(中共地下党员)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政治生命从此开始了。 

  1940年秋,江竹筠所在的公学停办,组织便把她转移到中华职校会计训练班学习,负责该校中共党组织。 

  1941年秋,21岁的江竹筠被党组织派到重庆新市区担任区委委员,在重庆妇女慰劳总会工作,单线联系沙坪坝一些高等学校的党员和新市区的女党员。当时她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日本飞机经常来空袭,军统特务机关就在附近。江竹筠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走向成熟。 

  后来,江竹筠又在组织的安排下,考入繤江铁矿做会计。1943年初,组织上安排江竹筠到成都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的合作社工作。不久,江竹筠接到了回重庆的新任务:为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当助手,并与他假扮夫妻。 

  彭咏梧在老家有妻室,而且已育有一子。他和江竹筠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但随着了解的加深,双方逐渐产生了好感,但都恪守着道义,努力压抑着这份萌发的情感。 

  一次偶然的变故,组织上决定让江竹筠从重庆转移至成都,安排她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读书。在川大,她改名江志伟,以学生的身份做群众工作,也是本系学习最用功,成绩最优异的学生之一,又是学生运动中最隐蔽的幕后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但她的组织关系依然留在重庆,对外的身份依旧是“彭太太”。在川大读书期间,江竹筠还学会了俄语,经常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 
江竹筠走后,在重庆做地下工作、不时与特务打交道的彭咏梧深切感到工作起来是那么不方便不习惯,还出现了不少麻烦。 

 

  江竹筠也把对彭咏梧的爱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出于工作需要,1945年,江竹筠快放暑假的时候,接到组织的秘密通知,批准她和彭咏梧结婚。年轻而有活力的江竹筠虽然内心惊喜,但也怀着对彭咏梧原配妻子谭正伦的深深歉疚。 

  一年后,他们的儿子彭云出生。 

  酷刑加身 绝不屈服  

  1947年,重庆地下组织创办了机关报《挺进报》。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又建立了《挺进报》特支,由彭咏梧直接领导,江竹筠担任助理。 

  1947年10月,彭咏梧受命担任川东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重返下川东组织武装暴动,牵制国民党兵力,开辟第二战场。因为孩子太小,组织上一开始并未考虑让江竹筠随行,但她不愿放弃同丈夫一起革命的机会。 

  为加快下川东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为游击队筹备些给养,彭咏梧让江竹筠潜回了重庆。1948年1月23日,江竹筠带着几名干部到达彭咏梧外婆家,等着和约定接头的人见面。江竹筠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彭咏梧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的噩耗。 

  深爱着彭咏梧的江竹筠心如刀绞,但她很快把丈夫牺牲的悲痛化作了对革命信仰的无比忠贞,毅然做出了接替丈夫工作的决定。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1948年,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被破获。由于叛徒的出卖,这一年的6月14日,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
 

 在狱中,特务们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忍地将竹签钉进江竹筠的十指,妄想从她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休想从我嘴里得到任何材料!”“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江竹筠刚入狱时,难友们叫她“竹筠”。当特务提审江时,大家既关心又不放心,因为这位身材瘦小的女性掌握着太多的情报了。那天,当特务把遍体鳞伤的江竹筠架回牢房时,不知是谁喊了声:“江姐!”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在狱中,江竹筠利用她的聪明才智,组织难友继续与特务们做斗争,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和爱戴,江姐的称呼也就这样叫开了。 

  彭咏梧牺牲后,江竹筠越发惦念自己幼小的儿子。入狱前,江竹筠经过多次和彭咏梧原配谭正伦的弟弟谭竹安接触沟通,获得了他的信任和谭正伦的谅解。江竹筠入狱后,在谭竹安的安排下,彭云由谭正伦抚养。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兑水调成的“墨汁”,给谭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49年11月14日,一群武装特务出现在女牢门口,他们让江竹筠等赶快收拾行李,马上转移。江竹筠知道,自己年轻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她从容而平静地脱下囚衣,换上被捕时穿的阴士丹林蓝布旗袍,套上那件红色绒线衣,又把头发梳理整齐。 

  剩下的难友忍不住哭了起来。江竹筠为一位同志擦去眼泪说:“坚强点,同志们!革命胜利近在眼前,我希望你们都能坚强地走过去!”  

  江竹筠和难友每走过一间牢房,大家都亲切地喊着她的名字。忽然,难友何雪松抑扬顿挫地高声背出以前大家共同创作的诗歌:《我们的丹娘--献给江竹筠同志》
 

忍耐和毅力将换得真正的自由, 

  准备着死也准备着胜利。 

  你,我们的丹娘, 

  所有正直的灵魂为你的受难而愤怒。 

  穿过沉重的铁门传来的, 

  是我们兄弟般的同志的情谊。 

  每次毒刑给你的伤痛, 

  像皮鞭抽打我们的心。 

  你,我们的丹娘, 

  你并不孤独。 

  …… 

  这一天,在瑟瑟秋风中,29岁的江竹筠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倒在了血泊中。 

  这一天,离重庆迎来解放的曙光,只有短短16天。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楠编写)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