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君子慎独丨修养话题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杨兵
[班会背景]
有位老师跟我说,有一次他到一所中学考察,路过一个教室,学生在安安静静上自习,并没有老师“坐堂”。考察的老师们在走廊里从教室的前门走到后门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抬头张望,他感觉到这个学校的学生素质很高,学习很投入,自制力很强。对此我很感慨,是啊,只有人前人后一个样,才说明我们的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做的到位。这需要班主任帮助学生们树立“君子慎独”的观念。
[适用年级]
高二上学期,11月。
[班会目的]
1 .理解“君子慎独”的美德。
2.了解实现这一美德的途径。
[班会准备]
老师搜集关于自律和慎独的古今中外的故事。
[班会流程]
班会导入:
师:有一个人晩上开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这时黄灯已变成红灯,他心想反正没车,于是加速冲了过去。不巧被警察拦了下来,警察问他:“你没看到红灯 吗?”“有啊!”他答。“那你怎么还闯红灯?”警察又问。他说:“因为我没有看到你呀!"
第一环节,君子慎独
师:大家笑了,这确实是一个笑话。可是我们笑什么呢?笑交通警察吗?不是。笑那个闯红灯的人,笑他什么呢?笑他语言诙谐俏皮?也不是,我想大家还是笑他那句“因为我没有看到你呀”,将自己的心理如实地表达了出来,而这种心理 原本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且我还猜想咱们是不是也曾有过这种心理,所以才会发出这样会心的笑。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遵守交通规则,本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而且它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其他的行人。可是有时候我们就是做不到,有跟他一样的侥幸心理,久而久之,遵守规则就变成做给别人看的 一种行为了,如果没有别人的监督和被惩罚的危险谁也不会做了,可能还会觉得那样太傻气!这种人前人后判若两人的言行,是什么呢?恐怕只能说是“虚伪”了。大家看这个“伪”字,不就是“人为”和“为人”的意思吗? “人为”就是刻意,就是勉强,不是发自内心、发自天性的;“为人”就是做给人看,就是为了博取称赞 或逃避惩罚。
师:我想大家都不愿意做一个“伪君子”,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真君子”吧!怎么做才算呢?今天我就告诉大家,那就是“君子慎独”。只要大家能够做到“慎独”两个字就是“真君子”了!那么“慎独”是什么意思呢?
生1: “慎独”就是“谨慎地独处”。
生2: “慎独”就是“一个人时要小心谨慎”。
生3: “慎独”是君子要“加强自身修养”。
师总结:慎独即是自律,具体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第二环节,如何做到慎独
师:要做到“君子慎独“,好像很难,其实不难。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我随便给大家举个例子: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逃难,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何不摘梨止渴?”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说:“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它已经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元史•许衡传》)
师:好一个“我心有主” !这一句很平常的话,简单不过四个字,却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生动地体现了 “君子慎独”的内涵。如果仔细考量的话,这座丰碑应该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对诱惑和堕落的拒绝;第二,对安逸和懈 怠的警觉;第三,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1 .师:首先来看第一点——对诱惑和堕落的拒绝。
无主之梨,按照咱们常人的观点应该是“人人得而食之”的,可是在许衡看来,“不告而拿谓之偷”,盗窃可不是君子所为!所以面对诱惑和堕落我们必须把握住自己。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晩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不会陌生,至少那“四知”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而这“四知”告诉我们只有光明磊落才能问心无愧!再来看下面这个故事: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他对店主说:“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但店主拒绝了他的要求。顾客继续纠缠道:“我的生意很大,我会常来的,这样做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 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真的是太傻了。”店主火了,指着那个顾客说:“你给我马上离开,请你到别处谈这种生意。”谁知这时顾客竟露出微笑并紧紧握住店主的手说:“我就是这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终于找到了,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师总结:诱惑能使人失去自我,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陷阱。找到自我,固守做人的原则,守住心灵的防线,不被诱惑所招引,你才能生活得安逸、自在。
2.师:再说第二点一对安逸和懈怠的警觉。
天气炎热,口渴难忍,如果这时能够像其他人一样摘几个梨吃,那该是多么快意和舒服的事情啊!可是一时的安逸就会使自己坚守的道德准则一落千丈,一时的懈怠就有可能让自己后悔一辈子!关于这一点咱们见到过太多的论述。
生齐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工作会被安逸的生活所累。——鲁迅
师:还有对咱们的学习而言。
生齐读: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师:咱们有些同学勤奋起来可以披星戴月,早出晩归,可是一旦松懈起来也可以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在寝室里高谈阔论。
师:那么看看咱们敬爱的周总理是怎么做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整齐,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 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儿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国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工作人员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做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师总结:这就是咱们的开国总理的日常生活,在他的朴素和严谨面前,我想大家都会或多或少感到羞愧。当然我并不是要求大家都以过“苦行僧”的日子为乐,而是提醒大家面对高考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逸。有些同学一上课就想下课,刚周一就想周末,刚提起笔就想篮球,逃避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停下了追求进步的脚步,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3.师:最后一点——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则材料,如果许衡没有对个人信念和人格理想的坚守,他也不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别人的劝告和坚定不移地面对别人的讥讽。
《五灯会元》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师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师: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一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诚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
师总结:所以我说要成为“慎独”的“真君子”,很简单,只要能做到“我心有主”,又不简单,因为你还必须“拒绝诱惑和堕落,警觉安逸和懈怠,坚守理想和信念”。
班会小结: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副对联:
我心有主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
君子慎独拒绝诱惑警觉懈怠坚守信念。
横批是:自律自强!
[班会延伸]
日常生活中以慎独的精神修炼自己。
[班会总结]
学生大多是表演艺术家,人前人后不一个样,在家长面前和在老师面前不一样,在班主任面前和在任课教师面前又一个样。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虽然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不加以提醒和纠偏,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缺乏“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古人云“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设计这个主题班会,主要通过古今中外一些“慎独”的故事,唤醒学生的“自律”意识。当然,要想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还必须进行深入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