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贝多芬

2022-05-25 14:42:45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72
贝多芬
德国音乐家
(1770—1827)
1827年3月26日夜晚,在狂暴的风雨和隆隆的雷声中,音乐大师贝多芬闭上了他的眼睛,永远地结束了为音乐的一生。
贝多芬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在音乐领域的天才表现,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篇章。
贝多芬一生作品数量之多,内容之广,质量之高,都是令人惊奇的。他的作品种类丰富,包括小提琴奏鸣曲、交响曲、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等。他在音乐中创造的那种博大恢弘的境界,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当我们面对命运的挑战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无疑会给你带来一种深刻的启示和昂扬的精神。这部交响曲是他九部交响曲中的第五部,也是最杰出的一部。它不仅表现出贝多芬自己与命运搏斗的英雄气概,同时也蕴涵着更加深广的社会内容:命运像幽灵一样,时时向人类袭来,妄图捆缚住人们的手脚,以便任它摆布,然而,人类没有屈服,奋起与命运展开了搏斗,终于,胜利的凯歌响起,人类战胜了命运。作品中洋溢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斗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100多年来,它一直被誉为世界交响曲中的杰作。
的确,贝多芬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去追求一种博大的人生境界。可以说,贝多芬是一位充满了豪迈的英雄气概的时代歌手。
贝多芬这个“音乐的巨人”并没有出生在名门望族。1770年12月17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市的一个“小人物”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只会整日酗酒的宫廷合唱队歌手,他母亲是一个丧偶再嫁的女仆。这样的家庭在当时是极其贫困的。不过,这个家庭却有着良好的音乐传统,使贝多芬自幼就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喜爱上了音乐。
他的父亲事业上很不得志,所以当看到贝多芬具有音乐才华时,就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那样一来,他就可以带着儿子去周游列国,赚取大量的钱财和显赫的荣誉了。出于这样的打算,当贝多芬刚刚4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把他关在屋里,用强制的手段让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有时父亲半夜酗酒回来,也会把贝多芬从被窝里拉出来,命令他彻夜练琴。人们经常会看到四五岁的贝多芬坐在钢琴前,一边流泪,一边练琴。贝多芬就是在父亲这种严厉而残酷的教育下开始了音乐学习的。
幼年的贝多芬就有着对音乐的强烈的内在追求。他并没有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枯燥地去学那几个单音,他从学习音乐的第一天起,胸中就不断地涌流着一种属于自己的、纯真的乐感。那时候,父亲总是让他站在一张小板凳上练习弹琴,除了钢琴,还要学习小提琴,以后又增加了中音提琴的课程。父亲反复强调要把音奏准,而不允许他弹奏自己的乐调。有一次,贝多芬正不看琴谱而自弹自奏时,父亲走了进来,说:“你真蠢,简直是胡来!你不知道你弹奏出的声音是那样刺耳难听吗?我不允许你这样做,你要照着乐谱弹,否则瞎弹一气,对你一点儿好处也没有。”还有一次,当父亲接待一位来访的客人时,贝多芬走到钢琴旁边,情不自禁地用手按了按琴键。父亲说:“你又想在这里显示你自己,走开,否则我会请你吃耳光。”
贝多芬心中的音乐之河缓缓地流淌着,这是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的,总有一天,它会澎湃汹涌的。终于,父亲注意到了他的情况,当他再次没用乐谱而奏出了自己脑子里的乐调时,父亲说:“我已经对你讲过多次,可是你始终不愿停下来。”贝多芬问父亲:“它们是不是很好听?”父亲回答说:“这是另外一回事。你现在还不能弹奏一些从你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你要在钢琴和小提琴上多下工夫,把音奏准,这是头等重要的事。”
