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德育专题 >  高二上(10-11月) > 内容页

[11月]【心理辅导】怎样淬炼“同理心”

4-1-1.怎样淬炼“同理心” |心理辅导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杨 兵
[班会背景]
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学生的信》中说:“智商(IQ)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自觉、同理心、自律和人际关系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情商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是追求人格和精神独立的过程,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他们对人、事、物越来越习惯自主判断,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对师长的叛逆。对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可能还不够成熟,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地理解他人,常常会显得冲动、固执甚至冷漠。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做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师生、亲子之间也就会少一些摩擦和冲突。而且,对学生以后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都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适用年级]
高二上学期,11月。
[班会目的]
1 .通过视频观赏,唤醒曾经的情感记忆。
2.通过活动体验,感知同理心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案例研讨,学习增强同理心的方法。
[班会准备]
1 .准备“腾讯十二年相伴”视频材料。
2.准备同理心训练活动。
[班会流程]
班会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课先请大家看一则公益广告《腾讯十二年相伴》。
第一环节,开展“细节发现大赛”,加深对视频主题的理解
师:这是一个很感人的公益广告。这个公益广告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以丰富、生动、细腻的亲子之间的生活细节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来看这个视频。看的时候,请同学们用心看,动笔记,看谁找的细节准确,谁找的细节比较全。看完之后,我们来一个“细节发现大赛”。
(播放视频《腾讯十二年相伴》。视频简介:一个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与母亲产生了隔阂,时常将母亲的关爱扭曲误解,并拒绝与母亲沟通。在他出国留学后,平日里连电视机换台都不熟练的母亲,为了与儿子沟通,自学电脑打字,使用QQ。而身处异国他乡的儿子也渐渐能体会亲情的可贵,母爱的细腻。)
师:大家看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交流自己找到的细节,可以互相补充。
生1:母亲为他缝补好衣物,正要送给他,走到门边,他打开门正好撞上,一脸的厌恶。
师:你观察得太仔细了,连表情都看得那么清楚。为什么儿子会有这样的表情?
生2:因为他以为母亲在监视他是否在学习。
师:太棒了!你妈妈是否这样做过?
(生笑,默认)
生3:家人在机场为他送行,母亲伸手想摸摸他的脸,他却挡开了,母亲很失落。
师: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4:妈妈舍不得儿子一个人去留学。
师:有一句话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惜此时的儿子还不懂。还有哪些细节?
生5:母亲没学过拼音,打字时只好查字典,然后在键盘上一个个敲出来,每打完一句话,都累得胳膊疼。
生6:最后母亲已能不查字典,就打岀“儿子,生日快乐”!
师:这说明什么?
生7:说明母亲为了儿子已学会拼音打字。
师:是啊,没有母爱创造不了的奇迹。还有哪些细节?
生8:母亲的QQ好友栏中只有一个人——“小龙”。
师:“小龙”是谁?
生齐答:她的儿子。
师:这说明什么?
生9:说明这个QQ就是专属儿子的,就是为了跟儿子聊天才申请的。
生10:儿子在与母亲视频时,将受伤的手放在桌下。
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这说明什么?
生11:儿子已懂得关心体谅父母,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师: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心理你们能理解吗?
生齐答:能!
第二环节,回忆生活经历,交流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找得比较多,也很准确,说明大家都是感情细腻、懂得珍惜亲情的人。其实,就像视频中的儿子小龙一样,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对自己的父母有过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误解与偏见。这种误解与偏见,当时让我们气愤甚至伤心,事后又会悔恨和愧疚。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哪一次或几次,因为自己的误解与偏见说了让父母难过的话,或做了让父母伤心的事,或者既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但是在心里纠结痛苦。
师:我反思自己30年的时光,这样的事在我心里可真不少,我给大家念一篇我的随笔一《爱看天气预报的妈妈》。
有一年,学校组织我们到山东考察学习,最后两天天气突变,山东半岛气温骤降。当我坐在温暖如春的空调大巴内,高速路上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开始我还有些抱怨,来之前我不是给她打过电话吗,就怕她在这几天给我打电话,她打长途,我接,有漫游费啊。
接通电话后,妈妈问我钱带得多不多,我有些纳闷,说够用。她马上说:“那你快去买一件厚衣服,山东要下雪了!”我说:“不用,来之前就穿上了。”
她舒了一口气,接着又抱怨起来,说:“你们领导也真是,大冷的天儿,去什么山东,你去跟领导说一下,先回来吧!”我听了有点儿哭笑不得,这是在工作,再说我们有三十多个人,我怎么可能提这样的要求?当时觉得妈妈简直有点不可理喻,可笑又可气!
