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我为什么学习丨学习的意义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刘强
[班会背景]
炎炎夏日,高二学生在奋战期末。高考结束,高三学生离开校园,高二学生成了准高三学生,心中的压力让他们越来越无法淡定,越来越浮躁。学习上没有动力,没有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不想学习。
[适用年级]
高二下学期,6月。
[班会目的]
1.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学习”。
2.通过提高认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为高三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班会准备]
1 .网上搜索“我为什么学习”的相关资料文档、视频。
2.录制情景剧:《不给钱了,谁还给你踢》。
[班会流程]
班会导入:
观看网络视频《高考风云》,从部分诙谐的对话看一部分人对“我为什么学习”的理解。如“想想长大被人欺,想想挖煤进山西,想想民工刷油漆,想想无钱娶家妻”“学习无用论只是某些不愿意努力的人找的借口”“如果我当年好好学习英语,就不会在这当保安了”“你是去大学学计算机,还是去技校学挖掘机,均在此一举”……
第一环节,我为什么而学习?
师: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学习呢?大家来谈谈自己为什么学习。
生1:学习是为了有个好的前程,可以挣好多钱养活父母。
生2:为父母学习,我觉得父母挺辛苦的,他们对我的关心比其他人都多,我觉得如果不学习就对不起他们。
生3:我学好了,爸妈有奖励。
生4:为了学习知识,让自己变得强大。
生5:为了以后不矮人一截,为了好的生活、好的地位。
生6:学习可以使我们变得有修养。
生7:我学习的动力是挣大钱娶美女!(学生大笑)
生8:为了将来生活稳定而学习。
师:大家的学习目的也是五花八门啊,不过大致可以分如下几类。一是为别人(家长、老师等)学习,二是为奖励(奖品、钱、颜如玉、尊严等)学习,三是为自己(品质、前程、成功等)学习。那么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呢?
第二环节,过度理由效应
(一)为“奖励”而学习无法带来持久的动力
案例分析:高二一个女生,上学期成绩忽然就进入了前三名,但这学期又回到了原来的20名左右。经老师询问才得知,她上学期成绩的突飞猛进,是因为妈妈对她的承诺:如果你考入前十名就奖励一辆自行车,如果考进前五名就奖励MP3。但是这学期,她姥姥生病住院了,妈妈要照顾姥姥,没有时间给她买礼物,她也就觉得学习没有什么意思了。
师:看到这个案例,大家明白她成绩突飞猛进又直线下降的原因了吧?
生1:为了奖励而学习,当奖励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动力。
生2:小学、初中的时候我爸妈也是用这样的方法,现在上了高中他们不再釆用原来的方法,我感觉学习就是很无聊,与案例中的女生挺像的。
师:物质奖励确实是家长们常常釆用的方法,为了让我儿子做数学题,我就承诺过他,如果按时做完就奖励一盒彩虹糖(学生笑),他很快就做完了。现在想想这种方法真是有大问题啊。
生3:现在大了,也不太在乎奖励,有时候爸妈就是承诺奖励,我还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师:这是因为你的学习动机原来是被奖励占据着,现在你不在乎奖励了,原来的动机也就失效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来欣赏一段情景剧:《不给钱了,谁还给你踢》。
(剧本内容网络可查)
师:看完这段情景剧,大家有什么感想?
生4:本来是喜欢踢球的,踢球可以得到快乐,但最后却为了钱而踢球。
生5:为了钱踢球后,就忘记了踢球原本是自己的爱好。
生6:为了钱踢球,钱没了,球也就不踢了。
师:踢球的动机被转移了,转移成了外在的原因,当原因消失了,动机也跟着消失了。
师总结:这是一个成功地将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的故事。小孩儿喜欢踢足球是他们的内部动机,当孩子们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这时踢足球的动机已经转 移到“获得奖励”了,当老王一分钱也不给的时候,孩子就放弃了本来是自己的爱 好的运动。
师:看来因奖励而学习这样的理由是不能长久的,也不能为我们提供持久学习的力量。这个问题其实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过度理由效应。(解释内容网络可查)
(一)为父母、老师学习坚持得会相对持久
师:通过上面对过度理由效应的理解,大家认为为父母学习、为老师学习是不是也是外部原因呢?
生7:不是吧,父母、老师与奖励可不一样。
生8:是的,我们可能想父母、老师对我们太好了,我们就要为他们好好学习。
生9:是外部原因,不是自己的原因应该都是外部原因,我们只是很容易找到这些原因,所以不再寻找内部原因了。
师:虽然是外部原因,但一个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效果相对来说要比“奖励”更持久些,可以成为“我为什么而学习”的一个动机吧。
生10:我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因为初中的一位数学老师,他对我很好,特别关心我,我当时觉得为了老师也要把数学学好。
师:那么,现在你觉得学习是为了那个数学老师吗?
