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意主题 >  自主学习 > 内容页

【自主】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2022-03-16 17:48:15自主学习访问手机版114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六种。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于 1977 年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提出。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某项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既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活动任务,或相信自己多大可能完成该项活动任务(Bandura,1977)。
艾根与考柴克(Eggen & Kauchak,1999)进行了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他们对研究的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后指出,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学生不但在任务定向、努力、紧张和焦虑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意志控制、学业信念、策略运用等方面也有显著的不同。总体上来说,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上述方面表现都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相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具有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机性因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善其学习质量,必须把改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
(2)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原因作出的解释。韦纳(Weiner,1985)指出,学生通常把自己的学习成败归因为四类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能力是一种内在、稳定、可控的因素,努力是一种内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是一种外部、稳定、可控的因素,而运气则是外部、不稳定、难以控制的因素。个体的归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主学习的好坏,如果个体将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就更容易激发个体自主学习。反之,如果个体将学业成功归因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将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就会影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是指个人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方法,是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操作水平而采用的各种程序和方法,是学习者为了更有效地学习而采取的策略。认知策略有一般性和具体性之分。一般性的认知策略适合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如做笔记、划重点、列提纲、归纳总结、复述和背诵等;具体的认知策略适合于特定的学习内容,例如发音法适合于记忆英语单词。
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策略水平的影响,既需要一般性的认知策略,也需要具体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能够应用和迁移。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认知策略的教学上要注意做到三点: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认知策略知识; 让学生掌握关于何时、何地以及为什么使用认知策略的条件性知识;激发学生运用策略的动机,训练学生对认知策略的实际运用(梁书凤,2007)。
(4)意志控制水平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干扰,这时候就需要学生用意志努力来控制自己,使学习坚持进行,“一般说来,学生在学习之初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但是随着学习的进行、学习困难的增加,学习动机的推动作用会逐渐减弱,而使学习得以坚持的力量是意志控制成分。换言之,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具有更强的启动作用,意志控制对自主学习具有更强的维持功能。因此,再强的学习动机也无法取代意志控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正是有了较强的意志控制能力,自主学习的学生才能够顽强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排除学习的外界干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3]
(5)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动因。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外部调节转向内部调节,从注重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转向自身对自我的评价。因此,家庭因素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自主学习。研究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外部调节的整合和内化的结果,家长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信念的驱使下,会选择相应的教育教养方式。还有些研究发现,孩子在学校中学习成就的归因与学生自己的学业归因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显著相关。父母通过日常言语和行为来解释学生的学业成败,父母还可能通过影响孩子的学业成败归因来影响他们的自主学习(庞维国,2003)。
(6)学校因素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是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研究表明由于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教学模式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同时,教材的内容和组织、教学技术、课堂管理方式、教师的指导与反馈以及学习环境与氛围也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影响。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