后来我才知道自从我到济源工作后,原先不爱看电视的妈妈竟迷上了一个节目,那就是河南卫视的《天气预报》。每天晚上6时50分,妈妈都会雷打不动地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等候播音员播报济源的天气。只要有大风、下雨、降温、下雪,晚7时之后准会接到妈妈的电话,嘱咐我第二天出门时带把伞或加件衣服。
再后来,我还知道在老家的妈妈只要听说济源的任何消息,都特别感兴趣,因为对她来说原先陌生的城市从此与她有了最密切的联系,因为那里有她最亲爱的儿子。
现在,我明白了母爱是无所顾忌的,母爱有时是“不讲道理”的,母亲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身体,最担心的就是不在身边的孩子不懂得照顾自己。
这就是我的妈妈。你们的妈妈也一样!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当时的情景怎样,现在想对父母、师友说些什么。
(学生回忆往事)
师:在大家回忆的时候,我给大家播放一个曲子,日本音乐大师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我很喜欢的一段音乐。
(预设:音乐结束后,同学们进行交流。交流时老师要追问现在如何理解和评价父母亲人或师友和自己当时的言行和情绪。)
第三环节,介绍同理心内涵,进行同理心训练
师:同学们坦诚、动情的叙说,深深打动了我。大家这个年龄段,正是追求人格和精神独立的时候,对人、事、物开始尝试着自主判断,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是有时我们很难做到及时、准确地理解他人,常常会显得冲动和固执。我知道,这也不是大家所希望的。其实消除误解,避免偏见,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同理心”。
何谓“同理心’——(出示课件)
同理心,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同理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缺乏同理心的人,无法做到相互理解和关怀,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重重障碍。
培养同理心,有三项基本训练内容:
1.能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
2.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情绪;
3.愿意倾听并尊重对方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做些训练。
训练一:“人”字游戏。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伸出双手的食指,比画一个“人”字给我看。(注意:“给我看”重读)
(预设:在“比画一个’人’字给我看”的游戏中,多数学生用左右食指比画的都是自己方向的“人”字,左手食指高于右手食指,经过几次强调,再比画一个“人”字时,才有少数学生会调整为右手食指高过左手食指)
师:这个游戏很有意思。它说明,在潜意识中,我们的思维习惯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就难免在做人做事时落入思维的陷阱,从而遇到困难,产生摩擦。因此 “能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就是培养同理心的基础和前提。
训练二:辨识情绪。
师:现在我们再来进行情绪辨识的练习。人在说话时的语气、声调、表情和其他肢体语言,无不传达着特定的情绪内涵,因而我们有时真的需要有“察言观色”的本事。下面老师准备了一个发生在我们校园的案例,请同学们从老师的表演中揣摩并辨识说话者的情绪,争取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请看题:
你的同学小强是个优秀的学生,成绩一直领先。但他最近有点消沉,放学以后,在教室,他找你聊天。
情境1:
小强说:“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复习,但这次数学成绩并没有进步,出的什么破题! ”
小强的意思是( )
A.抱怨B.无奈C.表达建议 D.征求建议
(预设:学生选择A的比较多)
师:当对方仅仅是向你抱怨的时候,你就注意不要给对方指导性的建议。他其实自己知道怎么做,只是想发泄一下而已。这个时候他需要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你只要听着就可以了,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抱怨。我们再往下看。
情境2:
小强说:“哎!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复习,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数学成绩还是没有提高。哎!”
小强的意思是()
A.抱怨 B.无奈 C.表达建议 D.征求建议
(预设:学生选择B的比较多)
师:当对方无奈的时候,可能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所怀疑,可能需要和你分析一下他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提升成绩的策略,这个时候你只须安慰并和他一起分析 就可以了。再继续——
情境3:
小强说:“说来也奇怪,我用了一周的时间来复习,可成绩还是不高。”
小强的意思是( )
A.抱怨 B.无奈 C.表达建议 D.征求建议
(预设:学生选择C的比较多)
师:小强想从你这里得到建议,希望和你探讨一下怎样才能提高成绩。当对方是真正寻求你的帮助的时候,你可以和他一起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你的建 议。但是要说明,仅仅是建议而已。
训练三:对话训练。
师:第三项“倾听并尊重对方的感受”的训练,也就是“同理心对话”,包括三个过程:
1.你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话;
2.不只是他的话,还包括他说话的感受,真正与他共鸣;
3 .必须要有反应,而反应的方式是令对方知道你理解并尊重他所说的话。
请阅读以下的对话(情境),体会说话者的心境,把你的理解(包括内容与情 感)用句子反映给对方,尽可能表达“同理”的了解。在这里,老师准备了四个情 境,请你从中选择其一,按着上述指导,设计对话。
1.美术课快下课了,忽然小明抓住小刚,并且很用力地打他。老师走近时小明 才放手。
小明眼眶红着:“他把我的画搞烂了。”
老师同理的反应:
2.大雨天,16岁的女儿要岀门。妈妈:“要记得穿雨衣,才不会感冒! ”
女儿:“我才不穿,土死了!”
妈妈同理的反应:
3.小杰:“爸,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很差劲,如果谁考不到90分就要说’我是白痴’,少一分说一次! ”
爸爸同理的反应:
(预设:老师可以示范情境1的设计一“小明,老师知道你是个讲文明的好学生,你不会无缘无故地打人,能告诉我,你刚才为什么打小刚吗?”然后听取学生的发言,并根据发言内容适时点评)
班会小结
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怀着一颗同理心与他人交流就可以达到人际沟通的很高境界——听者想听,说者想说!
[班会延伸]
给自己曾经误解过的父母或师友写一段话,因为沟通和交流是消解偏见和增进理解的最重要的方式,更何况是怀着一颗同理心的告白。
要求:书信体,不少于300字,周末时送给父母或师友。
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出色地完成这份作业!
[班会总结]
这节主题教育课,既是关于人际交往指导的班会课,也属于集体心理辅导的拓展课。这种课,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是最重要的,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怎么做”比“是什么”更重要。所以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参与中体验,体验中思考,思考后表达”这一思路来设计。行为的改变必然以观念的更新和思维的转换为前提。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