生10:不是,当时感觉是,但是现在感觉学习数学很有趣,我喜欢上了数学。
生11:那为父母、老师学习是不可取的吗?
师:当然不是,为父母、老师学习其实可以说已经上了一个层次,在学习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样的学习动力当然会相对持久一些。但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你感觉不到父母、老师的关心,那么你还会不会努力学习了呢?这种动机还是比较脆弱、容易改变的。
(三)为目标而学习
师:我们现在很多人是为了考上大学而努力学习,大学这个目标也渐渐成了我们的学习动机。
生12:是的,上厦门大学的目标非常能激励我学习,我感觉我就是为了上厦大而学习的。
师:这很好啊,能够激励你学习的这个动机还是不错的。
生13:我定的目标简直成了我的噩梦,我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
师:目标太高了,可能会给自己制造压力。
生14:我什么目标也没有。
师:那么目标动机对你来说就是没用的。
生15:目标有时候不管用,比如说班级第十名,达到后就很开心,然后学习劲头没了,因为达到目标了。而下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心里马上阴云密布。
师:所以说很多人的成绩为什么这一次进步,下一次必然退步。通过大家的回答,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学习目标要合理,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我 们的近期目标。
第三环节,持久的学习动机——满足好奇心,感受乐趣
师:有恒久不变的学习动机吗?
生1:学习是为自己学习,是为自己的成长,为自己以后的前程打基础。
生2: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学习的目的性,但学不进去,我就是这样的。
师:其实我们应该是为学习而学习。(生疑惑)我们讲的都是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所以学习本身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生3:是啊,学习那么有用,那就为学习而学习。
师:学习本身是充满快乐的,我们要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乐趣才是我们学习的持久动力。
生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师:是的,驱使我们自己的好奇心,让兴趣、乐趣成为我们学习动力的永动机。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班级中单科非常优秀的同学,他们是不是对学科有着执着的兴趣,能够在兴趣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生5:是的,崔XX的数学总是很好,他对数学很痴迷。
师:所以,我们要驱使我们的好奇心来寻找学习中的快乐,我们不再是为了妈妈、为了老师、为了奖励而学习。
生6:不喜欢,还得学,有没有产生兴趣的好方法呢?
师:以后要做好预习,预习是做什么的?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好奇心就是在提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时候,我们不停地问家长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们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也很快乐。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才能 建立兴趣。所以有句话我们要改一改了——学海无涯——
生:乐作舟!
第四环节,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学习
师:学习和乐趣联系在一起,学习起来才轻松。我们要明白学习本身是快乐的事,但我们学习本质是为了什么呢?不会一生都为学习而学习吧?那样我们有再多 的兴趣也会消磨殆尽的。
生1:学习中可以建立快乐学习,让自己学起来轻松有趣,但我们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未来的前程,为了将来生活的富裕。
师:为了前程,为了以后少吃苦,为了将来的物质生活富足这没有错,但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因为我们会看到一些人没有学历也可以挣大钱,人家过得也挺好,可能会因为这些而放弃学习。
生2:没有经过学习的人不会感觉到充实,尤其是精神上的充实。
生3:有学历的人受人尊重。
师:看来学习与财富不能画等号,学习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是为了充实自己,让自己更有价值。下面给大家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内容网络可查)
师: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一个方面是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另一方面是实现自我。学习是实现自我的需要,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而学习,其动力才是最强的,最持久的。
师: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4:学习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为我们自身有需要,所以才学习。
生5:驱使好奇心,培养对各学科的兴趣,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生6:原来我的学习因过多地找外部原因,而掩盖了真实的学习动机。
班会小结:
今天我们分析了 “我为什么而学习”这个问题,反思了一些不能持久的动机,比如物质奖励等,也懂得了为父母、老师学习的动机是相对持久些的,但这样的动机还是比较脆弱的。我们也认识了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可以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我们为什么学习?是因为社会的需要,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为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而学习,我们才会获得最强的最持久的动力。
[班会延伸]
1.学生提出学科相关的问题,引发同学的好奇心。
2.写一篇班会课感想,分析自己的学习动机。
[班会总结]
提岀“我为什么而学习”,是想让学生明白自己不是为了奖励而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老师而学习,不是为了挣大钱而学习。我们在学习中要想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需要我们对学科学习有热爱,在兴趣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通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学生引到学习是我们自身的需要,是社会的要求上来。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要用学习来实现。摆脱物质上的追求,把学生引入精神层面上的充实、价值的实现等。
班会后有些问题需要指导学生去实施,比如学科兴趣的培养,加强预习,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问题,体验学习的乐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