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爱因斯坦

2022-05-25 15:14:47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223
爱因斯坦
美籍德国物理学家
(1879—1955)
爱因斯坦对卓别林说:“人人都懂您的艺术,您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卓别林对爱因斯坦说:“没有一个人懂得您的相对论,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的确,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相对论,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它。爱因斯坦也许是科学史上最伟大、最神秘、最受人崇拜的一位巨星。同时代的科学家称他为“20世纪的牛顿”。
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个科学巨人是怎么长大的吧。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
4岁时他还不会说话,人们开始担心这孩子可能根本不会说话。后来开始学着说了,可是从他嘴里说出的每一个词儿人们听起来都需要费很大劲儿。7岁了,他还是只能固执地重复大人教给他的一些短句。邻居怀疑他是个低能儿;老师干脆就认为他生性愚钝不堪造就;同学们则叫他“小老头”,因为他一点儿也不喜欢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热热闹闹地玩耍,总是独往独来,躲在一边糊里糊涂地像说梦话一样地自言自语。在青少年时代,爱因斯坦的才能一直不断地受到人们的怀疑。
刚上小学时,一次手工课堂上,老师拿起爱因斯坦做的小板凳对大家说:“天哪,你们看,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丑陋的小板凳吗?”
“有。”爱因斯坦不慌不忙地站起来,从桌下又拿出一个小板凳,“这是我第一次做的。”
上中学时,德语老师曾对爱因斯坦说过:“请原谅我的直率吧,您永远不会有所作为。”
上大学时,一位很有威望的教授认为爱因斯坦勤奋有余而才华不足——他甚至不了解物理是多么难学。一次,教授问爱因斯坦:“您为什么不去学医学、法律或者语言文学呢?”
爱因斯坦回答道:“第一,我对这些不感兴趣;第二,我为什么不能在物理学领域碰碰运气呢?”
在常人眼里,爱因斯坦的确是个怪孩子;在死板的教育制度下,爱因斯坦也真的算不上一个好学生。小学教师送来的成绩单使父亲感到很痛心——这哪里像一个机电工程师的儿子呢?他16岁时去考工业学校,因为现代语言和历史一类的课程不及格而没能够一次考中。除了父母,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独特的兴趣和潜在的能力。
很小的时候,爸爸送给爱因斯坦一个罗盘。他很快就发现,不管自己怎样转动,那抖动的罗盘指针都一直不变,一直指向北方。他惊得目瞪口呆,双手颤抖:“是什么力量让它指向北方呢?”他悄悄放下罗盘,把北边的东西翻了个遍,结果什么也没找到。
爸爸并没有因为房间被儿子弄得一塌糊涂而生气,反而感到非常喜悦,他真诚地表扬了孩子爱动脑筋的习惯,又耐心地向他解释了磁场的原理。从此,物理世界的奥秘以其特有的神秘力量吸引着小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出生地叫乌耳姆。德国有一句古老的俗语:“乌耳姆的居民都是天生的数学家。”爱因斯坦的父亲海尔曼的确具有卓越的数学才能,由于家境困难不能继续求学,这个善良乐观的人后来成了商人和机电工程师。人们相信爱因斯坦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从父亲家族遗传而来的,而他自己却说:“我没有任何天才,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不存在遗传性问题。”
爱因斯坦10岁时进入慕尼黑教会中学。12岁时,偶然落到爱因斯坦手中的一本小书——《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给他留下极强烈的印象,书中所展示出的包含着许多严整规律的宽广世界使他肃然起敬。那段时间每逢星期五,爱因斯坦家里总要邀请一位在慕尼黑学医的波兰大学生吃晚饭。他向爱因斯坦介绍自己的哲学观点,推荐给他一些自然科学书籍,包括近代地球物理学创始人之一洪波尔特著的5卷本的《宇宙》和一套20本的带插图的自然科学通俗丛书。这些书给小爱因斯坦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在中学时代,爱因斯坦在自然科学方面表现出了比较强的学习能力,据说他在几个月之内就独立学完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爱因斯坦本人后来回忆道:“12岁至16岁时,我掌握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值得注意的是,爱因斯坦学习从不死记硬背。一次,有人问他音速是多少,他回答道:“我背不下来。能在任何一本手册中找到的东西为什么要记住它,给自己加重负担呢?”
