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德育专题 >  高一上(11-12月) > 内容页

[11月]【感恩父母】我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

4-4-1.我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丨感恩节
湖北省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别必强
[班会背景]
晓娟同学噙着泪花,找我诉苦:真见鬼,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我妈一点儿也不了解我,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理解万岁”何时到我家啊?听后我感触万千,现在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口 口声声要求父母理解他们,他们是否了解乃至理解父母呢?
“人人网,,一项调查显示,“七夕节”部分大学生花费过千,然而大学生们却很少能 够对父母给予同等的关注。有志愿者开展了一项主题为“同学,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的特殊问卷调查。在对调查回收到的200份有效样本统计显示,近半数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这俨然成为家庭教育的“新常态”,成为父母难解的心结。看来,有必要为此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成人并成才,成长并成功。
[适用年级]
高一上学期,11月。
[班会目的]
1.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最亲近的父母却是我们最忽视的人,我们经常要求父母了解、理解我们,我们却从来没有认真地了解、理解父母。
2.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3.学会换位思考,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到具体细节中去。
[班会准备]
1.设计一份了解父母的问卷调查表。
2.配乐诗朗诵。
3.收集相关故事。
[班会流程]
班会导入:
(播放视频《你是不是父母的陌生人》)
师:这是一段非常让我们泪奔的视频。同样的问题,当问到儿女时,一切都模模糊糊,好像都回答不上来。可当问到父母的时候,每组父母当提到自己的孩子时眼神都亮了,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巨大的反差,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慢慢地我们长大,渐渐地我们成为父母的陌生人。感恩父母,从了解父母开始!
第一环节,问卷调查:我们了解父母吗
师:请同学们快速完成调查问卷:
1.你知道父母最喜欢的食物吗? A.知道 B.不知道
2.你知道父母最喜欢的动物吗? A.知道 B.不知道
3.你知道父母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吗? A.知道 B.不知道
4.你知道父母最喜欢的休闲活动吗? A.知道 B.不知道
5.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A.知道 B.不知道
6.你在节日里送过父母礼物吗? A.送过 B.没有
7.你知道父母穿的鞋码是多大吗? A.知道 B.不知道
8.你知道父母最近的心情如何吗? A.知道 B.不知道
9.你了解父母最近的身体状况吗? A. 了解 B.不了解
10.你对父母的工作了解吗? A. 了解 B.不了解
11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开始老了? A.有 B.没有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吓着了?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1:吓死我啦!(学生大笑)我竟然一点儿也不了解父母,惭愧啊!“陌生的爸妈”,对不起!
生2:我整天要父母了解我们、理解我们,可是我们从没有想去了解父母并理解父母!
生3:我一直被亲朋好友视为乖乖女,可是我记不得父母的生日,更别说送生日礼物了,我昨天还反复提醒他们,今年送我的生日礼物不能比去年差,准备要个4680元的手机,你们说我是好女儿吗?
生4:中考前夕,我爸查出了很严重的肝病,为了不影响我的中考,一直瞒着我,每天与痛苦做斗争,还要用笑脸来化解我的考前焦虑症。我竟然没有察觉出他的异样,还把学习上的不快全部发泄到他身上。(哽咽)
生5:越亲近,越容易被我们忽视,也越容易受到我们的伤害。善待父母,从了解父母开始!
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老师我有切肤之痛啊!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小事做起,了解父母,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师:下面进入游戏环节“击鼓传花夸父母”。(略)
第二环节,诗歌朗诵,换位听一听:我们听到父母的呼唤了吗
全班同学完成配乐诗朗诵《当母亲老了》。(内容略,网络可查)(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才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好好善待自己的父母!别忘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爱着他们!不要等到有一天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突然想起了你从来没做过的事,它们会像榔头般痛击着你的心,背负沉重的良心债会悔恨终身啊!
生1:没想到,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人生起步是那么有爱心,那么细心,那么有耐心,而我们呢,总是抱怨父母啰唆、落伍,将心比心,我们倾听过父母的呼声吗?没有!真正走进父母的心里了吗?没有!
生2:以前总认为我还小,等我长大了,自然会善待父母。现在看来我错了,我在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我简直就是永远长不大的“混蛋” !
