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班主任主题 >  班管措施 > 内容页

【新入职】新入职教师首次担任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清单

2025-08-31 16:41:11班管措施访问手机版25500

新入职教师首次担任班主任的核心工作清单(分阶段入手)

新入职教师首次当班主任,需兼顾 “了解基础”“建立秩序”“深化管理”“自我成长” 四大维度,以下分条梳理需学习和入手的关键事项,帮助快速进入角色:

一、前期准备:未开学先 “铺路”,降低接手难度

1.提前熟悉班级核心信息
◦从学校或前任班主任(若有)处获取班级名单,标注学生姓名、性别、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重点记录特殊情况(如过敏史、特殊家庭背景、既往学业 / 行为特点),避免开学后 “叫错名、漏关键”。
◦了解班级对应学段的教学要求(如小学低年级需关注习惯培养、初中需关注青春期过渡),明确班主任的核心职责(如考勤、班会组织、家校沟通、突发事件处理),避免 “不知道该做什么”。
1.制定 “极简版” 开学计划
◦规划开学第一周的核心任务:第一天重点 “认人 + 立规矩”(如课堂举手、课间安全、物品摆放),第二天至第五天逐步落实日常流程(如早读内容、放学排队、作业提交方式),避免开学后混乱。
◦准备开学首次班会的简单课件或提纲,内容以 “自我介绍(含老师个人风格、联系方式)+ 班级期待(如 “互相尊重、有问题及时说”)+ 开学注意事项” 为主,避免冗长。
1.准备基础物资与环境
◦提前到教室整理环境:擦拭黑板、摆放课桌椅(按身高或学号排序),贴上学生姓名贴(尤其低年级);准备好考勤表、班会记录本、学生信息册、应急物品(创可贴、纸巾)。
◦设计简单的班级标识(如教室后墙 “班级公约” 空白板、“今日之星” 展示区),让学生开学后有 “归属感”,也为后续班级文化建设留空间。

二、开学初期:快速建立 “秩序感” 与 “信任感”

1.第一时间 “记住人、拉近距离”
◦开学前 3 天内,通过 “点名 + 个性化互动” 记住学生(如 “小明,你今天穿的蓝色外套真精神”“小红,刚才排队很整齐,值得表扬”),避免学生因 “老师不认识我” 产生疏离感。
◦主动分享自己的 “新人身份”:可在班会说 “我也是第一次当班主任,接下来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有问题我们随时沟通”,降低学生的陌生感,也体现亲和力。
1.用 “简单易懂的规则” 建立日常秩序
◦制定 3-5 条核心班级规则(避免过多),如 “上课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作业按时交、不抄袭”“课间不追逐打闹”,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表述,逐条讲解 “为什么要做”“没做到会怎样”(如 “课间打闹可能会受伤,所以我们要慢慢走”)。
◦规则落地 “抓小放大”:初期重点关注高频场景(如早读、排队、课间),发现学生遵守规则时及时表扬(如 “今天大部分同学早读声音很洪亮,值得点赞”),对轻微违规先提醒、再纠正,避免一上来 “严厉批评” 引发抵触。
1.启动 “初步家校沟通”,建立信任基础
◦开学 1 周内,通过 “短信 / 微信群” 向家长做首次正式沟通:内容含 “自我介绍(姓名、教龄、负责学科)+ 开学后班级重点(如习惯培养)+ 家长配合事项(如督促作业、关注孩子情绪)+ 联系方式(注明沟通时间,如 “工作日 19:00 前可私信”)”,避免信息模糊。
◦优先沟通 “特殊情况学生”:对有特殊背景(如单亲、留守儿童)或开学后表现异常(如哭闹、沉默)的学生,主动联系家长了解 “孩子在家状态”,说明 “学校观察到的情况”,共同商量应对方法,让家长感受到 “老师关注孩子”。

三、中期管理:深化班级建设,解决 “具体问题”

