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成就大材-宝明德育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班主任主题 >  家校联盟 > 内容页

【家校】把作业留给家长,应该不应该?——浅谈家校合作中的合理分工

2022-07-12 10:57:37家校联盟访问手机版125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郭喜青

  近些年来经常听一些家长吐槽:自从孩子上小学起,教师的短信成了“不可言说”的负担。首先,家长对来自家长微信群、校讯通等渠道的各科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应接不暇;其次,家长要守着孩子做完每一科的作业;最后,还要逐一检查,甚至还要负责纠错、签字确认,十分繁杂。一些学生作业往往以各种要求“绑架”家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家长作业”,让很多家长叫苦不迭。

  也经常听学校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制自控能力差,没有督促很难自觉学习,请家长监督完成作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的家长却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众所周知,学校不能将原本应该由老师承担的任务转嫁给家长,家长也一定不能认为教育孩子只是老师的事。只有家校合作,才能教育好孩子。但是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合作的前提:树立平等合作意识

  首先,当今社会,学校在教育中的权威地位正在逐渐丧失,而家长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家长在其子女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其次,树立平等的家校合作观念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现代化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化、民主化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这就决定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必然要从高高在上的指导转向平等合作关系。再次,家长是教育的合作者。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就合作的本质而言,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只有在平等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没有和家长协商的情况下,就单方面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是违背平等合作精神的。

  二、合理分工:坚持优势和互补原则

  按合作的性质,可分为同质合作与非同质合作。同质合作,即合作者无差别地从事同一活动;非同质合作,即为达到同一目标,合作者有所分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差异,家长和教师的角色有别,决定了家校合作是一种非同质合作。即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有明确的分工。

  分工是指明确合作双方具体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以及各自的工作重心所在。分工可以使每个人专注于自己领域内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合理的分工必须坚持优势原则,把合作双方安排在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岗位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其特点:即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个性化、广泛性、长期性、亲情感染性、方式的灵活性、教育的及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的重心应为: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和生存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配合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培养孩子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意识,保障身体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孩子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发展。实践也证明,许多杰出人才的成功无不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从一些青少年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的原因来看,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说明家庭教育在对孩子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相对突出等,其重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各科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在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不仅具有优势,还要承担主要责任。也就是说,智育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其工作重心所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和互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由此可见,家长和教师在留作业问题上的分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及各自的工作重心所致。

  三、合作的条件:各司其责与精诚合作

  (一)确立共同目标

  共同的目标是合作的基础,也是合作的目的。家校合作的目标不言自明:为了孩子。目标绝对一致,相互配合本应不成问题。可实际情况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家长和老师之间互相埋怨、指责的事情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对合作目标的理解不同,包括教育理念、(比如好孩子的标准)、教育内容(让孩子学习什么)、教育方法(怎样教育孩子)等问题上家长和教师未必都已形成共识。另外,目标也分不同层次,比如,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教育,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怎样的合作目标?面对孩子不同的发展问题时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合作目标?如何将合作目标合理分解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等等。只有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实质性的合作才能开始。

  学校和教师作为教育专业部门和专业工作者有义务就上述问题向家长进行专业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于家长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等,这样才能使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和具体步骤等,有基本一致的认识,为更好地合作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二)各自尽责,共守规范

  如上所述,根据优势和互补原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方各有优势,工作侧重点不同。具体到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应侧重于帮助孩子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比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孩子的独特个性和愿望,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热爱学习;教育孩子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任务,对学习要认真刻苦、有进取心有毅力;要遵守学校和课堂秩序,按时作息、高质量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等。在孩子初入学和转折期时,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比如在孩子入学之初,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辅导和“陪练”。平时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积极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各方面的表现,配合老师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进步。

  学校老师则应该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知识教学负责,如英语语法、古文的虚实词、数理化的知识点、具体解题思路和方法等,各科知识的教学是老师的职能,也是老师的强项。各科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程、教材和教法,掌握学生学习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尽可能地做到了解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及时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

  课后布置作业,是教师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老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为自己的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对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留作业及批改作业,是老师最基本的工作,老师通过短信把学生要写的作业布置给家长,让家长负责孩子作业的做法,不仅是把自己的部分工作转嫁给了家长,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在学习上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是不可取的。

  在联合行动中合作者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是合作成功的保障。家校合作中可以通过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等组织,联合制定章程,明确双方职责,相互监督,共同遵守,保证家校合作顺利开展。

  (三)创设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良好气氛是有效合作的重要条件。家长和教师要把彼此以诚相待。在合作中,相互尊重,责任共担。教师要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艺术,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理解体谅家长的心情,多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的学生情况,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期望;注重会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不同的家庭生活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措施,取得家长和学生的爱戴。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教育责任,端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跟老师通力合作。主动跟老师交流,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尽可能为学校提供孩子的信息,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

  学校要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为家长和教师的交流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学校开放日、教师-家长会谈、班级博客、微信群、特色班会等各种形式与家长交流沟通,共商孩子教育问题,共同探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齐心协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TAG标签: