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1895—1953)
1926年,青年画家徐悲鸿在留学法国时,认识了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达仰。在达仰的精心指导下,他认真研究了欧洲各个画派的不同风格,掌握了油画艺术的精髓,并画了大量的习作。
这年4月,在巴黎隆重举行的沙龙画展上,徐悲鸿创作的《箫声》、《老妇》、《远闻》等油画作品也入选参展。潮水般的人流涌进展览大厅,人们尽情欣赏着这些杰出的绘画作品,徐悲鸿的《箫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幅作品以巧妙的构图和精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正在吹箫的少妇,她哀怨凝重的表情同背景画面有机地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这幅作品色彩典雅和谐,用笔细腻严谨,以至于许多人断言它是著名绘画大师达仰的作品。达仰听后,乐呵呵地指着身边的徐悲鸿对人们说:“这幅画是我的中国学生徐悲鸿画的。”
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片赞叹声。
通过这次画展,年轻的徐悲鸿在西方美术界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现代画家。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的一座滨河小镇上。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自幼喜爱绘画,靠自学成为当地知名的画师。除了绘画外,他还擅长书法、篆刻、诗文。他一生鄙薄功名,不求闻达。徐悲鸿6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但父亲却不允许他学画。有一次,徐悲鸿求一个人画了一只老虎,他拿回家悄悄地照着临摹,不想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要想成为一名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学识,要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9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父亲才开始教他每天临摹一幅吴友如的人物画。吴友如是清末著名的插图画家,能在尺幅之间描绘楼台亭阁、虫鱼鸟兽、奇花异卉乃至千军万马。
有时,父亲带着他沿河边散步,引导他欣赏和观察大自然,还经常教他写生,画父母、兄弟、邻人、乞丐……但当时,百姓民不聊生,一个画家是很难依靠画画维持生活或找到职业的。因此,父亲对他学习画画并不抱有多大希望。
徐悲鸿13岁那年,家乡遭遇水灾,父亲便带领全家开始了流浪江湖的卖画生涯。徐悲鸿为父亲磨墨铺纸,看父亲落笔挥毫,听父亲娓娓不倦地说古论今。在潜移默化中,他不断地接受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熏陶。
这期间,他不仅成了父亲有力的帮手,而且自己的绘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那时,当地老百姓经常抽一种强盗牌香烟,烟盒上画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画,徐悲鸿通过临摹这些动物画逐渐掌握了描绘各种动物的技巧。后来,他还收集了许多日本的动物标本,每天都对着这些标本反复描摹,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
长期的流浪生活使徐悲鸿的父亲重病缠身。回到家乡后,17岁的徐悲鸿便毅然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和艺术才华渐渐显露出来,并且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同时接受了宜兴初级女子师范学校、思齐小学、彭城中学三所学校的聘书,担任这三所学校的国画教师。三所学校相距20多公里,为了省钱给父亲治病,徐悲鸿从来不坐船,总是步行去学校。为了不耽误上课,他常常半夜三更就起床赶路,有时到了学校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去给学生讲课。父亲在病床上艰难地熬了两年,弥留之际,他哆哆嗦嗦地用瘦骨嶙峋的手拉着徐悲鸿的手说:“我们是两代画家了,你应该后来居上,超过我,超过我们的先辈,要记住……业精于勤……生活再苦,也不要对权贵折腰,这是你祖父说过的……”
埋葬了父亲以后,徐悲鸿决定去上海找一家半工半读的学校就读。他通过在上海中国公学担任教授的同乡徐子明先生介绍,将作品寄到复旦大学。当时的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看了他的作品后十分高兴,表示欢迎他来复旦大学读书。
1915年的夏天,20岁的徐悲鸿只身来到上海。他由徐子明先生带着,去见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先生。在校长室里,李登辉望着徐悲鸿苍白的面庞和瘦小的身体,脸上流露出不信任的表情,他悄悄对徐子明说:
“这个人看上去还是个孩子,怎么能又读书又工作呢?”