1.通过 “小事” 了解学生,分层关注
◦日常多观察学生的 “隐性表现”:如谁主动帮同学、谁上课不敢发言、谁作业总是拖拉,记录在 “学生情况本” 上,避免只关注 “成绩好或调皮” 的学生。
◦每周找 1-2 名学生 “单独聊天”(5-10 分钟即可),话题从 “轻松小事” 切入(如 “你最喜欢的课间活动是什么”“最近有没有开心的事”),逐步了解学生的兴趣、困惑,让学生感受到 “老师在乎我”。
1.搭建 “班级小帮手” 体系,减轻管理压力
◦按 “简单职责” 选拔班干部或小组长(避免复杂分工):如 “早读委员” 负责带领早读、“卫生小组长” 负责检查本组桌面、“排队委员” 负责放学整队,优先选择 “有积极性但不调皮” 的学生,避免只选 “成绩好” 的。
◦对 “小帮手” 定期指导:每周花 5 分钟和他们沟通 “最近工作有没有困难”(如 “早读时有人说话,你可以怎么提醒”),教他们简单的处理方法,既培养学生能力,也让自己从 “事事亲力” 中解放。
1.应对 “常见问题”:提前学习处理方法
◦学生冲突:先 “分开安抚情绪”(避免当场评判谁对谁错),再分别听双方说法,引导学生说出 “自己的感受”(如 “他抢我文具,我很生气”),最后一起商量 “下次怎么解决”(如 “想要别人的东西先问‘可以借我吗’”),避免 “各打五十大板”。
◦作业拖拉:先了解原因(是不会做、不想做,还是忘记了),对 “不会做” 的学生课后单独辅导,对 “不想做” 的学生设定 “小目标”(如 “今天先完成一半,完成了就表扬”),同时联系家长配合 “在家督促”,避免只靠 “批评罚写”。
◦家校矛盾:遇到家长质疑(如 “为什么我孩子坐最后一排”),先 “认真倾听”(不打断),再客观解释(如 “座位每周轮换,这次是按身高排的,下次会调整”),若自己不确定,可说明 “我核实后再跟您反馈”,避免 “随口承诺” 或 “强硬反驳”。

四、自我成长:持续学习,避免 “单打独斗”

1.主动向 “有经验的班主任” 请教
◦每周找 1 次同年级或同学段的资深班主任,请教 “1 个具体问题”(如 “怎么让学生主动交作业”“如何组织一次有趣的班会”),避免泛泛地问 “怎么当班主任”,同时观察他们的日常管理方法(如怎么处理学生问题、怎么和家长沟通),记录 “可借鉴的点”。
1.学习基础的 “班主任工具”
◦掌握简单的记录方法:用表格记录 “学生考勤、作业提交、表扬 / 批评情况”,方便后续回顾;用手机备忘录随时记录 “待办事项”(如 “明天要和 XX 家长沟通”“周五班会要讲安全”),避免遗漏。
◦了解学校的 “规章制度”:明确班主任的 “权责边界”(如学生受伤需走哪些流程、请假制度是什么),避免因 “不懂流程” 出错(如学生请假未报备,导致家长找不到人)。
1.定期 “复盘”,调整方法
◦每周日晚上花 30 分钟复盘:本周 “哪些事做对了”(如 “表扬学生后,他上课更积极了”)、“哪些事没做好”(如 “处理学生冲突时,没先安抚情绪,导致学生哭了”)、“下周要改进什么”(如 “下次先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避免 “重复踩坑”。
◦接受 “不完美”:首次当班主任难免出错(如叫错名、处理问题不熟练),不用过度焦虑,把每一次问题都当成 “学习机会”,逐步积累经验。

五、核心提醒:避免 “两个误区”

1.误区 1:“想一次性做到完美”—— 初期优先抓 “秩序和信任”,班级文化、特色活动等可后续逐步推进,避免因 “贪多” 导致精力不足、顾此失彼。
2.误区 2:“只靠自己硬扛”——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学生严重行为问题、复杂家校矛盾),及时向学校德育处、年级组长求助,不要 “藏着掖着”,避免问题扩大。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