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侯志强
[班会背景]
2月,高考百日冲刺在即。由于刚开学不久,一方面学生们摩拳擦掌、踌躇满志,大写计划书。如何提高他们的动力,同时引导他们把动力落实为可操作、易跟进的努力,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在高一下学期举行的“为梦想而战”的班会上曾经安排学生给自己写信——《致未来(高三)的自己》;高二上学期举行的“认清自我,规划人生”的班会让学生写了《十年规划》,早已埋下伏笔,现在到了收官的时候。
[适用年级]
高三下学期,2月。
[班会目的]
- 通过重温梦想,激起学生兑现承诺的决心。
- 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承诺并修正方向。
- 通过科学引领,指导学生化虚幻的激情为可跟进的行动。
- 阅读相关书籍、文章、论文、课件,整理出合理思路。
- 研究终点思考理论、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艾宾浩斯记忆法等相关理论。
- 视频《盒子里的梦想》7分钟;提前一周准备学生写的《致未来(高三)的自己》《十年规划》;提前一周安排各科课代表找任课老师咨询本学科需记忆的内容,并列出清单;制作课件。
班会导入
老师捧着一个礼盒进入教室,神秘而兴奋。
师:今天我要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
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致,伸长了脖子张望着老师手中的礼盒,纷纷猜测。
师:这礼物不仅是纯手工制作,而且与你们密切相关,量身打造。
哗!学生们躁动起来,胆大的已经伸手要抢,被老师避开。
师:别急,别急!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小短片。
播放短片《盒子里的梦想》(短片时长7分钟。视频简介:27岁的蕾蕾在北京工作……内容略,网络可查)学生们看得悠然神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环节,没有梦想的可怕
师:别叹气了,哈喇子都流出来了。(学生大笑)看完了视频,下面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蕾蕾为什么不快乐?
生1:在北京生活压力太大,面子风光,里子凄凉。(学生笑)
生2:不对,短片里面提到,蕾蕾觉得她的两个同事虽然偏执,但有梦想,而自己没有,所以她不快乐。但后来证明她不是没有梦想,只是在随波逐流中丢失了,我想这才是她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学生们点头赞同)
师:你们回答得很好。短片里确实提到她月工资虽然一万多元,但北京的生活成本太大,她的生活并不富足。是不是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都不快乐呢?当然不是,所以根本原因还在于一
生:缺乏梦想!
师:第二个问题:离梦想完成的截止日期只有一天了,面对长长的天真烂漫的梦想清单,她为什么还是决定尝试?
生3:虽然只剩一天了,但她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师:可是只剩下一天了呀!这么多梦想能完成吗?
生3:不管怎么说,总得试试吧!(学生们笑,纷纷同意)
师:也是,不管再迟,只要还没有结束,都不能——
生:放弃!
生4: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蕾蕾小时候许下了梦想,现在眼看就要到期了,她觉得必须要对当年的自己有一个交代。这是对自己信守承诺,也是对自己负责。
生5:对对,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既然说了,就必须做到,否则无言面对江东父老!
师:太好了!说到做到,言出必行,将吹过的牛皮践行到底!
第二环节,重温梦想,唤醒渴望
生1:老师,你送的礼物还没给呢?(学生们这才记起礼物的事,纷纷抗议)
师:(神秘一笑)现在你们还猜不到吗?
学生们一愣,似有所悟,紧接着有人变了脸色,另一边早有人喊了出来:啊!《致未来(高三)的自己》!
学生们又炸了锅,有的恍然大悟,莫名兴奋:老师太狡猾了,原来卖的是这药!
有的则心下惴惴,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老师不是要让我们践行自己的梦想吧!当时写的什么来着?
学生们领到自己的信件后,迫不及待地拆封阅读,脸上表情异常丰富。有人看完自己的又凑过去看别人的信件,各自偷偷笑着。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个你当时的计划。(学生们一片惨叫哀号,呻吟声四起)
老师故作不知,点了一位平常勤奋踏实的学生,学生们不再作声,静静地听着。
生2:……(学生分享略)
老师又点了一位,同样是勤奋好学的学生。
生3:……(学生分享略)
学生们听着这两位同学当初的计划,对比着他们现在的进步,猛然发现他们正是用自己的勤奋朝目标挺进,并且卓有成效,不禁感佩有加。再反省自身,心中更是五味杂陈,沮丧和压迫感陡增。
老师故意又点了一位聪明但贪玩的学生,他死活不肯读自己的信件。问他为什么,他讪讪地说:“牛皮吹得有点大了!”学生们大笑,老师作势要再点,大半学生敛声屏气,双目低垂,不敢抬头对视。
第三环节,巧辨牛皮,重定目标
师(见好就收):刚才扬名(化名)同学说牛皮吹得太大了,可什么是牛皮?怎样才算是“吹牛皮”呢?