“只要他有才华,你何必去计较他的年龄呢?况且,他还是辞去了三所学校的教职赶来的。”徐子明说。
然而,李登辉却久久沉默不语……
从复旦大学回来后,徐悲鸿几次给李登辉写信询问结果都没有得到答复,他只好一天天苦苦地等待着。为了消磨时间,他白天去商务印书馆门市部站着读书,夜晚,常常站在旅馆门前,望着灯红酒绿的大上海忧伤地思念母亲和妹妹。后来,徐子明先生接到了北京大学的聘书,准备北上。临行前他给徐悲鸿写了封推荐信,把他介绍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的主编恽铁樵,请他为徐悲鸿谋个小差事。
徐悲鸿带着信去商务印书馆,在那里他首先遇到的是一个叫黄警顽的宜兴同乡。黄警顽热心地帮他打电话联系。恽铁樵在电话中说有事,请徐悲鸿第二天下午下班前来编辑部。徐悲鸿听后很高兴,在回旅馆的路上,步子变得轻快起来。
第二天,徐悲鸿带上徐子明先生的介绍信和几幅自己的作品去见恽铁樵。恽铁樵看过信,然后仔细观看徐悲鸿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他对徐悲鸿说:“你画得很好,画插图是没有问题的。商务印书馆出的教科书正需要一批插图,你再画几张插图送来,我请国文部的编辑看看。”
徐悲鸿连夜赶画了一些插图给恽铁樵送去,恽铁樵请他等回音。看得出,恽铁樵很喜欢眼前这个年轻人。
徐悲鸿满怀信心地等待着,他甚至给母亲写了封信,告诉母亲他已经找到工作,希望母亲不要挂念。他还给北京大学的徐子明先生写了封信,感谢徐先生的厚爱。然后,他冒着雨去街上发信。可是,当他回到旅馆准备休息时,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急忙打开门,只见恽铁樵先生站在门前,手里拿着一个纸包,语气很沉重地告诉徐悲鸿:“事情不行了。”
徐悲鸿急忙打开纸包,发现里面除了自己的画以外,还附有一个叫庄俞的人的批札,上面写着:“徐悲鸿的画不合用。”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血气方刚的徐悲鸿怎么也无法接受,一种无法排解的痛苦和沮丧折磨着他,使他完全绝望了。
善良的黄警顽十分同情朋友的遭遇,尽管他只是一个每月收入十几元的穷职员,然而他还是爽快地收留了徐悲鸿。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合盖一条又破又薄的棉被,吃饭两个人也在一起,这让徐悲鸿非常感动,打心眼里感谢这位好朋友。这期间,他每天都去书店或图书馆看书,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他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不但深受启发和教益,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邪恶势力屈服,刻苦学习,发奋成才的信念。不久,黄警顽为徐悲鸿找到了一份绘制武术挂图《谭腿图说》的差使。徐悲鸿晚上设计勾画草图,白天修改,足足干了半个多月,才完成了这100多幅挂图。这套挂图不久即由中华图书馆出版发行了。徐悲鸿第一次拿到了30块大洋的稿酬。
有了这笔收入,生活暂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徐悲鸿没了后顾之忧,学习更加刻苦了。一个星期天的晚上,他去拜访上海有名的油画家周湘。徐悲鸿坦诚而直率地向周湘先生谈到自己想学习西画,把西画的创作技法运用到中国画之中,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的想法。他的这些独到的见解得到周湘的重视。徐悲鸿也为自己能结识这样一位画家而感到高兴。第二次去拜访周先生时,他带去几幅自己创作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请周先生指教。周先生看完作品,非常高兴地对他说:“你在表现手法上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只要刻苦努力,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画家。”
同时,周先生也直率地指出了徐悲鸿作品中的一些缺点。他还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些名画让徐悲鸿欣赏,仔细地给徐悲鸿讲述西洋画的历史和欧洲的各个绘画流派。这使徐悲鸿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因为工作尚未落实,前途尚难预测,徐悲鸿决意到文化古都北京去闯荡一番。临行前,他精心画了一幅奔马图,准备托来上海洽谈生意的宜兴同乡唐先生带回去,以酬谢曾经热心帮助过自己的乡亲。在唐先生住的旅馆里,徐悲鸿碰上了富商黄震之。黄震之无意中拿起徐悲鸿带来的奔马图,立刻被深深吸引了。他惊奇地说:“画得好,这幅画看似漫不经心,一挥而成,实则构图巧妙,章法细密,立意新奇。只是这位徐悲鸿先生现在何处?我在上海算得上是比较富有的收藏家,怎么从未听说过这位画家?”
