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
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67—1934)
在近代科学的历史上,有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镭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伟大发现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攻克顽症——癌的新方法,在医学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引起了科学和哲学两门学科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女性,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杰出的法籍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
这位伟大女性和她的丈夫居里先生一起,经过艰苦的努力,发现了钋和镭,并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用了45个月的时间从几十吨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它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辟了科学世界的一个新领域,从此一门新兴学科——放射学诞生了。1903年,为了表彰他们夫妇的杰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们诺贝尔物理学奖。
丈夫去世后,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在失去亲人的巨大精神痛苦和疾病缠身的双重折磨下,以顽强的毅力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勇敢地站了起来,继续独立进行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成为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学教授。她成功地分离了金属镭,分析了镭元素的各种性质,并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同时发表了著名的《论放射性》一书。为了表彰居里夫人在居里先生去世以后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11年再次向她颁发了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出生于一个波兰教师家庭。她的双亲都是有见识的人,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却从不马虎,因此,玛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她天性聪明,求知欲强,三四岁时,就常常专心致志地听哥哥姐姐念书,并很快学会了自己看书。她的记忆力很好,一首诗只要看两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由于家中子女多,经济上不宽裕,玛丽小时候,家里很少有贵重的玩具。但父亲的那些物理仪器——玻璃管、天平等,却让童年的玛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常常踮起脚尖极其快乐地久久地注视着它们,而且总是反复念叨着父亲教给他的话:物——理——仪——器。从那时起,当物理教师的父亲就把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传给了这颗幼小的心灵。
玛丽6岁时进了一所私立小学。尽管比周围的同学年龄小两岁,但她却是一个出色的学生,对任何科目都不感到困难,功课永远第一:算术第一、历史第一、德文第一、法文第一……她总是比别的孩子更早做完功课,然后帮那些智穷力竭的同学解决困难,所以老师十分喜欢她。
玛丽读书非常专心,不管周围环境多么嘈杂、吵闹,她都能双肘伏案,用手指堵住耳朵,全神贯注地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这种方法常使其他孩子觉得十分有趣。有一次,同学们想吓一吓她,他们把椅子叠起来放在玛丽的旁边,想看她会怎样。玛丽仍在看自己的书,完全没有察觉周围的一切。当她读完书站起来时,椅子突然哗啦一声倒了下来,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但玛丽只是伸手擂了擂酸疼的肩膀,说了声“真没趣”,便走开了。
玛丽10岁的时候,不幸接踵而来:先是她的大姐死于伤寒,接着慈爱的母亲也因肺病去世了,不久,父亲又失去了公职。这一系列灾难,对这个幼小的姑娘打击甚大,使玛丽很早就认识到了生活的残酷和艰辛。但逆境也培养了她的不屈性格,使她过早地成熟和坚强起来。
玛丽14岁时已经是一所官办中学的出色学生了。她学习非常用功,15岁那年捧回了全家第三枚奖章——优秀生金质奖章,但是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因过度劳累,体力不支而病倒了。
1883年6月12日,她参加了中学毕业典礼,告别了自己的中学时代。父亲为了使她的身体尽快得到恢复,将她带到乡下的叔叔家里,玛丽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最无忧无虑的一年。
她和伙伴们一起到森林里散步、采蘑菇、荡秋千、游泳、滑雪橇,她甚至还学会了骑马。乡村情趣盎然的生活,陶冶了玛丽的性情,也增长了她的见识。
从乡下回来后,由于家境困难,16岁的玛丽不得不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这份工作很辛苦,而报酬却很低,但玛丽并不在意,这不仅是因为她勇于吃苦,还因为她在心中憧憬着另外一种生活,一种美好的理想在吸引着她——步入巴黎的大学校园。当时许多本地青年都争着做家庭教师,以期挣钱到国外留学。
1883年9月,为了得到一份稳定和收入较高的工作,缩短去巴黎求学的时间,玛丽告别了父亲,到远离华沙的乡下去做家庭教师。在将近4年的寄人篱下的艰苦生活中,玛丽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她以顽强的毅力独自在知识的迷宫里探索,艰难地向科学的高峰攀登。这几年中,玛丽通过学习渐渐悟出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开始把全部精力转向数学和物理学。
这段乡村家庭教师的生活结束后,玛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又踏进了那个充满温暖的家。最使她高兴的是,她回来后,有机会生平第一次进入一个实验室。在这个所谓的“博物馆”里,玛丽的眼界大开。她常在晚间或星期日到那里去,独自一人做物理、化学实验,她迷恋这些实验,兴趣越来越浓,常常工作到夜里很晚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她心爱的静电计、试管和精密天平……可躺在床上,她却又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小小的成功激动得她彻夜难眠。这时,她更加确信,自己已把生命牢牢地系在了向科学进军的壮丽事业上。
1891年秋天,玛丽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登上了一列开往巴黎的列车。这位年仅24岁的姑娘没有想到,也绝不会想到,此行是她在黑暗与光明之间作了最终的抉择,是在毫无变化的渺小岁月与广阔的生活空间之间作了最后的抉择。从此,她的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玛丽的一生中有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891年11月3日,这一天她兴致勃勃地向那梦中的宫殿——著名的法兰西共和国理工学院走去。这所高等学府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它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了玛丽,使她感到无比兴奋、无比幸福。
她的灵魂中涌起一阵阵冲动,让她热烈地投向新生活为她提供的一切,她开始奋力地向那无边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玛丽开始了十分艰苦的学习生活。为了排除一切干扰,获得安静的学习环境,节约每分每秒用于学习,玛丽尽量回避娱乐活动,也不参加朋友聚会,一个人搬到离学校很近的地方住。
为了节约开支和节省时间,她吃的十分简单,有时连续几天只吃抹了黄油的面包。每天早上,她是全班到课堂最早的,而且总是坐在离讲台最近的地方,专心致志地听教授讲课。在实验室里,她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无数次实验中,她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思想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巴黎的冬夜,异常寒冷。
一天晚上天气格外冷,玛丽房间中的洗脸盆里的水都冻成了冰,她实在冻得无法忍受,只好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又盖上被子,而且还在被子上压上了唯一的一把椅子,以便用增加重量的办法取暖。那一夜,她就是这样一动不动地等待着自己进入梦乡。这种奇特的、几乎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使一向健壮的玛丽的健康受到损害,终于有一天,她因贫血在同学们面前晕倒了。可是当她的姐夫一小时后赶到时,面色苍白的她已经在预习第二天的功课了。姐夫只好强行把她带回自己家里,并每天给她吃牛排,规定她按时就寝,才使玛丽逐渐恢复了健康。
用功,不断地用功……正是对科学的极大热情,使这个波兰女子能够蔑视任何困难,并把贫寒引为骄傲。也正是在这刻苦用功、离群索居的生活中,她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学习人类已发现的一切。
在理工学院学习期间,她始终是这般顽强刻苦,因此,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并且先后获得了两个学位:物理学学士学位和数学学士学位。
在玛丽一生中,尽管理工学院的4年学习生活比任何一个时期都穷苦得多,但却是她个人历史上极为重要的4年。直到晚年,她还深深地缅怀这段时光,因为这一时期奠定了她未来成功的基础。正是从这时起,玛丽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科学高峰攀登,并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