生3: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家庭教育教出了一批“白眼狼”,为什么会有抱怨父母而杀害父母的惨案了,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我们不理解父母浓浓的爱。
生4:是的,以爱为路,以理解父母为路标,走近父母,走进父母心里。
师:看来,父母确实需要我们走进他们的心里。我们应该怎样走进父母心里,了解父母呢?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
第三环节,聆听故事,现场说一说:怎样了解父母
师:请看投影,由语文课代表领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故事内容略,网络可查)
师:我们在感悟父爱伟大的同时,大家试着从儿子的角度思考,有什么启示?
生1:故事中的6岁儿子不懂事,但对我们高中生来说,只要用心去观察父母,就可以发现父母的爱。
生2:(哼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生3: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慧眼。罗丹告诫其学生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 是“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著名侦探福尔摩斯对他的老伙计华生说:“你 每天都在贝克街的楼梯上上下下,但依然不知道它到底有几个台阶,因为你仅仅是 看;我知道它有七个台阶,因为我在观察。”如果我们每个人经常观察父母,一定能发现很多秘密,从而真正了解父母。
生4:是的。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送我上学,顶着呼啸的北风,佝偻着腰,大喘着气,缓慢前行,我终于看清父亲的背影,曾经高大威武的身材被生活压弯了腰,被无情岁月捶变了形,但他在我心中的光辉形象不减反增。
生5: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爱,以致漠视父母的爱。我呼吁,从现在开始,要多一点对父母的关注,少一点对父母的漠视!
师:了解父母,从“心”开始,擦亮眼睛!
师:面对父母善意的谎言,大家该怎么办呢?请听故事《妈妈爱吃鱼头》。
(故事内容略,网络可查)
师:小时候的故事,现在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6:几位妈妈都喜欢吃鱼头,曾经我也以为鱼头很好吃。其实善意的谎言里充满了浓浓的爱。
生7:面对善意的谎言,要求我们能够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辨能力,别被父母的爱给“忽悠” 了。
生8:曾经爱美的妈妈,自从我上了初中,很少买新衣服和化妆品,说自然最美,我信以为真。有一次妈妈带我参加她同学聚会,看看光鲜照人的阿姨们,看看朴实无华的妈妈,顿时心酸自责。
师:了解父母,从“心”开始,理性思考!
师: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故事《把碗留给母亲洗》!(故事内容略,网络可查)
师:确实是深度好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9:教授就是教授,知道母亲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父母年老了,对物质的需求降低了,对精神的需求提高了,要尊重并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生10:红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折射出父母对精神需求的呼唤;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催生“常回家看看”形成法规。于情于理于法,都要尊重父母精神需求。
生11:老人告孩子,只为让儿女常回家看看;父母反复给儿女打电话,只为听听电话那头的声音。反过来从儿女的角度想想,为什么冠以“忙”的名义,忽略了空巢老人的感受呢?世界上有三样东西不能等,其中之一就是尽孝。
生12: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开着名车送女儿到贵族小学学习(住校)。母亲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没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女儿说不恨。接着女儿又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母亲听后一脚刹车停在路边放声痛哭。90%的家长看完哭了。母亲传递给孩子的爱是畸形的,孩子回馈给父母的爱也是畸形的。姑且不说这对母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理解父母,不受父母错误的三观影响,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好自己,善待父母!
生13:行孝,不仅需要我们具有正确的三观,还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能力。
师:了解父母,从“心”开始,尊重满足!
师:我们一起唱响满文军的《懂你》。
班会小结:
师:父母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母,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母那颗真诚的心。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
[班会延伸]
1.以“我眼中的父母”为主题给父母写一封信,增进了解,加强沟通。
2.利用双休日,与父母零距离、面对面相处一天,体验父母工作生活的艰辛。
3.推荐小说《从此了解父母的艰辛:原谅我不懂你的心》。
[班会总结]
本节班会的主题是“我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设计思路:先通过问卷调查,清楚我们了解父母有多少,然后通过配乐诗朗诵,明白父母多么需要我们来了解、理解他们,最后通过三个小故事让学生得出结论:应该怎样来了解父母。重点是怎样了解父母。我釆用启发式,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效果不错。当然,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双敏锐的眼,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任重道远!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