当他听说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就是徐悲鸿时,感到十分惊讶。他得知徐悲鸿在上海的处境后,十分同情,热情挽留徐悲鸿继续留在上海,衣食住行全部由他解决。
徐悲鸿觉得盛情难却,便决定暂缓去北京。
几个月后,复旦大学春季招生的消息吸引了徐悲鸿,他决定报考这所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学校,攻读法文,为以后去法国学习绘画做准备。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了。
进入复旦大学后,徐悲鸿把多数时间用于学习法文,每周只有星期四下午没有课,可以练习素描。他在这里学习了不到半年,就被犹太人哈同办的昌圣明智大学聘为美术指导。在这期间,徐悲鸿结识了康有为。他对康有为的学识非常敬佩,真心诚意地要拜康有为为师,恭恭敬敬地向康有为叩了三个头,算是行了拜师礼。从此以后,康有为不仅向他传授各种学问,还让他饱览了自己的各种收藏品,包括古今中外的图书、绘画、金石古玩、碑帖,这不仅使他绘事精进,书法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徐悲鸿还尝试结合西画的明暗和透视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这对当时陈寂守旧、拘泥古法的中国画坛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创举。
正是这种尝试,使徐悲鸿决心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中去丰富自己。他决定东渡日本,对世界绘画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索。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传统画与清末的中国画一样,一味模仿古人。自从欧洲绘画被介绍到日本后,融会西画技法的写实主义画风成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绘画风格的主流。徐悲鸿来到日本后,除了参观各个博物馆的藏画外,还经常流连于书店、画店,尽全力收集日本出版的美术书籍和美术作品,这些都使徐悲鸿的艺术眼界得到拓展。
1917年12月,徐悲鸿从日本回到上海。经康有为介绍,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见在北京的罗瘿公。罗瘿公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后,非常喜欢,当即将他推荐给教育部长傅增湘。这期间,徐悲鸿还拜访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先生曾经看到过徐悲鸿的一幅奔马图,很赏识徐悲鸿的艺术才华,因北京大学没有美术系,蔡元培便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画法研究会”,聘请他担任导师。于是,年轻的徐悲鸿暂时在北京定居下来。
北京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描金绘彩的古典建筑,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大量绘画珍品,都强烈地震撼着徐悲鸿。他除了在“画法研究会”指导会员作画外,还经常带领会员去郊外写生。他常对会员们说:“我们要立志复兴中国美术,希望在20世纪做出超越先辈的成绩。”
1919年3月,徐悲鸿在蔡元培的帮助下,踏上了去法国求学的道路。他在伦敦作短暂停留之后,便前往巴黎。一到巴黎,他就急不可耐地去参观卢浮宫。徐悲鸿站在达·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前,浮想联翩,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艺术所倾倒……
来到巴黎不久,徐悲鸿先后进入徐梁学院和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他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去一所私立的美术研究所画模特。回家的路上,徐悲鸿总是绕道去塞纳河畔的书摊上看图片和书籍。星期天,他通常是带着面包和水壶,去卢浮宫、凡尔赛宫等著名博物馆临摹世界名画。他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恨不得把所有名画都临摹下来,带回去献给祖国和千千万万的美术爱好者,让更多的人能够观赏、借鉴和学习。
1920年年底,徐悲鸿在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升入油画班学习。留学生的生活是清苦的,尽管这样,徐悲鸿还是坚持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购买书籍和绘画作品,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他还经常去动物园写生。动物园里有一群野马,它们或卧地小憩,或悠闲地啃草,或昂首长鸣……徐悲鸿非常喜欢来这里观察马、画马,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神态的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年后,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的毕业考试。从此,他一步步登上绘画艺术的巅峰,成为一代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