学生“逃过一劫”,暗自松了口气,不敢回答。
师(慢条斯理):“吹牛”这个词最早和说大话、浮夸无关。史学家顾颉刚曾在《史林杂识•吹牛•拍马》一文中做过考证:“吹牛”一词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吹牛”典故略,网络可查)渐渐地,人们就把那些无知却爱说大话的表现叫吹牛皮,简称“吹牛”。
可是啊,有时候牛皮隐藏得较深,我们不易分辨出来,往往就认为此人很有志向;真正有志向的人,又往往被认为是吹牛。下面请大家分辨一下,他们是在阐述自己的梦想呢,还是在吹牛?
活动1:谁在吹牛皮?
- 2014年秋。“有没有听说过’高考试题泄露事件’?网上都传疯了!检查部门展开调查,发现源头始于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校长在接受调查时说:子虚乌有!我校怎么会有高考试题!只不过我校近几年一直在用一套教辅《高考真题泄露》,每年与高考真题重合度达70%,成就了一中神话。据了解,这套资料已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没听说过?你out(落伍)了!”
- 20世纪末,我和家人包了一个饺子,一不小心包大了!全家人吃了三天三夜,才看见一个牌子,写着“此地离馅八百里”。
- 明朝。“孩儿啊,你的志向是什么?”“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踏平鞄粗!”啪!一巴掌。“狂妄!”“那好吧,我不去打仗了,我要做圣贤。”啪!又是一巴掌。(《明朝传奇》——王阳明)
- (20)班教室。“济源市市长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检察院院长是我把兄弟的叔叔,我和小马关系不错,他经常来我家请教问题。”“什么?小马是谁?”“马云啊!”
- 语文课。“小伙子,你为什么要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 夏威夷。“你去过北极吗?我们到过的一个地方特别冷,蜡烛点燃后,连火都冻住了,吹也吹不灭。话刚出口就被冻成冰块,我们只好放到锅里炒一炒,才知道谈话的内容。”
- 20世纪末。“你疯了?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要下海搞什么网?”“我要做中国的互联网,十年之内必有大成!”(马云)
- .请判断他们谁在吹牛。
- .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师(总结):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吹牛皮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吹嘘自己不曾拥有的或夸大已有的,另一类是吹嘘自己做不到的或说了没去落实的。刚才扬名同学说自己牛皮吹得有点大,应该是属于一
生:第二类,说了没去落实!
师:对,说了不做,就是吹牛!简言之,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在吹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第一是能力。他有没有成功的前提。第二是努力。他有没有认真实践的过程。第三是兑现力。有没有成功的结果。三者缺一,就是在吹牛。(学生点头赞同,开始反省)
活动2:重定目标
师:好了,刚才大家都不敢分享自己当初的梦想,大概觉得当时的“牛皮”吹得有点儿大了。(学生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现在我给大家一个机会,参照你之前的梦想重写一次。高考在即,这次我们只写高考目标。注意,这次写好了是要落实的,百日之后是要兑现的,否则又要吹牛皮了!
学生们开始重新写梦想和目标。神情凝重,皱眉思考。
第四环节,以终为始,科学分解
师: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这次写好了是要落实的。所以接下来请跟着指导一步一步走。还记得周迅的《想想十年后的自己》吗?
生:啊,终点思考法!
师:对,这次我们仍然用“终点思考法”把总目标分解。比如你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学生笑:没有那么大啦)那么请思考你在高考前的最后三次联考中应该占的名次。从现在起到高考之前还有9次大型联考,除去最后三次,你还有6次机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一次联考你需要进步多少名才能如愿以偿?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写完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们更加慎重,有人鼻尖都冒汗了。
师:好,时间到。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规划表?
生:……(学生分享略)
师:很好!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规划,我觉得的确符合他们本人的实际,理智多T,也科学多了。这样分解,我们会发现,其实清华大学也没有那么难考啦!(学生笑,有人凑趣赞同,都只是想想而已。但看到自己定的实际目标一经分解,每个阶段的小目标竟是如此简单,他们又找到了信心和方向,跃跃欲试)
班会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想实现它。但如果梦想沦为“只是想想”,那就不是理想,而是吹牛皮。英语中有句话说:“吹牛与说谎本是同宗。”我们不禁要感叹:梦想啊,有多少牛皮假汝以行!牛皮啊,你的享生兄弟叫谎言!
但一切梦想都是从妄想开始的。梦想不怕狂妄,怕的是想着它却不去做。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实也不算太难,无非是多一点耐力,多一些勇敢,多一些方法,再多一些坚持,才会少一些遗憾。离高考只剩下100天了,时间已经不多。“牛皮”都已经吹了,就务必践行到底。
[班会延伸]
- 继续跟踪学生的“牛皮”,鼓励学生进行到底。
- 了解学生的梦想,给学生科学的指导。
- 收集梦想,等待高考结束后再一起分享。
本节班会环环相扣,以高一、高二做过的班会为铺垫,从视频故事引入,给学生醍醐灌顶的感觉。通过吹牛皮的典故,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梦想是真实的还是自己在吹牛皮。更是通过一些看似吹牛皮的梦想被实现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拥有梦想的重要性。最后回归到重新设定梦想,在离高考还有100天时,此举显得很合理,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