有了父亲的严格训练,再加上自己的灵气与对音乐的酷爱,贝多芬的音乐水平提高得很快。为了使贝多芬的才华早日为世人所知,由父亲做主,贝多芬于1778年3月26日在科隆第一次与公众见了面。莫扎特在6岁时就闪烁出天才之光。出于虚荣心,父亲宣布贝多芬当时也仅仅6岁,其实他当时是7岁零3个月。虽然贝多芬第一次展现他的天才时,并不像莫扎特那样年幼,但所表现出的才华也是令人惊异的。
这时贝多芬的水平已经很高了,而且小有名气,他父亲再也没有能力继续指导自己的儿子了。年幼的贝多芬开始向宫廷老管风琴手海因里希·范·丹·伊登学习,主要学习音乐理论和钢琴。在1779—1781年间,先后有四五位音乐家教授过他。
贝多芬苦苦地迷恋着音乐,以至于他的神情总是显得孤独和冷漠,甚至没有一个同龄的孩子把他视为“游戏的伙伴”。米勒博士曾这样描绘贝多芬:“他是个腼腆、沉默寡言的少年,深思和善于观察的能力愈来愈胜过他的口才。”
贝多芬在音乐上的不断进步,使得他那不得志的父亲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安慰。他对邻居说:“我的儿子路德维奇,现在是我生命中的唯一安慰。他在音乐方面的进步之快得到了大家的称赞。我的路德维希,我的路德维希,我想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伟人……”
贝多芬在音乐上有着崇高的追求,在生活中却不注重小节。他的穿着打扮常常显得很邋遢,人们劝他打扮得整洁一点,可他却答道:“反正都一样,当我成了一位绅士的时候,就没有人注意这些了。”
对贝多芬来说,1781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他开始向宫廷管风琴师聂夫学习作曲。聂夫是一位思想进步的音乐家,启蒙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对贝多芬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开始时,聂夫对贝多芬的作曲给予了毫不客气的批评,年少气盛的贝多芬对此很是不满,常常抱怨聂夫的批评。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他终于体会到了聂夫的良苦用心,作曲水平迅速提高。
1783年,贝多芬第一次发表了自己的作品——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而成的《钢琴变奏曲》。《音乐》杂志上登载了关于贝多芬的介绍,说“他很有天才,前途无量,假如他的进步能像开始时那样迅速,毫无疑问,他将成为第二个莫扎特”。由于聂夫的大力推荐,这一年,贝多芬担任了乐队中的古典钢琴独奏与伴奏。
对贝多芬一生影响较大的,是这段时间里他与冯·勃鲁宁一家建立的深厚的友谊。冯·勃鲁宁一家是个探索新文化、新思想的家庭,一家人都很年轻、任性,但家中时时弥漫着一种无拘无束而又不乏教养的气氛,清新而迷人。朋友们在这里的聚会,是健康而又令人愉快的,与那种纵情享乐、恣意欢娱的生活完全不同。贝多芬在这里接触到优秀的德国文化,他的社交活动能力也在这里得到了培养。不久,他便被这个家庭看作自己的一员,他在这里消磨了白天的大部分时光,晚上也常常在此度过,身心舒展,随心所欲,压抑全消,而且思想上受到了启发,对他以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这位“年轻的天才”17岁的时候,第一次访问了维也纳,见到了他最崇拜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在莫扎特的邀请下,他当场演奏了一曲。自鸣得意的贝多芬出乎意料地受到了莫扎特相当冷淡的赞扬,一种莫名的惆怅与好强的品性促使他请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作即席演奏。贝多芬得到了鼓励,在大师的面前,由衷地弹出了莫扎特的风格。这立即引起莫扎特的注意和兴趣,他激动难耐,对周围的朋友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吧!不久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
莫扎特的预言逐渐得到了证实。第二年,18岁的贝多芬各方面的条件都已成熟了,他的视野不断扩大,艺术修养和人生修养日臻完善,他期待着一次更大的飞跃。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维也纳这个当时的欧洲音乐中心,开始了他新的追求——追求他的音乐,追求他的未来。在这里,他艰难地求师,顽强地奋斗,最后终于征服了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步入世界音乐大师的行列。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