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专题 >  励志人物 > 内容页

【人物】励志人物之伟大领袖毛泽东

2022-05-24 15:25:59励志人物访问手机版164
毛泽东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
(1893—1976)
1949年10月1日,一个中国人民将永生永世铭刻在心的日子,一个伟大而光辉的节日。就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时代的最强音,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毛泽东是一位在20世纪影响过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伟人。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及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毛泽东成长的时代,正是民族危急深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年代。然而,这也正是中国将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的时代,也正是中国人民正在逐步觉醒的时代。毛泽东的成长过程,也正体现了中国人民逐步觉醒的历史过程。
在我国湖南省湘潭县,有一个叫韶山冲的地方。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
毛泽东的祖辈都是贫苦农民。他的父亲原也是个贫苦农民,年轻时因家里欠债太多,被迫出外当兵。后来回到家乡,凭着勤劳节俭、善持家务,渐渐地使家境富裕起来。这位体格强壮、性格倔强、办事精明的农民,一面自己开荒耕种,一面兼做小买卖和别的生意。很快,他不但还清了债款,还赎回了典当出去的田产,不久又买进了亲戚家的几亩田地。这样一来,他家就成了韶山冲公认的富裕户了。
当时,毛家共有五口人,父亲、母亲和三个孩子,毛泽东是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尽管家里不愁吃穿、生活富裕,但毛泽东的父亲还是要求全家都参加劳动,谁也不能坐享其成。
毛泽东从6岁起,就开始帮助大人干农活了。上学后,他也是利用每天早晨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放牛或做其他零活儿。长到13岁以后,农忙时,他在田里要干和成年人一样的农活;农闲时,就在家里磨谷子、舂米、放牛、砍柴。晚上,他还要帮父亲记账,因为当时他是全家识字最多的人。
少年毛泽东不仅热爱劳动,而且热心帮助别人。
毛泽东的母亲是位勤劳俭朴、性情忠厚、乐善好施的农家妇女,她常常帮助生活穷困的乡亲,碰到灾荒年月,她总是背着丈夫拿出些粮食周济乡亲。毛泽东非常爱他的母亲、尊敬他的母亲,母亲的美德深深影响着少年毛泽东。
有一年,正值秋收时节,农民们刚把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摊晒在晒谷场上,天上忽然下起雨来。人们都赶忙跑去收拾自家晒的谷子。正在抢收的毛泽东,忽然发现邻居阿婆正一个人费力地收谷子,他立即丢下自家的谷子不管,跑去帮助阿婆。等他赶回来收自己家的谷子时,谷子早已被雨淋湿了。父亲生气地责怪他,他说:“阿婆是佃户,家里很穷,还要交租,损失一点就不得了,我们的谷子是自家的,自然不大要紧。”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毛泽东在上学的路上遇见一个只穿一件单衣、冻得浑身发抖的穷苦青年。毛泽东和他交谈了几句,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就脱下自己身上穿的夹衣给他穿上。
少年毛泽东,虽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却从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习气,而是继承了中国农民勤劳、诚实、朴素的优良品质。
在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中华民族正遭受着深重的灾难,这个时期,对毛泽东震动最大的事,就是1910年长沙爆发的“饥民大暴动”。
1909年,湖南一带连遭水灾、旱灾的祸患,灾民们纷纷涌向长沙,长沙闹起饥荒,饿死了成千上万的人。第二年,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贫苦的百姓无米下锅,而地主富豪、投机商人们却不顾人民的死活,乘机囤积粮食,导致米价暴涨。
饥饿的平民百姓终于忍无可忍了,便在一夜之间自发地集结起来。他们捣毁了巡抚衙门,将粮库的米分抢一空。清政府慌忙派兵镇压,几天之内,血洗长沙城,暴动组织者的头颅被挂在街头的旗杆上示众。
血淋淋的现实,使毛泽东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开始认识到贫苦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他愈是对广大农民遭受的灾难和痛苦寄予无限的同情,愈是对统治者的残暴、腐败及富豪的为富不仁充满愤慨,就愈是感到应该把劳苦大众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这时,一颗反抗的种子在毛泽东的心底里开始萌芽了。
然而,真正使毛泽东把救国救民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还是在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以后。
毛泽东自幼勤奋好学。他从8岁起上学,先后在几处私塾念书。私塾馆里所教的书,大都枯燥无味,又十分难懂。教书先生从不对书上的内容做过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所以,学生们学起来感到十分吃力。毛泽东也不喜欢念这些书,他更喜欢当时流行的许多小说,如《说唐》、《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
尽管如此,毛泽东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记忆力好、领悟力强,教书先生留的背书作业,他念上几遍就记住了,所以深得教书先生的器重。
毛泽东酷爱读书,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认真阅读。每天晚上,他帮父亲记完账后,就躲进自己的屋里看书。父亲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毛泽东读的这些“闲书”、“杂书”,并不能帮他发展家业,又浪费灯油。于是,他总是想方设法阻止毛泽东晚上看书。而毛泽东却自有办法——他等父亲睡下,用蓝布被单遮住窗户,好让外面看不见屋里的灯光,然后,他就借着微弱的灯光,悄悄地看书学习,常常一看就看到深夜。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对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左丘明的《左传》到司马迁的《史记》,从王世贞的《纲鉴》到顾炎武的《日知录》,他都进行了认真研读。这些史书不仅大大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而且作者的治学态度和爱国思想,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以后,毛泽东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这种兴趣与日俱增,使他受益匪浅。
少年毛泽东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思考。毛泽东读了许多旧小说,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这些旧小说写的多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却没有他熟悉的农民。对于这个问题,他整整思考了两年,后来终于认识到,写书的人不是农民,他们不了解农民,也看不起农民,自然就不会写农民。毛泽东感到这实在是不公平。
当时,毛泽东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叫《盛世危言》,这本书的作者郑观应是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他写这本书前后用了30年的时间。书中所宣扬的变法革新思想、富国强兵之道,令毛泽东眼界大开、耳目一新,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还阅读了大量宣扬新思潮、呼吁拯救国家的书籍。在读了一本揭露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欺压中国人民的书后,毛泽东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
少年毛泽东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拯救处在危难之中的国家和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从此,他更加认真地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希望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由此,毛泽东继续求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本来为了让他继承家业,父亲执意要送他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决心已定,他坚持外出求学。他从表兄那里得知,县城有一所新式学堂,在那里可受到新式教育。为了说服固执的父亲,他搬来众多的说客为他说情。最后,父亲终于被说服了。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了韶山冲,迈向了更广阔的新天地,他立下志愿,“学不成名誓不还”。
在新学堂里,毛泽东积极学习新知识,为寻求救国真理,他发奋学习。他在《言志》、《救国图存论》这两篇作文中,尽情抒发了自己求学为国的壮志和决心。校长看了他的作文后,情不自禁地赞叹说:“今天,我们学校有了一个建国才!”
毛泽东在伟大理想的推动下,不断顽强地寻求着救国之道。十几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的毛泽东,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找到了一条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光明之路。五四以后,毛泽东开始了他的革命家生涯。
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到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个爱国者,到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经过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