爱因斯坦一生都对音乐很入迷。有人说这种爱好是他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因为他母亲是个具有很高音乐天赋的人。小时候,每当母亲用钢琴弹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他就会放下手里的一切,一动不动地站在钢琴旁入神地倾听。当他自己拿起小提琴时,也像着了魔一样,眼睛闪着亮光,手激动得打颤。稍大一点,他就自己创作歌曲,配上赞美上帝的歌词,一个人又拉又唱,或者在街上边走边唱。上中学时,他是学校乐队里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他一直是巴赫的崇拜者,他说:“我能对巴赫的创作说些什么呢?听它、演奏它、爱它、读它,并且——不妄加评论!”有好多年,爱因斯坦最喜爱的活动是同母亲或妹妹双人联弹钢琴或即兴创作主题变奏曲。成名以后,有一次他本应在一个庆祝会上作报告,可他却给与会的人演奏了一段动听的小提琴曲。
爱因斯坦心地善良,热爱自由与和平,从小就反对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一切束缚和限制。
很小的时候,当大人们一谈起政治,谈到暴虐的俾斯麦政权或德意志帝国的兴起时,小家伙就害怕起来,赶忙离开房间。一天,德国军队穿过慕尼黑街市,“所有的好德国人”都涌到窗前喝彩助威。小孩子们尤其对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步伐感到神往。但是爱因斯坦却不一样,他既害怕又瞧不起这些“打仗的妖怪”。他请求母亲把他带走,带到一个他自己永远不会变成那种“妖怪”的国度去。后来他说:“如果有谁在军乐伴奏下怡然自得地迈着正步,仅仅因为这一点,我就蔑视他;让他长脑袋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人有一根脊梁骨就足够了。”中学时代的一个假期,他从慕尼黑跑到了米兰,发现那里的气氛适合他这个喜欢梦想的人,便放弃了德国国籍,可是也没有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想不要任何依附,做一个世界公民。22岁时,他终于加入了中立国瑞士国籍。
爱因斯坦是在犹太教的传统中长大的,可是在国立学校念书时,人们却给他灌输天主教教义。10岁的孩子当然不会觉得《旧约》和《新约》之间有什么冲突,它们讲的都是先知们的苦难和救世主牺牲的故事。他以同样的热情喜爱这两种故事,正如他既喜欢自己的罗盘又喜爱音乐和诗歌一样。可是有一天,老师拿了一根大铁钉走进了教室,告诉学生们说,这就是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那颗大铁钉。忽然之间,所有的目光都盯到了爱因斯坦身上,好像就是他把耶稣钉死似的。他看见同学们的脸突然变了颜色,充满了奇怪的仇恨,这是他所不能理解的。他脸红了,感到无限羞愧——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些人。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冲出了教室。
若干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93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发表宣言,为德国的侵略行径辩解,甚至把手舞屠刀的德国皇帝吹捧为“世界和平的卫士”。爱因斯坦非但没有在这份宣言上签字,反而与一位哲学家一同起草了《告欧洲人民书》,呼吁欧洲科学家竭尽全力,争取尽快结束这场人类大屠杀。然而却没有什么著名人士在这份宣言上签字。
面对这个荒唐的世界,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愚昧和违反逻辑,少年爱因斯坦只能是孤独的。他跨过了时空的长河,同阿基米德、牛顿、斯宾诺莎、笛卡儿、海涅、席勒、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人结成了朋友。15岁以前,他已经熟悉了这些数学家、哲学家、诗人和音乐家。从这些人的作品中,他看到了一个充满秩序和法则的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抚慰了他敏感的心灵上的创伤。
16岁时,爱因斯坦担负起做人的责任的时刻到了。父亲要求儿子忘记那些“荒唐的哲学”,投身到机电工程这个“体面的行业”里去。爱因斯坦走投无路了,可他一想到要做个手艺人,就本能地产生反感。可是,他该怎样来反抗这个世界呢?
一天,他读了一篇爱默生的文章,找到了答案。文章说:“假使一个人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本心行事,世界就会转过来迁就他。”
最终,他的坚持取得了胜利,父亲迁就了他的意愿。他决心将来以物理和数学为毕生职业。经过两度努力,他终于考上了瑞士苏黎世综合工业大学。在那里,他狼吞虎咽地读完了这两个专业所有他可以找到的书籍,并将触角伸向几个相关学科。
大学毕业时,他拿到了教师资格证书,但由于是犹太人,很难找到工作,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专利局核对员的职位。他并没因此而自暴自弃。他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地伏案计算着数字,心里却梦想着天上的群星。一有空闲,他就在草纸上写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是一听见上司的脚步声,他就匆匆将演算纸扔到纸篓里。
爱因斯坦的勤奋,源于他对大千世界的想入非非。正是这种从童年就已开始的漫长持久的想入非非,使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
爱因斯坦后来说,这两种理论的萌芽都发生在他的少年时代:“我有时自问,怎么偏偏是我创立了相对论呢?我认为其原因如下: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不见得会去思考空间和时间问题。他会认为这个问题早在童年时代就搞清楚了。我则正相反,智力发展得很慢,成年以后才开始思考空间和时间问题。很显然,我对这些问题比儿童时期发育正常的人想得要深。”
如此看来,一个天才的成长轨迹,也许比普通人更简单。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